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秋風獨倚書齋立 遙想真暉對暮山

2016-06-03 00:48顏廷亮巨虹
敦煌研究 2016年2期

顏廷亮 巨虹

內(nèi)容摘要:汪泛舟先生的《敦煌詩解讀》是一本既有學術(shù)深度又具有普及性的讀物,收詩內(nèi)容較為廣泛且自具特點,特別是收錄了謳歌歸唐的主要詩篇、張氏歸義軍時期詩和以《傅大士頌〈金剛經(jīng)〉》、《維摩詰十四品詩》為代表的佛經(jīng)詩;校注、解讀兼具深度與廣度,多有獨到之處,糾正了敦煌學界原來詩校中的若干訛誤;新解析出了某些詩所體現(xiàn)出的新體制與新內(nèi)容,首次全面深刻地辨析出《延鍔奉和》實為謳歌張氏家族的輝煌史詩;并對殘存敦煌文獻中的35首讀史編年詩篇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讀。

關(guān)鍵詞:汪泛舟;敦煌詩解讀;僧詩

中圖分類號:G2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6)02-0137-04

Abstract: Dunhuang Shi Jiedu(Interpreting Dunhuang Poems)by Wang Fanzhou is both an academic and a popular work. It includes an extensive range of unique poems, particularly eulogies to the Tang empire, poems of the Return-to-Allegiance Army period ruled by the Zhang family, and Buddhist poems. Wang Fanzhou shows unique vision and depth in commen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poems and pointing out previously unnoticed errors. This work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irty epic poems contained in Dunhuang document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new systems and contents reflected by these poems, and includes the fir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em“Yan E Feng He”as a eulogy for the Zhang family.

Keywords: Wang Fanzhou; interpreting Dunhuang poems; Buddhist poems

“秋風獨倚書齋立,遙想真暉對暮山”,這是2015年3月出版的汪泛舟先生《敦煌詩解讀》一書第三部分“佛經(jīng)與道家詩”所收《謝梁尊師見訪不遇》一詩中的末兩句,原意是指秋風拂面,作者獨自依靠書齋站立,面對日漸西沉的夕陽,遙想自己想要拜訪梁尊師(姓梁的道人)而未遇的情景,種種遺憾情懷油然而生。我們在這里借用這兩句詩,向已屆耄耋之年卻仍堅持、執(zhí)著于敦煌詩歌研究道路上的汪泛舟先生致敬——我們想象汪泛舟先生如同《謝梁尊師見訪不遇》一詩的作者一樣,獨立書齋,在颯颯秋風中感受夕陽的魅力與無盡余暉。這里的“真暉”,我們不妨進一步將其理解為敦煌詩歌研究之路,只是汪泛舟先生毫無疑問不用“遙想”真暉,因為在這條道路上耕耘、奮斗了數(shù)十年,如今已經(jīng)81歲的汪先生能寫出這樣一部總字數(shù)為57萬字的作品,著實不易,非常讓人欽佩。

汪泛舟先生是敦煌研究院文獻研究所的一位資深研究人員。文獻學與詩學研究的功底奠定了汪先生的學術(shù)研究基礎,其研究成果頗豐,廣受好評。對以《太公家教》、《開蒙要訓》為代表的敦煌儒家蒙書與童蒙讀物的研究,是汪先生從事敦煌學研究的重要方面,其重要成果有專著《敦煌古代兒童讀本》,另有《〈太公家教〉考》、《敦煌儒家蒙書與意義略論》等相關(guān)論文多篇[1-9]。對敦煌語言文字(音韻、俗字)和敦煌文學(通論、詩歌通論、曲子詞等)方面的研究,是汪先生敦煌學研究的重心所在。他前此出版的兩部專著《敦煌僧詩校輯》和《敦煌石窟僧詩校釋》,都是花費巨大精力輯錄、核校和注釋并從理論上論述敦煌僧詩的,此外還有關(guān)于敦煌詩歌的通論和曲子詞研究成果[10-20]。特別應當指出的是,汪先生還是顏廷亮主編的《敦煌文學》和《敦煌文學概論》的兩書的撰稿人之一,為這兩部新時期敦煌文學研究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著作的完成做出了貢獻。

在敦煌文學研究近幾十年的歷史上,曾有徐俊的《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和汪先生參與編著的張錫厚主編的《全敦煌詩》等全面收錄和深入研究敦煌詩歌的專著面世,也有胡大浚、王志鵬的《敦煌邊塞詩歌校注》以及孫其芳的《大漠遺歌·敦煌詩歌選評》等敦煌詩歌選本出版?,F(xiàn)在擺在讀者面前的這部《敦煌詩解讀》,正是在前輩和今人校輯敦煌詩成果的基礎上,再次對敦煌詩歌進行選錄、校注和解讀的又一重要成果。全書共收詩274首,大致以重錄原詩、簡述抄卷、詳細校注、通俗解讀等四個層次解讀各詩,既具有嶄新的風貌,又具有通俗化的文字表述特點;既適合有興趣的學者、研究者研讀,也適合喜歡詩歌的普通讀者,可以說《敦煌詩解讀》是較為全面收錄敦煌古詩,較為深入研究敦煌古詩的專著。粗覽全書,筆者以為《敦煌詩解讀》一書主要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優(yōu)點。

一 所收詩作內(nèi)容廣泛而又自具顯著特點

敦煌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十分豐富多樣,而《敦煌詩解讀》在收錄時并未面面俱到,而是有中心、有重點地選取作品。全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包括“雜詠與修禪詩”、“高(名)僧詩”、“佛經(jīng)與道家詩”、“寄托與別體詩”和“附錄”(附錄汪泛舟先生兩篇論文和自作詩詞四首)等五部分;下卷包括“敦煌古跡與巡禮詩”、“張氏歸義軍時期詩”、“流傳敦煌節(jié)氣詩”、“流傳敦煌編年詩”(以后又附錄汪泛舟先生自作的詩詞八首)等四個部分,書末還附有敦煌遺書的相關(guān)影印寫卷,如S.5648、

P.3676、P.3600、P.4654、S.6631、P.3591及“編年詩”。由此可以看出,汪先生實際上主要選錄的是能夠體現(xiàn)和表現(xiàn)敦煌文化靈魂的作品,又特別注意選錄能夠體現(xiàn)敦煌詩歌總體面貌且具有某些突出特點的詩作。

敦煌文化的靈魂,其實就是敦煌地區(qū)居民熾熱的鄉(xiāng)土之情和濃重的中原情結(jié)以及二者的交融為一。敦煌詩歌和整個敦煌文學的靈魂,也是如此。汪先生實際上是有意無意地著重選取表現(xiàn)和體現(xiàn)敦煌文化這種靈魂以及與之直接、間接相關(guān)的作品入書的。書中所收諸如《敦煌廿詠》、《敦煌》、《壽昌》(按:現(xiàn)有學者以為當為《晉昌》)、《方角書》以及汪先生成功地辨析為歌頌張議潮家族之作的《延鍔奉和》等,還有汪先生從近20首張氏歸義軍時期詩歌中選出的10首“碑背詩”、張議潭《宣宗皇帝挽歌五首并序》、《悟真與京僧朝官酬答詩》等,也是表現(xiàn)和體現(xiàn)敦煌文化的靈魂,歌頌敦煌鄉(xiāng)土之美、歸義軍逐蕃歸唐的英雄業(yè)績以及反映敦煌地區(qū)與中原之血肉關(guān)系的詩歌。凡此,皆構(gòu)成為書中最出彩的部分。

古代敦煌社會雖難云為宗教社會,但確實是佛、道等宗教及其文化極為盛行之區(qū)。這種情況表現(xiàn)在敦煌文學中,便是宗教尤其是佛教及其文化廣泛而深入的滲透,宗教尤其是佛教文學作品特多。汪先生對此了然于心,在主要選錄與體現(xiàn)敦煌文化之靈魂的詩歌的同時,也特別重視對以高(名)僧詩、佛經(jīng)與道家詩為代表的宗教詩歌的收錄。其中以《傅大士頌〈金剛經(jīng)〉》、《維摩詰十四品詩》為代表的佛經(jīng)詩,還是敦煌學界迄今仍然無人專門研究并收入敦煌詩歌選本的。汪先生不僅加以選錄,而且不畏佛經(jīng)詩歌具有語言晦澀、抽象難解的困難,潛心地對照佛經(jīng),一首首地進行準確的解讀;不僅使得每首詩的解讀都能與佛經(jīng)內(nèi)容相契合,而且還能兼顧到其與律詩本身相一致的許多特點,從而也就成為通俗解讀敦煌詩歌中佛經(jīng)詩并將其錄入敦煌詩歌選本的第一人,可謂功莫大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敦煌詩解讀》對趙嘏《讀史編年詩卷并序》三十五首和《夫字為首尾詩》、《四威儀》詩以及流傳敦煌地區(qū)的節(jié)氣詩的收錄。這些詩歌都是之前的一些敦煌詩歌選本比較忽視的,將其選收,能使讀者知道敦煌詩歌中還有這些先前不怎么受到重視的詩作,自然也是體現(xiàn)汪先生的選本確實自具特色的一個重要例證。

二 對所收作品的解讀嚴肅謹慎、創(chuàng)見多多

如同書名所示,《敦煌詩解讀》重在解讀,汪先生也確實在解讀方面做了嚴肅認真、艱苦細致的工作。在做解讀的過程中,廣泛參閱了大量的古籍、史料及相關(guān)研究著作,對全詩主題和思想內(nèi)容的解讀多有獨到見解,糾正了敦煌詩歌原先校釋中的不少訛誤,或至少是提供了新說,從而提高了敦煌詩歌的研究水平。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在對相關(guān)詩歌詞句的解釋方面,汪先生對先前的已有解讀,重行辨析,或指出其誤,或貢獻新解。對諸如《壽昌》詩中的“讬西王”、《白鷹詩并序二首》中的“王使”、《久憾縲紲之作》中的“亙法梁”、《盛年相第三》中的“誘魚鉤”、《九想觀詩》中《死想》一首內(nèi)的“獲時”、《薩訶上人寄錫雁閣留題并序呈獻》中的“苦水”,以及《詠清明三月節(jié)》中的“鴽聲知化鼠”、《詠寒露九月節(jié)》中的“化蛤悲群鳥”、《詠立冬十月節(jié)》中的“野雞投水日,化蜃不將難”等的解讀,就是如此。

其次,對所選錄的某些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重行審視,提出新說。比如,《肇法(師)與羅什書》詩,敦煌學界迄今還未有人專涉其內(nèi)容,致對其內(nèi)容不甚了了。汪先生則在進行審視之后指出,該詩其實是演義我國古代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故事的;還指岀,這首弟子(僧肇)與師(羅什)之書詩,還是為敦煌詩增色的、一首罕見的唐代兩韻體制的詩篇。又如,《詠史超女婿》、《皈依于燈下感受》二首,學界有人認為是屬于詠誦趙公子無恤之史實的,而汪先生則認為該詩前首所述乃昭君渡江之驚險神異故事,后首則是對昭君為漢匈和親喜嫁塞外的愛國精神的頌揚之作,二者可謂是相得益彰的姐妹聯(lián)章。再如,關(guān)于前揭之《延鍔奉和》,汪先生糾正了先前人們不符合實際的認識,在敦煌詩歌研究史上首次全面深刻地揭示岀其為謳歌張氏家族的輝煌史詩。

再次,汪先生對某些先前未詳其所詠的作品進行了考析,明確了其所詠者何。比如,趙嘏《讀史編年詩卷并序》三十五首,每首都涉獵很多史實內(nèi)容:涉及多人的,詩中羅列的史實則甚為龐雜;寫某一人的,也依然會廣涉許多人物和事件。加之隱晦曲折的詩家用語諸多特點,讀者一般是不知其所寫究竟為何人的。而由于汪先生的解讀,讀者則可對其所詠者豁然開朗,了然于心。又如,對于十字圖詩與方(圓)形圖詩的解讀,汪先生可謂是真正掀開了二詩的神秘面紗,指出了前者是頌揚金山國天子張承奉與宰相張文徹的,后者頌揚的則是先人張議潮及其十四女;二詩既是敦煌詩中可貴的姐妹聯(lián)章,又是具有詩史地位上的罕見體制的作品類型。

當然,舉凡創(chuàng)新性研究,都是帶有風險的,其成果可能經(jīng)得起考驗,也可能引起爭論,還可能確實經(jīng)不起推敲。汪先生《敦煌詩解讀》中提出的諸多獨有見解,也是如此。筆者以為,汪先生的解讀有許多都是出于深厚功底和嚴謹治學的卓絕之見,但也有一些可能有待商榷。比如,對P.2555卷所抄出使吐蕃諸詩內(nèi)《哭押牙□□》中的“□□”二字,汪先生不同意一些專家將其校錄為“四寂”、“囚寂”或“四叔”,認為應是“圓寂”,就未必得當,因為既是押牙,如其亡故,就不能用“圓寂”二字記之。諸如此類可再行討論之處還有一些。只是,在有價值的學術(shù)研究中,拿出能經(jīng)得起考驗的見解當然很好,拿出能夠引起爭論的見解也有價值;拿出的見解如果經(jīng)不起推敲,也未必就是什么壞事,處理得當?shù)脑挘且矔?jīng)過轉(zhuǎn)化而為財富,至少可資參考。所以,汪先生的諸多獨有見解中有一些待商榷,不僅并非什么可怪之事,而且還有助于學術(shù)發(fā)展,同樣有其學術(shù)價值。

總之,《敦煌詩解讀》是一部既有學術(shù)深度,又具有普及性的優(yōu)秀著作,也是一部尚有修改提高空間的好書。除前述解讀方面尚有可以再行討論之處外,筆者以為還有兩點可以考慮:其一,在編排體例方面,正如《敦煌詩解讀》的《后記》所說,該書原擬分為上下兩卷分別出版,后來臨時決定改為一卷本的形式,倉促之間,難免留下一些小遺憾。比如,沒有“下卷精粹性的‘前言文字”,只是簡略“就下卷詩篇中的主旨概述之”[21];又如,沒有將上卷的第五部分附錄和下卷包含在第四部分中的附錄整體合編為全書的附錄,致使同屬汪先生自作的論文與詩詞作品被分別編排在全書的兩個不同地方,略顯凌亂,也影響讀者的整體閱讀通暢感。其次,在作品收錄方面,有些詩作在整個敦煌詩歌中不僅可以說屬于代表作,而且也屬于體現(xiàn)敦煌文化靈魂、講到敦煌詩歌時必定非講不可的詩作,而《敦煌詩解讀》卻未收錄,李暠的《述志賦》、張永的《白雀歌》、張文徹的《龍泉神劍歌》等即為其例。然而瑕不掩瑜,這些不足并不影響我們給予《敦煌詩解讀》以應有的好評。不僅如此,而且筆者相信,該書如有機會再版,汪先生當會針對上述可再行討論其不足之處,對全書加以增補修訂,使之以更加完美的面貌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我們熱切地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

參考文獻:

[1]汪泛舟.敦煌古代兒童課本[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

[2]汪泛舟.《太公家教》考[J].敦煌研究,1986(1):48-55.

[3]汪泛舟.《太公家教》考補[J].蘭州學刊,1986(6):80-81.

[4]汪泛舟.《太公家教》別考[G]//敦煌語言文學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240-247.

[5]汪泛舟.敦煌的童蒙讀物[J].文史知識,1988(8):104-107.

[6]汪泛舟.敦煌儒學及其特點[J].孔子研究,1989(4):99-105.

[7]汪泛舟.敦煌儒家蒙書與意義略論[J].孔子研究,1993(1):71-78.

[8]汪泛舟.《開蒙要訓》初探[J].敦煌研究,1999(2):138-145.

[9]汪泛舟.《蒙求》補足本[C]//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文獻研究篇.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366-436.

[10]汪泛舟.敦煌僧詩的價值與意義(代前言)[M]//敦煌僧詩校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1-11.

[11]汪泛舟.敦煌僧詩補論[J].敦煌研究,1994(3):142-147.

[12]汪泛舟.敦煌僧詩補論[G]//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文學卷:3.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441-448.

[13]汪泛舟.敦煌《九相觀詩》地域與時代及其他[J].社科縱橫,1994(4):7-8.

[14]汪泛舟.《薩訶上人寄錫雁閣留題并序呈獻》再校與新論[J].敦煌研究,1997(1):134-140.

[15]汪泛舟.薩訶上人寄錫雁閣留題并序呈獻》再校與新論[C]//周紹良先生欣開九秩慶壽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372-383.

[16]汪泛舟.敦煌詩詞補正與考源[J].敦煌研究,1997(3):105-113.

[17]汪泛舟.圣地僧人禮贊:以僧詩為例[J].敦煌研究,1998(1):43-44。

[18]汪泛舟.敦煌道教詩歌補論[J].敦煌研究,1998(4):88-95.

[19]汪泛舟.敦煌詩述異[J].敦煌研究,1999(4):11-22.

[20]汪泛舟.論敦煌僧詩的功利性[J].敦煌研究,2000(4):149-156.

[21]汪泛舟.敦煌詩解讀·后記[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