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析慧遠的因果報應說

2016-06-02 07:33劉雅稚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16年5期

劉雅稚

內(nèi)容摘要:釋慧遠是我國東晉時繼道安之后的著名佛學家,他長期住在江西廬山,其思想多宣揚佛教的出世主義,對江南佛教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慧遠以其“內(nèi)通佛理,外善群書”的遠見卓識,力圖將中印佛教文化加以融通,提出“法性實有”論和神不滅論,在此基礎(chǔ)上又特別發(fā)揮了佛教的因果報應說。因果報應說是慧遠佛教思想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響的思想?;圻h的因果報應論以通俗、圓融的理論特征,廣泛而又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和倫理生活。與此同時也備受質(zhì)疑并引發(fā)爭論。

關(guān)鍵詞:慧遠 法性實有 神不滅論 因果報應說

一、慧遠之前的因果報應說概說

中國自先秦時代以來就有傳統(tǒng)的因果報應說。例如《尚書·皋陶謨》中說:“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周易·坤·文言》中又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币陨险f法都是表達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中國傳統(tǒng)因果報應觀。到了西漢時期,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也具有因果報應的色彩,他宣揚人如果違反天的意志就會引起天的震怒,從而出現(xiàn)各種的災害,這是天對人的一種報復,反之,如果人順應天的意志,天就會感動,從而消除一切災難,這其中都是包含有因果聯(lián)系的。

東漢時期,印度佛教傳入中國,這才有了較為系統(tǒng)的佛教因果報應學說。佛教宣揚“業(yè)報輪回”說,即每個人的任何行為都會對以后產(chǎn)生影響,都會得到報應,從而引起人們的輪回流轉(zhuǎn),這也就是因果報應說。東漢佛教初傳之時,佛教徒就多利用因果報應說來引導人們信佛,宣揚學佛可得好報,不學佛得惡報。這在當時的社會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加之中國本身的傳統(tǒng)之中也有因果報應的說法,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佛教在中國的影響。

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之下,慧遠利用自己的“法性實有”論和神不滅論系統(tǒng)提出了自己的因果報應說。

二、慧遠因果報應說的理論基礎(chǔ)

1、“法性實有”論

慧遠佛教思想的關(guān)鍵內(nèi)容,是建立了“法性”實有論。神秘主義的‘法性本體論是慧遠的出世主義世界觀的基礎(chǔ)。“法性”實有論的核心思想,在他的《法性論》中被表述為“至極以不變?yōu)樾?,得性以體極為宗?!保ā陡呱畟鳌肪砹痘圻h傳》)這里的“至極”和“極”是指涅槃,“性”即是指法性,就是所謂宇宙萬物絕對真實的本性、體性,也就是宇宙的本體、實體,“體”是證悟體會,“不變”是講泯齊生滅,非有非無的永恒狀態(tài)。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真如以永恒不變?yōu)榉ㄐ?,所以若要獲得這一法性,就應該以證悟涅槃為最高目標。在這句話中,慧遠強調(diào)了得到和把握不變的“法性”本體,就達到了佛教的最高境界?!胺ㄐ浴本褪悄鶚?,就宇宙來說法性是其根本,而就眾生來說涅槃就是其最終目標?;圻h認為,入世者不能體極證悟涅槃,只有出世者才能體極入涅槃,從而為他提倡出家學佛提供理由依據(jù)。由此,方立天教授總結(jié)道:“‘法性說是慧遠出世主義說教的基點,是他佛教哲學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全部思想的一個總綱?!?/p>

在慧遠佛學思想中,對“法性”這個概念是一個基本點,他對“法性”的理解與印度大乘精神不符。諸法實相是大乘中觀學派的核心概念,法性的實際含義與實相一致,所以它的確切表述應該是“空”:“法性者,如前說各各法空,空有差品是為如,同為一空是為法性。”這句話的意思表明了,諸法雖表現(xiàn)為各自差別之相,但都歸之于空性。但是慧遠則認為,“法性”的本質(zhì)是“不變”的、永恒的實體。在慧遠看來,法性已經(jīng)不是以實相、性空為宗旨的了,而是以不變、實有為歸宿的。這就已經(jīng)脫離了道安的“本無”宗旨,與般若說也拉開了距離,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法性實有已經(jīng)為他的神不滅論奠定了基礎(chǔ)?;圻h宣揚“法性”為宇宙萬物存在究極的根源,“...夫然,則法無異趣,始末淪虛,畢竟同爭,有無交歸矣?!币馑技词钦f,事物不能簡單地歸結(jié)為有或者無,而是從始至終淪為虛無的,最終達到完全虛凈,有無融于一體,即是法性。在“至極以不變?yōu)樾?,得性以體極為宗。”的表述中,慧遠將萬物的精神實體與人生的理想境界等同視之,即把法性與涅槃相提并論,以為通過修行而證悟涅槃,即是把握實有的法性?!胺ㄐ浴睂嵱姓搶Ψㄐ宰鞒觥罢嫘浴?、“不變”等的界定,并以此作為了慧遠整個佛教思想體系的基礎(chǔ)。

2、神不滅論

從“至極以不變?yōu)樾浴背霭l(fā),慧遠引申出他的神不滅論。在《沙門不敬王者論》中,有這樣一段話:

“是故經(jīng)稱:‘泥洹不變,以化盡為宅。三界流動,以罪苦為場。化盡則因緣永息,流動則受苦無窮。何以明其然?夫生以形為桎梏,而生由化有?;郧楦?,則神滯其本,而智昏其照,介然有封,則所存唯己,所涉唯動。于是靈轡失御,生途日開,方隨貪愛于長流,豈一受而已哉!是故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塵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則生可滅;不以生累其神,則神可冥。冥神絕境,故謂之泥洹?!?/p>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說,三界猶如火宅,罪苦無窮,不可久留,必須予以拋棄。涅槃是永恒不變的精神實體,證悟涅槃的前提就是放棄世俗執(zhí)著?!盎M”指割斷一切世間執(zhí)著;“塵封”。指世俗情感束縛;“神”,指精神、靈魂;“境”就是指外部世界?;圻h認為,出于對人生的留戀,人們不自覺地陷入痛苦,從而生死輪回不已。擺脫世間痛苦的根本出路,就是放棄世俗執(zhí)著,出家學佛,陶冶情操,使得個體精神與法性冥合為一,進入涅槃境界。慧遠的法性是實有和永恒不變的,所以要想使它與個體精神可以冥合,那么個體精神也要是實有且不滅的。在《沙門不敬王者論》的《形盡神不滅》章中慧遠就專門論述了神不滅:

“夫神者何耶?精極而為靈者也。精極則非卦象之所圖,故圣人以妙物而為言。雖有上智,猶不能定其體狀,窮其幽致。而談者以常識生疑,多同自亂,其為誣也,亦已深矣。將欲言之,是乃言夫不可言。今于不可言之中,復相與而依俙。

神也者,圓應無生,妙盡無名,感物而動,假數(shù)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滅。假數(shù)而非數(shù),故數(shù)盡而不窮。有情則可以物感,有識則可以數(shù)求。數(shù)有精粗,故其性各異。智有明暗,故其照不同。推此而論,則知化以情感,神以化傳。情為化之母,神為情之根。情有會物之道,神有冥移之功。但悟徹者反本,惑理者逐物耳?!?/p>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神是什么呢?它是精妙到了極點的精神,它精妙到了極點,不是卦象所能顯示的。所以圣人只是說神是神妙之物。即使具有上等的智慧,也不能確切說明它的相狀,窮究它的深微。而試圖談論它的人,因為與常識相矛盾又產(chǎn)生懷疑,陷入自混亂,其錯誤已經(jīng)很深了。雖然想要說明它,其實是不可言說的?,F(xiàn)在,我還是于不可言說的情況下,勉強來談談它吧。

神這個東西,它感應變化而無生滅,微妙至極不能名狀。神感應外物而活動,借助生命形質(zhì)而運行。它感應萬物而自己卻不是物,所以外物消亡而自己卻不會滅亡;借助生命形質(zhì)而運行,自己又不是生命形質(zhì),所以生命形質(zhì)消失了而自己也不會窮盡。有情感就可以感應外物,有意識就可以依存生命形質(zhì),生命形質(zhì)有精粗之分,所以品性各有不同。智慧有明有暗,所以觀察認識的能力差異。由此推論,就知道生命的流轉(zhuǎn)變化是情欲感召的結(jié)果,神又借生命流轉(zhuǎn)變化的而傳遞。情欲是生命流轉(zhuǎn)的根源,神是情欲的根源。情欲有凝結(jié)成生命的作用,神有在生命流轉(zhuǎn)中冥冥遷穢的功能。只是徹底證悟的人返回無生滅的本原,而迷惑的人追逐外物罷了?!?/p>

在這段話中,慧遠對“神”所做的定義,重心是落在了靈魂的意義上面,在他看來,“神”雖無而有,雖“精極”而有靈性,雖不可言而能支配萬物,所以它必然是某種永恒、不變的實體?;圻h的這種靈魂觀念,是要突出“神”的永恒不變的實體性質(zhì),肯定它感物而動,圓應無生的功能。這樣,不滅之神既是人性墮落、生命流轉(zhuǎn)的根源,又成為返本還原、回歸法性的條件。

慧遠以“神不滅論”為哲學基礎(chǔ),改造了印度佛教業(yè)報輪回的思想,又結(jié)合中國固有善惡報應觀念,詳細闡述了他的“因果報應”說。

三、慧遠因果報應說的基本內(nèi)容與主要實踐方法

慧遠在《沙門不敬王者論》中,提出了自己的“火木之喻”,既上承了神之不滅,又下啟了因果報應論。其中說道:

“火木之喻,原自圣典,失其流統(tǒng),故幽興莫尋,微言遂淪于常教,令談者資之以成疑。向使時無悟宗之匠,則不知有先覺之明。冥傳之功,沒世靡聞。何者?夫情數(shù)相感,其化無端。因緣密構(gòu),潛相傳寫。自非達觀,孰識其變?自非達觀,孰識其會?請為論者驗之以實:火之傳于薪,猶神之傳于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前薪非后薪,則知指窮之術(shù)妙。前形非后形,則悟情數(shù)之感深?;笳咭娦涡嘤谝簧?,便以為神情俱喪,猶睹火窮于一木,謂終期都盡耳。”

意思是說:

“木和火的比喻本來源自于佛教的典籍,但在流傳中來源被湮沒了,所以人們不知道它本來的深奧旨趣。于是奧妙的道理就被常識混淆了,使談論的人依照常識而產(chǎn)生疑惑。如果沒有徹悟佛教宗旨的人出現(xiàn),就不知道有先覺之明。那么神在冥冥之中傳遞的功能,就永遠不被人們知道。為什么呢?情欲與生命形質(zhì)互相感應,使生命流轉(zhuǎn)變化無窮;因與緣緊密結(jié)合使神在冥冥之中傳遞,如果沒有特別的智慧,怎能知道生命流轉(zhuǎn)變化呢?如果沒有特別的智慧,怎能知道神在冥冥之中與形體結(jié)合呢?請讓我為辯論的人用事實加以驗證:火傳到柴上,就象精神傳到形體上一樣,火能從一根柴上傳到另一根柴上,就象精神從一個形體轉(zhuǎn)到另一個形體上一樣。前一根柴不是后一根柴,就可知道火傳遞的微妙;前一個形體不是前一個形體,就可知道情欲與形體互相深深感應。不明白的人看到一生中形體死亡了,就以為神和情欲都滅亡了,就象看到一根木頭上的火燒完了,說火和木頭永遠不存在一樣?!?/p>

在這里,慧遠實際上是把神之不滅比喻成了火木相喻,就好比是薪火相傳一樣,薪可盡而火不會滅,以此來說明形可盡而神不滅。這里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靈魂不滅的觀念。通過這一比喻,說明人死后靈魂永存,從而選擇取向。因取向的不同,或成圣成佛,或輪回于六道之中,神若與法性相結(jié)合,就成圣成佛,若是與他物相結(jié)合,就會流轉(zhuǎn)輪回不止。而在這其中的關(guān)鍵因素,就是現(xiàn)實人生的修行狀態(tài)。這就是慧遠要闡述的因果報應思想?!睹鲌髴摗泛汀度龍笳摗肥腔圻h論述其因果報應說的主要著作。

在《明報應論》中,慧遠講到因果報應的根本原因,即“無明為禍網(wǎng)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是說因果報應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們的無明和貪愛。人由于愚癡無知,就不能有正確的認識,認識不正確,就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對外界事物發(fā)生凝滯執(zhí)著,對外界事物產(chǎn)生貪愛,也就使得善惡果報有了主體,從而人也就貪戀生命而不斷輪回。再是貪愛使人的本性流蕩,進而使地、水、火、風“四大”結(jié)合成人的形體,人有了形體,彼此產(chǎn)生界限,也常常對于自己偏愛不懈怠,由此而論,人就像是在大夢中一般,昏沉迷惑,在這種如夢的人生之中,守著無明和貪愛的人們會得失不斷推移,禍福相繼而來,積惡就會遭殃,有罪就要進地獄受懲罰?;圻h的因果報應論具有對世人的懲戒意義,目的在于敦促人們避惡趨善,不為情欲所累。

在《三破論》之中,慧遠集中論述了因果報應的三種方式,他說:

“經(jīng)說業(yè)有三報:一曰現(xiàn)報,二曰生報,三日后報?,F(xiàn)報者。善惡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報者,來生便受。后報者,或經(jīng)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無主,必由于心;心無定司,感事而應。應有遲速,故報有先后。先后雖異,咸隨所遇而為對;對有強弱,故輕重不同?!?/p>

意思是說:

“佛經(jīng)《阿毗曇心論》說,業(yè)(人的造作)有三種報應。一稱現(xiàn)報,二稱生報,三稱后報?,F(xiàn)報是現(xiàn)身作善作惡,現(xiàn)身就得善報惡報。生報是來生受報應。后報是在二生、三生、百生、千生以后終受報應。受報應時已沒有了現(xiàn)身,人是通過心來受報應的。心沒有固定的掌管者,它是隨事物而所感應的。感應有遲有速,所以報應也有先有后。先后中有差別,但報應都與所作之事相對應。對應有強有弱,所以福報禍報也有輕有重?!?/p>

這就是自然的賞罰、三報的大致內(nèi)容。所以慧遠因果報應說中是把報應分為三種方式:現(xiàn)世受報、來生受報和后世受報。報應的根源則來自于心的作用,而心的作用也就是神的作用,因為神是報應主體的承受者?!度龍笳摗愤€提出人有三業(yè)、業(yè)有三報、生有三世的說法,“三業(yè)”即指身、口、意三方面所作的業(yè);業(yè)的性質(zhì)又有善、惡、無記(不善不惡)三種;人生也有前世今世后世的區(qū)分?;圻h的三報論從佛教業(yè)報輪回學說出發(fā),展開對現(xiàn)實社會人生問題的解釋與分析,由于獲得了神不滅論的支持,在理論建設(shè)方面明顯高于了世俗的善惡報應之說,但是它還是沒有脫離中國傳統(tǒng)的善惡因果報應觀念,仍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緊密相連。

慧遠認為信仰因果報應說的最后目的,是在于超出報應,也就是在于“反心”,進入“涅槃”境界?;圻h認為,報應就是由于人做了事而造成的,而做事又是由心所指使的,所以就要從自己所受報應來觀察反省自己所做的事,從所做的事來反問自己的心,使心返回本體。變化流轉(zhuǎn)的人的形體是由于情所引起的,而神是情的根,它是借由這種變化流轉(zhuǎn)不斷傳遞延續(xù)的。悟的人返歸本體,可以超出輪回,達到涅槃常住的境界,而迷失的人常追逐外物,貪愛執(zhí)著,所以永遠無法脫離出生死輪回。為了擺脫生死輪回,就要“冥神反心”就要停止虛妄的精神活動,而方法就是相信佛教的道理,超脫世俗的束縛,不承認客觀事物的差別,就不會以愛憎感情牽累自己的生命,進而也就不會以生命而牽累自己的精神,如果達到了這樣的宗教修養(yǎng)境界,人的精神就停止了活動,對外界無所憎愛,這樣也就超出了報應,達到了佛教的最高涅槃境界。

為了超出報應之輪回的痛苦,進入涅槃,慧遠曾發(fā)愿要往生西方極樂“凈土”,而在如何通過佛教實踐擺脫輪回報應的問題上,慧遠主張以念佛三昧為主要內(nèi)容。念佛三昧的核心就是觀念念佛,即通過息心禪坐,思念阿彌陀佛的形象和西方凈土境界,以達到往生的目的?;圻h的觀念念佛以《般舟三昧經(jīng)》所說的“般舟三昧”為特色,只要修行三昧,十方諸佛就會出現(xiàn)在眼前,之所以能見十方諸佛,有賴于佛的神威力合修持者的功德力,是外力和內(nèi)力相結(jié)的結(jié)果。其中三昧要與禪定相聯(lián)系,也是通過調(diào)心息慮,凝神觀想佛,最終才能見到佛。這一系列的修行的基本方式則是需要止觀并重,即禪寂與智照相結(jié)合。

慧遠的佛學思想,建立在其法性實有論和神不滅論的哲學理論基礎(chǔ)之上,且提出了系統(tǒng)而又獨具特色的因果報應論。這其中不乏他對印度佛學研究的真知灼見,也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慧遠的哲學思想也在當時的各方哲學中引起很大爭議,其中對于因果報應論的批評詬病更甚,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善人受禍,惡人得?!弊隽私妻q,因此引起很多不滿與反駁。

參考文獻

[1]方立天. 魏晉南北朝佛教叢論[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李小榮. 《弘明集》《廣弘明集》論述稿[M].成都:巴蜀書社,2005.

[3]郭淑新.慧遠的“因果報應”論新詮[J].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0.

[4]潘桂明.中國佛教思想史稿[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5]僧佑 編撰 劉立夫 胡勇 譯注.弘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1.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