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明
現(xiàn)在已少有人穿家做的布鞋了,因此人們對納鞋底也漸漸陌生了。
上世紀(jì)60年代,正是實行供給制時期,好象一直是服裝、日用品等物資奇缺,家家生活差不多,都不富裕,穿新衣服、新鞋子對于一般人來說都是在春節(jié)的時候。而新鞋的樣式也不多,除了解放膠鞋、反毛皮鞋(當(dāng)時人們那樣稱謂),更多的是家做的布鞋。
那時,幾乎家家會做布鞋。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jì)的婦人,長年累月地做著針線活,做出的布鞋美觀耐穿。春節(jié)前,給全家每個人做一雙嶄新的布鞋是她們的當(dāng)務(wù)之急,也是樂趣所在。做布鞋,有很多講究,起碼穿在腳上舒適好看、經(jīng)久耐用,所以,做布鞋的人家都少不了鞋楦子、錐子、頂針、烙鐵和線板子類。說到做布鞋,最能考驗鞋的質(zhì)量的就是鞋底的堅實耐磨問題。其實,布鞋的鞋底也大都是布料的。布料鞋底加工起來比較費勁,首先就是選布料,大人們把平時做衣服下來的邊角余料用一塊鋪襯或布包裹起來,五顏六色的、大大小小的,找出來之后放在一邊備用,接下來把這些布塊用米湯或面做的漿子一層一層地粘起來,為了板正,許多人把第一層布料貼在門板上(過去門許多都是可以隨時裝卸的簡易門板,門板上下各有突出的一節(jié),放在門框的兩個槽里,就是所謂的戶樞),這個時候烙鐵發(fā)揮了作用,一層布粘上了,上面隔著什么東西或干脆什么也不隔著,就用燒熱的烙鐵在上面來回熨,這樣一層層布料逐漸加高,兩三毫米一層熨干,人們俗稱打葛布(音),大致有6、7層一厘米左右厚,這時鞋底的原始材料就形成了。
有了鞋底的原始材料,再接下來更重要的是納鞋底。
納鞋底同樣需要有耐心和手工技術(shù),人們納鞋底需要把錐子由上而下地扎下去,然后把后面的堅實的麻繩帶回來,如此往復(fù),就把1厘米左右的葛布緊緊地縫在一起了,新的鞋底針腳順勢一圈圈,疏密有致,簡直就是一個精美的手工藝品。不管是年邁的祖母,還是心靈手巧的母親,都能在并不明亮的燈光和冬日的火盆旁邊,仔仔細(xì)細(xì)地縫制鞋底,在孩子們的心底也密密麻麻地縫上了難忘的記憶。那鞋底的密密麻麻,是說不盡心血和情思。難怪一些影視作品里,有些孩子舍不得穿上母親做的新布鞋,把鞋子作為愛的信物珍藏。
現(xiàn)在,會納鞋底的人恐怕也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琳瑯滿目的各式各樣的皮鞋、休閑鞋等等,即便是布鞋,也遠(yuǎn)遠(yuǎn)不是過去那樣傳統(tǒng)的手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