文|本刊記者 胡 月
?
科普創(chuàng)新模式
文|本刊記者胡月
北京,果殼實驗室里,年輕的創(chuàng)客們正在工作
“科普中國”這個品牌由中國科協(xié)于2014年開始推出,是一系列項目和工程的合集,是中國政府推動“互聯(lián)網+科普”行動計劃和科普信息化建設工程的排頭兵。
2016年1月11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上演了一場與眾不同的晚會,雖然形式上也是演唱歌曲、相聲和魔術這類的節(jié)目,但主創(chuàng)和演員卻都是來頭不小的科學家。穿著傳統(tǒng)戲袍,看上去絕對正宗的京劇演出的竟是17世紀教廷會審伽利略的故事,而前不久火爆的電影《老炮兒》也被天壇醫(yī)院的營養(yǎng)學醫(yī)生顧中一從營養(yǎng)學專業(yè)角度解讀了一番,讓觀眾感覺耳目一新。
這樣一場處處帶著科學范兒的晚會,主辦方是中國最著名的科普社區(qū)網站——果殼網。
晚會上,38歲的果殼網CEO姬十三(嵇曉華)面對臺下300多名科學家、科普界人士、記者和科學愛好者組成的觀眾時顯得有些害羞。
大概在10年前,作為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一名博士生,姬十三開始嘗試科普文章的寫作,與傳統(tǒng)印象中由枯燥的實驗和數(shù)據(jù)組成的理工科論文不同,姬十三的文章輕松有趣,面向的受眾大多是對科學感興趣的普通人。2007年從復旦大學畢業(yè)后,他出人意料地將寫作作為自己的第一份職業(yè),并迅速在科普寫作圈走紅。2008年4月,姬十三成立了科學松鼠會,這是一個博客集群,這幫被戲稱為“松鼠”的博主大多數(shù)是國內外大學或者研究所里的自然學科博士,擅長用輕松的筆調去解讀嚴肅枯燥的科學問題。這個看上去十分小眾的科普群博竟然一夜間在中國互聯(lián)網上走紅,到2008年底日瀏覽量就達到3萬左右。
時間來到2009年底,僅僅在線上發(fā)表科普文章已經不能滿足“松鼠”們的科普激情,姬十三和他的伙伴開始策劃線下活動,連續(xù)24場“科學嘉年華”的成功舉辦打造了大批科學松鼠會的忠實粉絲,但也正因為在這一系列線下活動中遇到的困難,讓姬十三和他的團隊必須直面轉型的問題。
“科學松鼠會是一個非盈利的公益組織,很多商業(yè)項目無法在這個平臺上展開,而且團隊成員都是利用業(yè)余時間在維護和運營這個組織,他們干的全是沒有報酬的義務勞動,無論是精力還是財力都無法讓這個事業(yè)繼續(xù)朝前發(fā)展。”科學嘉年華活動在收獲成功的同時,也因為給組織者帶來過大的工作壓力使團隊中一些重要伙伴因此離開,這讓姬十三陷入對未來發(fā)展的思考。
在當時,“互聯(lián)網+”的概念雖然還未正式提出,但阿里巴巴等企業(yè)的成功案例,讓基于互聯(lián)網的商業(yè)模式萌芽已經開始在中國市場形成,有許多風險投資人開始關注這個領域,而“互聯(lián)網+科普”這個概念同樣也吸引了一些投資人的注意,當有資本找到姬十三談合作時,姬十三果斷地邁出了這一步。于是在科學松鼠會繼續(xù)之外,2010年,果殼網成立了。
與科學松鼠會不同,果殼網的建設開始向普通網友敞開,姬十三不再將目光停留在由科學家單向發(fā)表文章上,而是將一個博客群改造成了網絡社區(qū)和新媒體產品?!巴鈬袛?shù)以千萬計的年輕人,他們對科學也有正面的認知,愿意借助科普提升個人的知識,豐富平日的談資和增強生活中去偽存真的辨識力,這部分人群也是我們爭取覆蓋的?!备煌暮诵膭t是,果殼網從成立伊始,就定位為互聯(lián)網企業(yè),盈利始終是姬十三要操心的事情。
在成立伊始,果殼網就效仿他們的終極目標DISCOVERY頻道“流言終結者”,推出了類似欄目。這在中國互聯(lián)網平臺經常被謠言所困的環(huán)境下可謂一縷清風。自此,果殼網成為中國“互聯(lián)網+科普”的名片,但他們在盈利模式上并未找到突破口。
直到2013年7月,姬十三和他的團隊上線了MOOC學院,這個在當時最流行的開放式網絡課程,在2012年由美國一些頂尖大學推出并立刻受到全世界的歡迎,果殼網的MOOC學院無疑是迎合了這一場國際性的學習風潮。一年時間里吸引了近100萬注冊會員,并同世界最大的MOOC平臺——美國的Coursera建立了戰(zhàn)略合作關系,此外還對接了全球超過20個國際在線教育項目。姬十三說,MOOC的上線反映的是果殼網“力圖改善人與知識關系的愿景”,而這個擁有在線教育概念的項目讓果殼網在2014年底得到了2000萬美元的C輪投資。果殼網和它所代表的“互聯(lián)網+科普”揚帆起航。
果殼實驗室的年輕創(chuàng)客們用自制的機器手臂和火腿腸DIY了一個搶紅包機器人,果殼實驗室成員陳岱奇在調試機器人
果殼網的成功并非偶然。在中國,另一個網站常常被用來同果殼網相對比,那就是知乎網。知乎網成立于2010年,幾乎同果殼網同步,但知乎網的定位是做中國的Quora(美國問答社交網站),科普內容占了知乎社區(qū)內容的相當一部分。然而隨著果殼網的商業(yè)轉型,兩者似乎是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知乎網繼續(xù)保持行業(yè)老大哥Quora的步伐,用問答的形式做與百姓粘合度高的社交平臺,在今天,這家網站的用戶數(shù)量和影響力一點也不比果殼差。
果殼網和知乎網的成功很大程度都是因為趕上了全民科普的時代。姬十三毫不諱言“比起幾年前,在國內做科普的環(huán)境變得越來越好了。”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大量中產階層正在中國形成,他們不只將眼光停留在衣食住行上,而且對食品安全和空氣污染等背后的科學解釋更為關注。于是,科普在中國從狹義的兒童教育向成人世界擴張??破疹悎D書也在一夜之間登上了暢銷榜前列,比如這兩年紅火起來的博物學。
正是這種全民科普的氛圍,讓果殼網從一開始就定位貼近百姓尤其是年輕人?!笆紫裙麣ぞW在選題上一直注意切合社會流行的熱點。”姬十三向記者介紹,“例如2015年屠呦呦憑借青蒿素獲得諾獎,果殼網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追蹤報道;2016年1月底,谷歌宣布圍棋AI‘AlphaGo’以5:0完勝歐洲冠軍、職業(yè)二段樊麾,果殼網立刻從人工智能、神經學等不同角度解讀這個新聞事件,并聯(lián)系采訪了其他知名的圍棋手,既滿足了人們對熱點新聞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又順帶進行了深入淺出的科普。”
同時在傳播渠道上,果殼網也力圖做到“新”和“多元化”。他們在微博和微信平臺上都有超過百萬的粉絲訂閱量,其內容也涵蓋了中規(guī)中矩的深度報道、圖文并茂的熱點欄目和以短平快為特點的辟謠、問答等欄目。姬十三說:“互聯(lián)網和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把科普這件曾經枯燥的事情,推向趣味和富有活力的方向。此外新技術和新媒體的發(fā)展和普及,還幫助科普以更貼近人們生活的方式進行展示?!?/p>
在分析果殼網的成功時,姬十三肯定了政府在“互聯(lián)網+科普”市場化中的作用:“政府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支持,也愿意讓我們這些源自民間的機構更多地參與到政府項目中去?!?/p>
由于“互聯(lián)網+科普”所具備的市場前景被看好,除了果殼網這樣專注于科普的互聯(lián)網企業(yè),中國最大的互聯(lián)網巨頭騰訊也將觸角伸向其中。2015年4月30日,中國科協(xié)常務副主席尚勇與騰訊公司CEO馬化騰簽署“互聯(lián)網+科普”合作框架協(xié)議,旨在打造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科普中國”。
“科普中國”這個品牌由中國科協(xié)于2014年開始推出,是一系列項目和工程的合集,是中國政府推動“互聯(lián)網+科普”行動計劃和科普信息化建設工程的排頭兵。手機等智能終端成為科普的重要陣地,可以通過后臺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和個性化的分析,了解用戶興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科普。在隨后半年,騰訊和中國科協(xié)就“科普中國”項目展開了積極的合作?!翱破罩袊?月上線科普中國導航主頁。
在政府合作、社會基礎和商業(yè)支持下,果殼網對未來抱有信心,但同時,以姬十三為代表的創(chuàng)業(yè)者也表示,目前中國同西方還存在不小差距:除了科普教育的理念還存在差異外,“西方大量重量級的科學家也善于把深刻的科學知識講得深入淺出,也會大量參與公眾活動;而在國內的科研體制下,科學家直接和大眾接觸還需要經歷一個倡導和推動的過程。另一方面民間許多科普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如果沒有人去保護他們的積極性,時間久了他們就會頂不住。”不過姬十三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表現(xiàn)出比較樂觀的態(tài)度:“國內的科普環(huán)境正在逐步而迅速地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這也有賴于政府的引導和民眾的參與?!?/p>
北京博物科普圈幾位活躍人士利用暑假時間帶孩子們夜訪奧森公園了解野生動物
鏈 接
果殼網
開放、多元的泛科技興趣社區(qū),吸引了百萬名有興趣、愛知識、樂于分享的年輕人。2010年,果殼網由姬十三創(chuàng)立,曾喊出目標是“成為中國的Discovery”,希望在新媒體時代讓科學和技術的傳播變得引人入勝。幾年過去了,果殼網已從小眾愛好者的科學傳播品牌,升華為普通人的生活科學伙伴;不斷探索獲取知識、求得真相的新路徑,幫助大家擺脫尋求知識的各種束縛。果殼網現(xiàn)有三大板塊:科學人、小組和問答,由專業(yè)科技團隊負責編輯。三大重點產品:MOOC學院、知性社區(qū)、研究生App。果殼傳媒另有“果殼閱讀”這一品牌,負責科普類圖書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