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華玉冰 孫建軍
遼寧建昌東大杖子墓地燕與土著文化的交流
文 圖/華玉冰 孫建軍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人已逝,如今,我們只能從文獻和考古發(fā)現中,窺得他們的些許豪氣。
東大杖子村落及墓地航拍
遼寧西南部臨近河北的地方,有個國家級貧困縣——建昌縣,與現狀構成鮮明對比的是:這里曾有過數度繁華的歷史,戰(zhàn)國時期便是其最為輝煌的一段??杀氖牵@些歷史信息又是在盜墓賊瘋狂破壞后才被得知,現仍處于令人不安的保存境況中。令人稍感寬慰的是,隨著墓地研究的不斷深入,那段塵封的歷史真容正逐漸被揭示。
建昌縣城南部約30公里處的堿廠鄉(xiāng)東大杖子是一個擁有百余戶村民的普通村莊,不尋常的是它整體建筑在一處大型戰(zhàn)國墓地之上。
居民在建房、打井、挖菜窖時常常會發(fā)現一些小件文物,但并未受到重視。1995年,一位“見過世面”的村民將出土文物拿到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變賣賺了“一大筆錢”后,一些不法村民開始特別“留心”文物,盜墓者也隨之聞風而動,長眠地下的古人從此不再安寧。此后短短的5年時間里,內外勾結致使村內大量墓葬被盜,無數珍貴文物被倒賣至“收藏家”的手中,甚至流失海外??偨Y這一過程,可套用一個流行的公益廣告語“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一倒賣、走私、盜掘古墓的重大案件破案過程極富戲劇性。1999年8月,葫蘆島市公安局、博物館相繼接到舉報稱,東大杖子村有一群南方人,白天蹲住飯店,晚上去盜墓。經現場調查得知,村中郭某家有東西,張某了解情況。于是博物館派一專家充當文物販子,公安局派一偵察員當助手,謊稱購買文物。由張某牽線,經討價還價,幾經變換地點,10月25日,終于見到了郭某手里的文物。原議定80萬元成交,誰知郭某多要3萬,致使談不攏。10月26日,郭某算了一卦,陰歷九月不能交易,否則有難。緊急情況下,公安局果斷決策:逼他交易,見機抓人!28日,偵察員邀請郭某一起吃飯,到了事先設伏的天合旅社將郭氏父子拿下。同時,另一路人直撲郭家,在炕洞中搜出文物。據郭某交待:文物是從自家地下挖出來的。
這要從1997年說起。那年夏天,村里來了一群外地人,頭兒姓熊,綽號“熊三”,真名熊小存,渾號“過江龍”,唐山人,開了個古玩店,到村里來挖寶。在郭家鉆探也發(fā)現了一座古墓,但郭某堅決拒絕對方挖掘,待來人走后,和三個兒子挑燈夜戰(zhàn),挖出了包括一對青銅壺在內的諸多文物。抓捕“熊三”頗有意思,一次性抓獲正在一起聚會的盜墓分子9人。有趣的是,還有3名盜墓者也去聚會,但去晚了,到了飯店以后聽說了先到的人出了事,不禁萬分慶幸,正當得意之時,被飯店工作人員舉報,由唐山警方將他們抓獲。
盜墓分子交待筆錄節(jié)選
郭某盜掘的青銅壺
案件破獲后,自2000年起至2013年,考古部門只能對墓地斷續(xù)開展工作.其主要原因,一是可能與多年作為貧困縣有關,個別鄉(xiāng)、村領導認為凡到這里工作的人都有“扶貧”的義務;二是勘探發(fā)掘涉及公共道路和村民的院墻、水井、窖穴等,部分村民索要的補償費用極為高昂。難以承受的經濟壓力致使每次工作開展不久就被迫停止,不得不經歷一次次縣以上政府協調的漫長等待。盡管舉步維艱,考古部門還是大體摸清了壓在村莊下面的墓地概況: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總數應在200座以上。截至目前,僅發(fā)掘墓葬47座,出土各類文物2000余件,余下者仍掩埋于村莊下,時時受到“不經意破壞”的威脅。
從已發(fā)掘的墓葬看,其葬俗有所不同,可分為兩類。一類可稱為“封石墓”,即在墓壙填土中夾雜石塊,且在墓口上平鋪一層河卵石,如45號墓(M45)。規(guī)格盡管不大,但隨葬品豐富,既有燕式銅器,也有土著陶器。M45人骨已朽腐不存,棺內滿置青銅蓋豆等容器,瑪瑙環(huán)、珠串飾、玉璧等飾物和青銅短劍、戈、矛、鏃等兵器。此外在頭廂內陳放青銅壺、鼎、洗等禮器和軎、銜等車馬器及漆器等。
M45墓頂封石情況
M45隨葬品出土情況
M40出土仿銅陶禮器:簋 壺 豆
另一類為填土墓,即僅填土,上部封土形成墳丘。其小型墓隨葬品較少,不見銅器,多隨葬燕式陶器。大型墓葬隨葬品豐富,如40號墓(M40)。墓壙平面呈“凸”字形,其南北壁長9米,東西壁寬8米左右,有墓道。墓壁呈階梯狀,壙壁及階面上局部抹有摻雜白石子的白灰或細黃泥。二槨一棺,外槨底、壁及頂皆由寬大木方制成。內槨位于外槨中間偏西部位,四角有立柱。棺位于內槨中部,梯形。尸骨僅存朽腐的牙齒,可知頭向東。其棺、槨所用木板上部皆抹膏泥,其上鋪席。墓葬填土至最上層階面平齊的高度時,在東側階面中部放置了大量的動物頭骨,種類有馬、牛、羊、豬、狗,總計74個個體。隨葬品多數位于內、外槨東部之間的頭廂部位,以仿青銅彩繪陶禮器為主,有鼎、豆、壺、盤等數十件,規(guī)格較大,各種動物造型逼真,彩繪鮮艷。另在外槨底板上普遍放置制作精美的滑石鏤空飾件和陶串珠等。棺內隨葬品有銅帶鉤、環(huán)首刀、瑪瑙環(huán)、綠松石珠等。
M40全景
M40棺槨及隨葬品
M45出土雙胡戈
M4 出土有柄弦紋壺
東大杖子墓地背倚燕山余脈,面對大凌河川,地處華北通往東北的交通要道上。其超過200座以上的墓地規(guī)模、見有長寬近10米大型墓葬的等級、隨葬成套大型精美燕文化銅禮器及金柄曲刃青銅短劍等諸多因素均表明:這是一處在遼寧乃至東北亞地區(qū)等級極高的戰(zhàn)國時期墓地。其反映出的諸多問題對研究公元前7至前2世紀中國東北、北方乃至東北亞地區(qū)民族的活動具有重要價值,擇要說明如下:
第一,墓地是經規(guī)劃的有機整體,表明其所屬為相對穩(wěn)定的人群;延續(xù)時間較長,自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中期晚段。早期見有濃郁的遼東、遼西及北方土著文化因素,燕文化遺物僅限于武器;戰(zhàn)國中期以后,在墓葬制度及隨葬品方面均有濃郁的燕文化特征,但在殉牲等方面依舊保留土著文化特點??梢?,東大杖子墓地所屬人群來源廣泛,對燕文化有逐漸吸收、直至認同的過程。
第二,進入西周時期以后,整個遼東及遼西大小凌河流域的諸考古學文化中普遍見有東北系青銅短劍。這些遺物更廣布于整個東北南部及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但多為采集品,分布也過于零散。東大杖子墓地則集中出土多件,且有三把為金柄者,表明在戰(zhàn)國時期,墓地所屬人群是相關諸部族中地位最高貴者。此外,日、韓學者多認為雙胡銅戈是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銅戈的祖型,東大杖子墓地又是出土數量最多的,可見這類遺存影響之深遠。
第三,M40從墓葬制度及隨葬品看,可納入到燕文化的范疇,但從殉牲、墓向等角度看,墓主人無疑具有土著身份。其年代為戰(zhàn)國中期晚段,具有地方諸侯的級別。
據文獻記載:戰(zhàn)國晚期,燕國通過“卻胡”“逐朝鮮侯”,占據了整個遼寧地區(qū)。以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發(fā)生于這一歷史事件之前以東大杖子為代表的遺存顯然不屬于“東胡”,那么它是否與“朝鮮侯”有關呢?相關的歷史事實又如何呢?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本研究得到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重大項目“東大杖子墓地及相關遺址勘探、發(fā)掘資料的整理與研究”(12&ZD193)資助。
(作者華玉冰為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系教授;孫建軍為葫蘆島市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