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遠去的背影——朱自清及其詩學研究》此作以朱自清一生的寫作研究和師友交往為經緯,從詩學研究的視野切入,彰顯了朱自清等五四文人深厚的憂患意識和民族氣節(jié)。此書對朱自清生平史料的梳理,以及對朱自清著作版本的搜集影印,是目前朱自清傳記性研究方面最全面、最充分的。同時在朱自清生平交往與政治文化立場細致考察的基礎上,對出入“京派”詩學批評家朱自清的批評定位,顯示了扎實的文學史研究積累。
關鍵詞:朱自清 詩學 京派
《遠去的背影——朱自清及其詩學研究》此作以朱自清一生的寫作研究和師友交往為經緯,從詩學研究的視野切入,彰顯了朱自清等五四文人深厚的憂患意識和民族氣節(jié)。著者從朱自清的生平創(chuàng)作和學術活動的傳記型考察入手,以出入于“京派”的詩學批評家來界定其文藝批評和學術研究的歷史歸屬,充分凸顯了研究對象的學者本色和文人氣節(jié)。
全書分為上編與下編。上編主要是用歷史考證的方法,細致回顧朱自清短暫而執(zhí)著的一生。圖文并茂,史料有據,文筆曉暢,立體地呈現出“揚州才俊”“五四詩人”、京派文人朱自清貫穿的一生,著重突出其文學創(chuàng)作和學術研究的歷史風貌。下編從朱自清深層的文化精神與審美性情出發(fā),系統(tǒng)且縝密地從晚清與五四新文化演進的背景下,以詩學研究的文化意義和美學思想為切入點,探尋朱自清新詩批評和詩學研究的歷史過程以及學術價值,進一步凸顯了朱自清作為大學教授在中西詩學研究方面的成就。
整部著作呈現出多元的批評方法與豐厚的學術研究價值。此書對朱自清生平史料的梳理,以及對朱自清著作版本的搜集影印,是目前朱自清傳記性研究方面最全面、最充分的。無論1935年由趙家璧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其中朱自清為之所寫的《導言》部分初版本的呈現,還是對于朱自清的《新詩雜話》《雪朝》《詩言志辨》《經典常談》各個版本的全面搜集,都體現出著者對于朱自清和朱自清詩學研究的深入與翔實。在親自走訪朱自清故居,探尋朱自清人生足跡的過程中,著述中上百幅的圖片、書影和書法真跡的影印均來自于師生共同的采集與甄選。與此同時,大量翻閱國內外傳記批評著作的基礎上,堅持獨立的思考與內心的堅持,關于朱自清的生平、史料以及朱自清著作版本的考證,資料翔實,有理有據,將朱自清一生的人生經歷、文學創(chuàng)作、詩學批評等方面都作出了客觀且全面的梳理,對于研究朱自清與其文學道路都具有很高的資料搜集和學術探究價值。
《遠去的背影——朱自清及其詩學研究》真正讓我們充分認識到,朱自清不僅僅是一位散文名家,且在白話新詩創(chuàng)作和批評,在古典詩歌研究和國文教育等各方面具有非凡的成就和貢獻。從中國文學史發(fā)展的宏觀角度,考察朱自清在中國詩學研究方面的學術價值的討論,從而打破了學術界長期以來形成的現代文學與古典文學研究之間的阻隔。體現出朱自清的學術研究是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傳統(tǒng)詩歌理論和文學批評為基礎,兼容借鑒西方文藝理論和美學思想,表現出開闊的學術眼光和批評胸襟。
因此,著者以獨特的學術眼光和史料考證,突顯朱自清多年用心于詩學研究的學者“本色”。特別是在朱自清生平交往與政治文化立場細致考察的基礎上,對出入“京派”詩學批評家朱自清的批評定位,顯示了扎實的文學史研究積累?;赝逅男挛幕\動,它開創(chuàng)的是一切現代學術研究的新風氣,新方法?!皣Z”(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化,最早以胡適為倡導,而朱自清卻將其作為踐行一生的事業(yè)?!墩Z文零拾》《標準與尺度》和與葉圣陶合作的《國文教育》,特別是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朱自清盡管自己是蘇北人,卻大力提倡以北京話作為標準語的作家,都可見其作為五四啟蒙家的學術立場與啟蒙思想的可貴。在日常交往中,朱自清與周作人、俞平伯、楊振聲等新潮好友形成了北平古都的文化力量。正如著者在書中考察,1929年先后開設的“歌謠研究”和“中國新文學研究”的兩門課,都是在楊振聲的影響和周作人的幫助下開設的,這也就凸顯了朱自清在自覺追求五四新文化建設的傳統(tǒng),與傾向于“京派”文人周作人、俞平伯等人的具體體現。朱自清在五四時期最初是以五四新詩人的身份登上文壇,《雪朝》第一集與散文合集《蹤跡》其中的詩作在中國現代詩歌史上占有重要且獨特的地位。特別是在詩歌批評中,朱自清指向中國傳統(tǒng)詩學批評,通過回歸傳統(tǒng)對五四新文學及新詩進行研究和批評,并有所建樹。著述中將朱自清所作《新詩雜話》進行較為詳盡的考察,凸顯出《新詩雜話》是新文學史上一部研究中國新詩由發(fā)軔到走向成熟的新詩理論著作,明白曉暢,對新詩進行多方位的解構。而《中國歌謠》與《詩言志辨》等著作則是在中國古典詩學的基礎上,給予新文學思考的關照,朱自清在此類著作中,不僅大量搜集原始文獻,還借鑒西方研究的新方法,以溝通民眾與文學,特別是在西方文學與“民眾文學”之間搭建了橋梁,從而為五四時期的中國新文化建設做出了努力。
回顧朱自清進入清華的各種活動和寫作,其文化選擇和政治立場,明顯地認同胡適先生“多研究些問題,少談點主義”的主張。經歷過1927年那段歷史,體驗到的是時代風云的瞬息萬變,革命政治的大起大落,朱自清在彷徨與思考反省中,從自己的生活與性情出發(fā),他選擇了退回書齋,潛心學術,走一條具有深厚人文氣節(jié)的學者之路。其間,朱自清以教學為主的讀書、寫作、交友和詩學研究,無不證明了他“京派”文人的立場和選擇。朱自清一生踐行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所倡導的現代人文精神,也真正地體現了教育家和美學家蔡元培校長的大學理念。不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朱自清都是勤懇自愛,治學嚴謹。而在戰(zhàn)爭流亡、民族大義面前,他卻表現出一個深受五四啟蒙傳統(tǒng)影響下的知識分子最赤誠而熱烈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jié)。作為“京派”文人的朱自清,從求學于北大深受啟蒙思想的熏陶,到堅定鉆研學問與獻身教育的人生選擇。朱自清在深受詩書傳承與五四啟蒙思想的雙重影響之下,在抗戰(zhàn)八年和勝利后回北平逝世前三年中,盡管戰(zhàn)局緊張,貧病交加,但他仍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知識分子的操守與骨氣。著述中,詳細地敘述出朱自清狷介自守、敬業(yè)嚴謹的文化品格?!督浀涑U劇贰稑藴逝c尺度》《語文零拾》《論雅俗共賞》等著作,都是在這艱難時世中完成。在此著述中,將《經典常談》《標準與尺度》《語文零拾》等著作中朱自清的著書特點、風格寫作及學術價值都一一做出了系統(tǒng)的學術考察。
仔細品讀《遠去的背影——朱自清及其詩學研究》一書,好似重返歷史現場,感受當年那個蘇北少年,在不覺間已贏得“揚州才俊”之名的欣喜。字里行間,可感朱自清先生求索之路上的跫跫足音,可觸先生人文性情的精神感知,更有幸見得一顆拳拳愛國之心,這樣的朱自清,讓后輩深感人類的尊嚴與高貴。感慨于人生境界的同時,也不得不敬佩朱自清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積淀,而又兼美于中西詩學的審美批評和人文精神。與此同時,在中西詩學的學術背景之下,對出入“京派”的朱自清及其詩學研究的全面關照。借陳平原先生的話感嘆:“在一個恰當的時空,碰到一個契合你心境趣味的閱讀對象,而且你有足夠的時間及知識準備來仔細品嘗,這樣的機遇并不常有?!?/p>
靜心讀書,做一個淡雅謙和之人,這也是所有京派文人的切身感受。特別是深受五四啟蒙思想影響之下的現代詩學批評家朱自清個性內斂的詩人情懷,在作家與文學批評的人生張揚之間,成就了朱自清現代散文名家不可缺席之位,而深層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性情則建構的是他作為詩學批評家的純真品味。其實,詩學是長久以來最能表現歷史文化積累的文學載體,也是最能凸顯研究者才情與審美的文學類別。再次回望朱自清一生的人生追求與詩學研究,真正體現出“沖淡平和不掩人性的光芒,拘謹狹小不傷做人的本分”,這對今天仍在求學路上不斷進取的莘莘學子來說,也需要沉靜思考,從而真正成為有文化品位之人。
(作者簡介:杜樂,女,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助理館員,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