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微
在social行業(yè)里,現在還是走到了渠道為王的時代。而渠道是要花錢買的。
你覺得,你在社交網絡上稍微有點印象的那些品牌——且不說那些燒錢的互聯網或電商品牌啊——就說正常的快消品,不管是杜蕾斯、雅詩蘭黛、耐克、可口可樂、肯德基、聯想,還是中國平安,它們每年在social上得花多少錢?
不知道?我也沒有啥具體的數據。我就大概齊瀏覽了一下,根據經驗掐指一算,少說也得是千萬元級。那些個略微用力些的,差不多得是大幾千萬元。
是不是覺得“我靠!不就是隨便在微博上頭跟跟熱點,微信上頭寫寫軟文,怎么也特么還要這么多錢?!”說好的social更省錢去哪兒了?
呵呵,我說的這些還都是在過去有非常良好的品牌積淀的,說起來大伙兒都不陌生的,要是那些個新品牌,砸這么多錢還不見得能聽出點什么響呢!
如果說中國廣告用20年走完了西方廣告100多年的路程,那么social大概用了5年就走完了傳統廣告100多年的路。
用“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來形容社交媒體再貼切不過。微博從興起到漸漸冷清用了4年,微信公眾號從寫啥火啥到活躍度嚴重下降大概用了兩年半,在很大程度上真不見得是他們做錯了什么,而是現在信息實在太多了,太容易就被轉移注意力了??匆徊宽n劇換一個老公,去一趟草莓音樂節(jié)也能換一個,還是女的!不是我不明白,而是這世界變化快。太快。
Social時代,內容為王,這話誰都會說。可怎么做內容?一說起來又都是一頭霧水了。大伙兒還是拿著傳統時代廣告投放的邏輯在投新媒體,央視觀眾多,投他準沒錯;顧爺粉絲多,投他鐵定賺……嗯,沒錯??墒?,說好的內容呢?
對于很多甲方來說,內容是不可控的,難以量化績效的,而傳播渠道是可見的,清晰的,可預判的。曝光量閱讀數轉發(fā)量都是白紙黑字能看得見的,拿來計算KPI肯定沒錯,那內容,誰知道怎么評判?難道用馮唐說的金線?所以他們嘴上說著內容,心里想著的還是KOL,做個H5花30萬?太貴!不值得!人家3萬就能做呢?;?00萬組織些KOL推一下這個H5?劃算!太應該了!買買買!
于是,在social行業(yè)里,現在還是走到渠道為王的時代。誰的粉絲多誰的生意就好。顧爺的價格從前年的8萬漲到現在的40萬,仍然供不應求,當然更不用提厲害得賣了個好價錢的papi醬了。有了這樣的示范效應,導致我現在都很難招到人了,因為稍微有點創(chuàng)造力的都覺得做網紅好賺,我又不比papi醬差,萬一也成了網紅呢,還用上啥班啊!
傳播效果=內容力×渠道力。你一頭花得多點,另一頭就花得少點,這是由熱力學第一定律決定了的??傊?,反正都得花,都不是個省錢的事,花少了,前頭那個效果就差點。比如你們交口稱贊的SKⅡ的視頻,根據經驗估計,甲方拍這片花的銀子不會少于200萬元吧,呵呵。
所以,絕無偶然可言,花錢意味著一切。
(微信公眾號:playworldallbi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