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矢幾
近來,關于中國對外投資頻頻遭遇“滑鐵盧”的報道引起廣泛關注,也不乏尖銳批評。對于中國對外投資中的得與失,我認為需要從哲學的角度來確立“三觀”。
一是大局觀。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大局,即使偶有回潮,其趨勢終將不可阻擋。在這一時代大潮中,只有那些敢于開放的國家才能真正走向富強,也只有那些勇于踏上國際舞臺的企業(yè)才能真正收獲成功。通過近些年的考察,我發(fā)現我國的大中小企業(yè)在海外均呈蓬勃發(fā)展之勢。他們的投資經營活動,無論是在廣度,還是在深度上,都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在書齋中的想象。無論是國有企業(yè),還是民營企業(yè),在跨國經營與交流中既吸收了國際理念,又弘揚了中華文化,其意義絕非僅拘于經濟的得失。
大局觀還意味著全面、整體的判斷,而非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例如,土耳其本來訂購中方的紅旗九導彈,但最后單方面毀約,生意雖然沒有做成,是失;但在此過程中,紅旗九卻得以收獲了名氣,可謂一得。中國高鐵的性能和價格優(yōu)勢也是在一次次曲折中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很難想象,現在任何國家如果進行鐵路的國際招標,能夠有勇氣排除中國的參與。
二是歷史觀。所有國家的對外投資歷史,無一不經歷從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失誤乃至失敗的個例不可避免。即使是經驗最為豐富的國家或者企業(yè),也不能確保其所有的投資百分之百成功。美國硅谷之所以保持了強大的活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包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創(chuàng)業(yè)者的身價會越高,也會越受投資人青睞。這是出于一種珍惜失敗的辯證歷史觀。
相對于發(fā)達國家來說,我們對外投資尚未進入成熟期,錯誤率可能更高一些。世界上沒有完美之事,有些學費無法避免。
三是未來觀?;趯ξ磥磉h景的準確預見而做出大膽戰(zhàn)略決策,往往需要沖破其所處時代的社會認知和普遍觀念。1867年,美國以720萬美元從沙皇俄國手上購買了阿拉斯加,這一決策在美國曾遭受強烈反對,力促此事的美國國務卿西沃德當時飽受批評,而現在則無人不佩服其遠見。這一故事告訴我們,具備睿智未來觀的對外投資決策,將能獲得超越想象的收益。
中國業(yè)已成為投資大國,正在向投資強國邁進,2015年,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1180億美元,已經進入資本凈輸出的階段。由大到強的過程,尤其需要更多著眼于未來的規(guī)劃和謀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或將是體現了深遠未來觀的大手筆。
總之,評價海外投資,我們既不能過于樂觀,也無需過于悲觀。具體而言,一是要寬容失敗,不以一次兩次成敗論英雄;二是要善于總結,精于總結,這樣方能少走彎路,實現更快更好發(fā)展;三是要“風物長宜放眼量”,精心籌劃未來戰(zhàn)略?!ㄗ髡呤乔迦A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