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惠杰
摘 要:近年來,棄嬰現象正經歷著隱蔽——公開的轉變,即由傳統的父母將嬰兒遺棄在各個偏僻難以覺察地方逐漸轉移到了政府設置的棄嬰收容所門外。隨著“嬰兒安全島”①接收的棄嬰大量集聚,嬰兒床位有限,加之社會的嬰兒領養(yǎng)機制不健全等原因,導致許多城市的“嬰兒安全島”難以為繼,相繼停業(yè)。由此,社會大眾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各執(zhí)一詞。本文利用帕森斯的社會行動理論的分析框架,嘗試對社會棄嬰行為進行分析,年輕群體未婚先育的越軌行為、社會輿論、我國的嬰兒高畸形率、兒童福利保障制度不健全等諸多因素綜合影響著父母的棄嬰行為。
關鍵詞:社會行動;嬰兒安全島;棄嬰;社會學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國家衛(wèi)計委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馬旭在參加2015年的“兩會”時表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每年的棄嬰有五千人;上世紀九十年代為每年五萬人。目前我國每年約有十萬棄嬰,這個數字過去十年增長了十倍。棄嬰的主體絕大部分為困難家庭夫妻和未婚先育的青年群體。
民政部指出對貧困殘疾兒童實施義務康復,是人權的內容之一,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也是貧困殘疾兒童得到康復和教育的唯一途徑。因此,設立棄嬰島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了棄嬰的存活率,保障了棄嬰的生命安全,體現了社會進步。我國第一個棄嬰島于2011年6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社會福利院設立。之后,山東、河北、天津、內蒙古、黑龍江、江蘇、福建等省區(qū)市已建成數十個棄嬰島并投入使用,還有 18 個省區(qū)市正在積極籌建嬰兒安全島或棄嬰觀察救治中心。然而由于棄嬰大量集聚、嬰兒床位有限、經費緊張,加之社會的嬰兒領養(yǎng)機制不健全等種種原因,大部分省市的嬰兒安全島難以為繼,宣布暫時停止接收棄嬰或者直接停業(yè)。一部分人由此認為民政部批準設置嬰兒安全島是變相的希望和鼓勵遺棄者通過嬰兒安全島遺棄嬰兒,與我國的《刑法》中絕對的禁止棄嬰法律條款相違背,使法律喪失了震懾作用,無法實現懲罰和預防犯罪的目的;另一部分人認為,設置嬰兒安全島是為防止客觀存在棄嬰在野外受到不良環(huán)境侵害、延長嬰兒存活期,作為棄嬰接收設施和臨時庇護場所。這一宗旨正是基于生命至上、兒童權益優(yōu)先的原則,與中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立法精神是一致的,與刑法打擊棄嬰犯罪也并不違背,是值得鼓勵的。由此,嬰兒安全島的存廢問題成為一個新的社會爭議熱點。
二、棄嬰行為的社會行動理論分析
帕森斯認為人們的社會行動總是抱有一定目的性的,而處在社會中的人,其社會行動必然都會受到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的限制,為實現目標,人們必然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和手段。在《社會行動的結構》中,他提出了,“手段——目的”的社會行動的概念框架。具體到每一單元行動則包括如下四個要素:第一,行動者:是指作為行動主體的個人;第二,目的:行動者所要達到的未來目標;第三,情景:是目標實現的環(huán)境因素,它又分為兩個方面,行動的條件和手段。其中前者是行動者不能控制、難以改變的,而后者是可以控制的;第四,規(guī)范限定:它涉及思想、觀念、行為取向等,這些都制約著目標的確定和實現目標中手段的選擇。簡言之,與社會行動相關的主要要素包括:行動者、目的、手段、條件和規(guī)范。②
(一)棄嬰主體所面臨的情景
首先,雖然我國《刑法》的精神明確表示要嚴懲棄嬰行為,但是在具體的條款上則說明:“遺棄罪需達到‘情節(jié)惡劣才能構成犯罪”。 遺棄罪中的情節(jié)惡劣,應綜合考察行為的手段、后果、動機等,如遺棄致被害人流離失所的;在虐待后又遺棄的;動機極其卑鄙的;遺棄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遺棄而致使被害人傷亡的;遺棄者屢教不改的,等等。所以,一般遺棄嬰兒的行為并不構成遺棄罪。但是有學者認為:一般的遺棄嬰兒行為未必情節(jié)惡劣到觸犯刑法須追究刑事責任的程度。其次,目前我國棄嬰監(jiān)管體制不健全,加之目前普遍存在的蔭蔽性棄嬰,導致棄嬰主體的棄嬰行為很難被發(fā)現。最后,就是嬰兒安全島和兒童福利院的普遍存在為棄嬰客觀提供了有限的收容場所。帕森斯認為雖然行動主體面臨的情景涉及多個方面,但是其具體內容不必深究。
(二)規(guī)范限定
社會行動理論認為,規(guī)范跟情景一樣涉及思想、觀念等多個維度,身處社會中的個體必須受到社會規(guī)范的制約,因此,需要特別重視規(guī)范對行動者的限定意義。就棄嬰主體(已婚夫妻、未婚先育人群)來說,影響其行為的規(guī)范主要有:首先,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和養(yǎng)兒防老的思想觀念,受傳統宗族制的影響,女兒終究不能參與到家族的長期生活中來,兒子與父母的長期生活,對于寄托親情、養(yǎng)老、傳承家族血脈方面則具有某種終極意義。其次、轉型期以來,青年群體未婚先孕先育現象具有急劇上升趨勢,各地媒體報道大學生、打工妹等棄嬰的新聞也是屢見不鮮。
雖然社會對未婚同居現象抱有一定的寬容態(tài)度,但是,對于未婚先育的行為,對于青年男女雙方家庭、學校、社會來說都是一時無法接受的,強烈的社會輿論會讓未婚先育群體無所適從。最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公民主體意思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是國家不可推脫的責任,國家必須對兒童的生存、發(fā)展負責。
(三)手段
畢竟棄嬰行為對于棄嬰主體來說,不管是基于親情、社會輿論和法律等都是難以承受的。根據各大媒體的長期報道來看,棄嬰主體一般會選擇夜深夜到凌晨這個時間段選擇棄嬰,棄嬰的地點難以捕捉,例如,垃圾堆、偏僻街巷、荒郊等場所。隨著近幾年各地嬰兒安全島的建立,更多了解到相關信息的嬰兒父母會選擇將嬰兒遺棄在嬰兒安全島、社會福利院、政府、單位等門口。
(四)目的
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yǎng)中心的統計數據表明,以棄嬰島中的棄嬰為例,其中99%為病殘兒童。都是腦癱、唐氏綜合征、先天性心臟病、血液系統疾病等重病殘疾嬰兒。大量棄嬰的存在印證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殘疾兒童的治療對大多數普通家庭而言本身是非常重的負擔。有些家庭甚至因為極力救助孩子而導致整個家庭處于貧困狀態(tài),家庭關系緊張,保證孩子健康發(fā)展的前景渺茫。
正所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此時把重病殘疾孩子留在身邊,可能就是死路一條。父母將幼兒遺棄在嬰兒安全島,也便是無奈之舉。既然嬰兒不管被遺棄在何處都已是違法甚至犯罪行為,何不遺棄在“嬰兒安全島”這樣一個安全的場所,給予其生存的權利。
綜上所述,雖然棄嬰主體棄嬰大多數是無奈之舉,但是棄嬰的目的顯而易見,主要是保全嬰兒生命權,同時,棄嬰的同時某種程度上也減輕了棄嬰主體自身的各種壓力。
三、小結
雖然法律嚴禁棄嬰行為,但不管是從歷史的縱向維度看還是從全球范圍的橫向維度看,棄嬰行為都是普遍存在的。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從全球的嬰兒出生數量和兒童群體的數量來看,遺棄嬰兒(兒童)在當今社會中還是屬于個別事件。筆者認為,基于血緣親情,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人類的一種天性,正常的人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扔下孩子的。從嬰兒安全島的棄嬰現狀來看,其背后射出的出生嬰兒高畸形率、未婚先育、兒童福利政策不完善以及社會孤兒收養(yǎng)、救助系統不完善等相關社會問題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參考文獻:
[1] 侯均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142~143.
[2] (美)T.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M].張明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45-46.
[3] 陳鐘林,吳偉東.城市棄嬰問題及其對策分析——以天津市為例[J].人口研究,2005年06期.
[4] 柳華文.設立棄嬰島與兒童權利保護[J].人權, 2014年01期.
[5] 周華.棄嬰島的良性運行與兒童權利保障——由廈門棄嬰島關停引發(fā)的思考[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年02期.
[6] 徐學慶.現階段農村重男輕女陋習透視[J].河南社會科學,2001年1月01期.
注解:
① 嬰兒安全島,又稱“棄嬰島”,一般設在兒童福利機構門口,是一間收容被遺棄嬰兒的小屋,屋內設有嬰兒保溫箱、延時報警裝置、空調和兒童床等。棄嬰主體將嬰兒放入棄嬰島門口后,可秘密離開,延時報警裝置會幾分鐘后提醒福利院工作人員到屋內察看棄兒,盡快將嬰兒轉入醫(yī)院救治或轉入福利院院內安置。
② 侯均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年,第 142~14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