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也是一種無奈
余煜華
長期關注國內外汽車行業(yè),以逆向思維著稱。采編之余喜歡無償教導對汽車了解不深的人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汽車,立志讓下一代國民真正了解汽車產(chǎn)業(yè)是怎樣滾動的。
不管在發(fā)展中國家還是發(fā)達國家,都難以見到兩代車型同時在展廳里以新車的身份進行銷售,但是這在我們國家是常態(tài),也是中國車市特色之一。寶來和速騰就是典型的例子,桑塔納和帕薩特也是典型的例子,一汽馬自達的馬自達6、睿翼和阿特茲一起賣具有非同凡響的視覺體驗,北現(xiàn)的展廳里更是能見到四世同堂的伊蘭特、悅動、朗動和領動。
許多人會說這是車廠黑心的表現(xiàn),老款不停產(chǎn)是因為生產(chǎn)成本很低又有市場需求,所以不甘心放棄這不賺白不賺的錢。真的就這么簡單嗎?就我們掌握的信息來說,在這方面做到了極致的一汽馬自達和北京現(xiàn)代的內心是很痛苦的,前者差不多快被市場玩死了,只能孤注一擲地靠CX-4來賭明天,而后者的整個品牌吸引力幾乎只能靠車展上請來的韓國小鮮肉來維護了。
已經(jīng)到了2016年的盛夏,伊蘭特剛問世時出生的那群孩子都已經(jīng)在電視臺上進行海選了,這款車型居然還在銷售。說得直白一點,似乎只有出租車市場對這款便宜又大小合適的車型有需求,它對于普通消費者的吸引力幾乎為零。畢竟,現(xiàn)在市面上可以選擇的車型極其豐富,同等價位的自主品牌車型的技術含量也早已超越伊蘭特甚至悅動,北現(xiàn)堅持銷售這些早就過氣的車型或許會有一些收益,而停止銷售這些車型會直接導致利潤快速下滑。要么整個品牌會給人不進取、技術落后等負面印象,要么經(jīng)濟上立刻受到嚴重影響,車廠該怎么選?不管是哪個公司的管理者都會選擇能維持就盡量維持的局面,至于品牌的負面影響對未來銷售產(chǎn)生帶來的弊端該怎么解決,那是下一任CEO的事情。
一些聰明的廠商其實已經(jīng)想出了解決的辦法并且早已實施,事實證明效果非常好。如同餐廳會把賣不光的新鮮食材腌制一下再做成新的菜肴,再有剩下的就油炸一下賣一樣,車廠會把某些車型的底盤、動力系統(tǒng)什么的保留下來,但是重新開發(fā)出更符合時代審美觀的車體,車名當然也要時髦一點,比如朗逸什么的。如果受歡迎,那么再在此基礎上搞個兩廂、跨界什么的,就等著數(shù)錢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車廠一思考,研發(fā)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特供車型”,全國人民都會發(fā)笑。買特供車的消費者會因為買到適合自己的車型而會心一笑,車廠職工則會因為發(fā)雙薪而開懷大笑。盡管有許多人憤怒地表示“特供車”是拿國人開涮,把中國當消化過時技術的地方,甚至把中國消費者當小白鼠,但事實并不一定是這樣的,憤怒的人里肯定有不少迫害妄想癥患者。
中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各地在路況、氣候乃至燃料供應上的差別很大,所以國外車型拿來國產(chǎn)或多或少都要進行本土化開發(fā),而開發(fā)力度一大就變成全新車型了,巨大的市場需求也讓國外車廠會特意為中國設計一些車型;另一種是基于舊有平臺重新開發(fā)的新車型,即前面提到的那類,但從技術角度看,這些特供車往往總體科技含量較低,再加上合資車廠的研發(fā)能力、底盤調校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仍然有較大的差距,開發(fā)出來的產(chǎn)品讓某些技術控吐槽甚至挖苦也不足為奇了。
世界上國土面積能和中國接近的國家并不多,對于汽車的需求量如此之大的國家更是少見。中國同時又是一個人口分布不均勻和消費習慣差異很大的國家,所以這是一個巨大又復雜的市場。外國廠商進入中國三十多年了,依舊沒有吃透這個市場,無論是合資車廠還是自主品牌廠商的研發(fā)實力依舊不足。所以,“四世同堂”和“特供車”現(xiàn)象才會成為中國特色,而且這個局面將會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沒有什么必要特意去解決這些令人無奈的特色,因為說到底這依舊是由消費者的經(jīng)濟實力造成的,等人民群眾的錢包普遍都鼓起來了,這些局面自然而然會發(fā)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