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惠欽
[摘要]公司法司法解釋三規(guī)定了股權善意取得的規(guī)則,針對我國目前出現(xiàn)的幾類主要股權糾紛,筆者選取名義股東對股權的處分這一類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在股權的性質、受讓人的善意、公示公信的效力、價值平衡幾方面,類推適用物權法上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困境。最后,分析了德國在股權善意取得方面的立法經(jīng)驗,歸納了德國學術界和實務界對股權善意取得修法的質疑及其依據(jù)。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探索,得出我國股權善意取得制度在名義股東處分股權方面存在困境的原因和一些解決思路。
[關鍵詞]股權;真正股權人;名義股東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4-0102-02
最高人民法院公司法通過的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了關于股權的善意取得規(guī)則。對于股權是否能夠參照善意取得制度以及如何適用的問題,目前法學界仍存有分歧意見。筆者認為,由于股權性質特殊,在具體的司法裁判過程中,參照善意取得制度適用是存在諸多困境的。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名義股東對股權的處分這一種情形。針對這一情形進行討論,筆者認為值得探討和質疑的方面有以下幾點。
一、股權的性質
我國法律并未明確解釋和界定股權的法律屬性,目前法學理論對股權的定性有以下幾種:物權說、債權說、社員權說、綜合權利說等。
筆者認為綜合權利說較為全面和妥當。股東所具有的股權是一種財產(chǎn)性和身份性兼?zhèn)涞臋嗬?,它是多種權利構成的權利綜合體,因此稱其為單一的物權或是債權都還不足以全面的概括股東可行使的權利。
二、受讓人的“善意”
在股權交易中,對受讓人是否善意的判斷,對善意標準的拿捏都是較為困難的。受讓人若需做到善意,首先要核實受讓人的信息,以及公司的登記資料,公司的其他股東是否放棄優(yōu)先購買也是應調查的內(nèi)容。公司經(jīng)營中,股權繼承,分立與合并的股權變動等情形,受讓人均需核實排查。這種為了達到善意的不知標準需要付出的調查成本是十分巨大的。
合理價格的確定也是另一難點。將交易雙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協(xié)商得來的價格確定為合理價格是不適宜的。股權不同于普通商品,具有唯一的特性。通過工商登記的價格來確定其合理價格,忽略了公司動態(tài)經(jīng)營過程給價格帶來的變動,這個方式不夠客觀。以公司賬面價格來確定其合理價格,雖然這種方法可以反映出公司動態(tài)經(jīng)營過程中的股價變動情況,但是公司的一些無形資產(chǎn)通過這個方法并不能體現(xiàn)在賬簿之上,這種方式不夠全面。合理價格的標準很難確定,受讓人是否善意的判斷標準也變得模糊了。
三、公示的效力
不動產(chǎn)物權的占有以登記為生效要件,體現(xiàn)了公示公信原則。類推適用至股權流轉,股權轉移占有的生效也應當以登記為生效要件。股權的登記有兩種形式,公司股東名冊登記和工商登記。公司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股東所擁有的各項股東權利均來自于股東名冊,而不是來自于工商登記。股東名冊是由公司置備保管,不具備公示公信的條件。公示效力來自工商登記。善意取得中公信力原則和股東權利是由工商登記和股東名冊登記分別確定的,實際上是否認了工商登記的公信力,公示效力相對化了。假定此時的受讓人是善意的,根據(jù)法條,登記的效力決定了權屬問題,同時也向有意向進行股權交易的第三人展示了股權歸屬。工商登記的公信力可以使得股權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對名義股東抱有合理的信賴,從而認定其具有真正股權人身份。若名義股東進行了股權交易,勢必產(chǎn)生糾紛。這種糾紛伴隨登記的公信力產(chǎn)生,有違類推適用物權法善意取得的立法初衷。反之,假定此時受讓人并非善意,已經(jīng)知道名義股東并非真正出資人,主張出于對登記公信力的充分信賴進行了交易,則第三人依賴了善意取得制度的保護,名正言順的取得了真正的股權。這時,第三人喪失了適用善意取得的前提,最終卻得到了善意取得的真正保護。
四、價值平衡
根據(jù)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對股權的善意取得可以類推適用物權法的善意取得制度。若名義股東無權處分了真正股東的股權,此時適用了善意取得制度,被剝奪權利的股東只能以經(jīng)濟補償?shù)姆绞将@得救濟,他的其他權利,比如對公司管理和控制方面的權利,也會消失卻不能得到相應救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權利被剝奪給股東帶來的損失有時會比財產(chǎn)損失更加嚴重。善意取得制度的初衷在于維護交易安全,但是在股權領域類推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雖然起到了維護交易安全的作用,但是卻犧牲了股東的私權利。若放棄對價值的平衡,一味的顧此失彼,則有違公平,也不利于交易安全。
五、德國的困境解決方式和反對意見
德國在解決善意取得問題時,試圖創(chuàng)造出股權領域的權利外觀基礎,對股東名冊進行了技術改造。增加了對股東所持的股權份數(shù),不僅只有出資額的內(nèi)容,并且對其進行編號,對記載要件的增加使得更加清晰的展示股東們的參股關系。
對制作完成的股東名冊規(guī)定呈交登記于商事登記法院,以電子數(shù)據(jù)完成呈交,進行儲存,方具法律上的效力。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訪問互聯(lián)網(wǎng)的方式進行查閱。但是,商事登記法院只是保管機構,不屬于審查機構,它的作用在于為民眾創(chuàng)造方便查閱的便利條件。
在呈交股東名冊時,需要一并呈交公證人員的證明書。這種做法打破了公司負責人對這項業(yè)務的壟斷。德國對股東名冊的積極更正和呈交訂立為一項法定性的義務,敦促公司積極執(zhí)行,怠于履行義務,可以處以相應制裁,由于未及時履行義務導致的損失來臨時,公司的全體執(zhí)行人連帶的承擔責任。
此外,還加入了異議登記的方法,通過電子技術,查閱人需將存儲的異議登記瀏覽完畢方可進行對股東名冊的瀏覽。股東名冊登載錯誤時,假定不能歸責于股東,若錯誤信息的存在狀態(tài)持續(xù)達到三年,則推定股東自身存在過錯。三年時間之內(nèi),原股東沒有過錯,即使第三人是善意的,也不能夠獲得股權。以此限制善意取得發(fā)生。節(jié)約了受讓人搜集信息的時間成本,也是對真實股權人的保護。
德國法律將股東名冊賦予了股東的資格證明功能和權利外觀基礎的功能。股東時刻關注自己的股權是否登載正確,也獲得了預防功能。
然而,這些改造卻未獲預想中應有的好評。
雖然股東名冊被全面的改造,但是,股權讓與并不因股東名冊的記載而生效,股權讓與和股東名冊登記中間存在著無法避免的時間差,故而無法真正避免排除善意取得的可能。這種時間差使得股東名冊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缺陷。
商事登記法院被確立為一個具有儲存和公示作用的機構,并無對公司呈交的股東名冊進行正確性審查的義務,公司內(nèi)部執(zhí)行呈交股東名冊的人也很難在諸多股東的不同立場中間保持嚴格地公正,因此股東名冊的正確性并未得到公正的保障。雖然規(guī)定了公證人證明的制度,但是公證人員也不能完全做到克服意思主義的制約,做到全面審查。
在這種容易出現(xiàn)信息錯誤的情況下,現(xiàn)行法律并未對糾錯做任何規(guī)定。
三年期限后推定真正股東可歸責的規(guī)定也受到了批評,主要因為這種期限的設置會給受讓人帶來一種自始而來的風險,使受讓人無法單純信賴股東名冊所記載的內(nèi)容。立法者對股東名冊的這些改造初衷包括了節(jié)約受讓人的調查成本,然而受讓人卻又陷入了另一種不知是否應該調查的困境。對三年期限的設置規(guī)則和法律性質也不夠確定,有可能影響規(guī)則應用的效能。
股權的權利瑕疵,如質權等各類處分權并不能體現(xiàn)在股東名冊上,它們存在于股東名冊之外而運行,實際考察難度艱巨,是對受讓人的交易安全的巨大威脅。
六、一些建議
由德國立法經(jīng)驗來看,股權的善意取得制度目前仍存有諸多不完善的方面,我國沒有確立商法典,在權利外觀責任方面沒有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但是德國立法上的一些措施我們是可咨借鑒的。對股東名冊的改造雖然受到了質疑,但是也起到了在風險的分配和平衡方面的作用,增加了股東的合理注意義務,股東不能繼續(xù)對自己的權利毫不過問,同時受讓人也不用為了做到善意而疲于奔波,交易各方權利與義務的分配較之以往,顯得更公平了。在股權性質方面,首先應當承認股權是一種復合型的權利,不只是財產(chǎn)性的權利。其次,對股東名冊的改造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受讓人是否善意的問題。股東名冊應當引入形式和實質兩方面的審查,在股權流轉中供交易人查閱,受讓股權的合理價格應該由第三方機構進行評估確定,促進效率的同時兼顧公平,同時也緩解了公信力相對化的問題。以上思考雖不足以完全解決股權流轉過程中會產(chǎn)生的糾紛,但在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上可以為解決實際的困境提供一些思路,以防在促進安全與效率時忽略公正。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