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元+楚建+楚立
云南綠茶
產(chǎn)自滇南山野林,風吹日曬揉搓成。
茶如世味澀還釅,一點清香苦里尋。
注:1969年,大弟楚建赴云南建設兵團,三年后,第一次回家探親,給父母帶回普洱茶。父親寫了這首小詩《云南綠茶》送他,鼓勵他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堅強樂觀,健康成長。
父親是云南人,性格開朗、豁達、幽默,雖一生多坎坷,但終不改其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父親一生勤于筆耕,多有作品發(fā)表,其中不乏詩作。最早發(fā)表的一首兒童詩,是父親9歲時寫的《東北是我們的》,刊登在1937年11月1日《時調》半月刊上。新中國成立之初,父親寫了《給小城》,獻給解放不久、正在積極建設的新興城市石家莊。以后又陸續(xù)發(fā)表了《晨》、《海山頌》、《鷹爪巖觀日出》、《我是中國人》、《孺子亭》、《古老的音節(jié)》等詩作。作為父親的兒女,我們印象最深,對我們青少年成長階段影響最大的,是父親的一組從未發(fā)表過的小詩《家常雜詠》。這是父親在1972年前后寫給我們的。
陽 臺
學圃陽臺織綠蔭,絲瓜扁豆烏蘿藤。
兩竿舊竹三盆土,借到天公一片春。
注:1974年春,在陽臺搭架種菜種花,居然成景。
西 窗
鐵絲草索巧安排,我設西窗釣綠臺。
夜雨新晴起早看,牽牛已上三樓來。
注:樓下鄰居種牽牛絲瓜,我家用草繩引上三樓。
除了養(yǎng)花種菜,還記得一件事:我們在石家莊住在三層宿舍樓里,院子里有很多大槐樹。1961年困難時期,父母幫我們用鐵絲彎成鉤子,綁在竹竿上,從陽臺把伸過來的槐花擰下來,摻在玉米面里吃。
衣 柜
大度立櫥坦蕩胸,寒家破舊盡收容。
多情更有穿衣鏡,總與蒼生悲喜通。
家常雜詠一
可慰學習兒女勤,居家不輟讀書聲。
北洋軍閥弟攻史,南海漁歌姐練琴。
街畔夜談說漢武,窗前早課念英文。
幾何偶遇題難解,吃飯猶爭角等分。
注:“街畔夜談”是我家的傳統(tǒng),從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夏日夜晚,父母常帶我們姐弟三人,去街邊綠化帶乘涼,猜謎語(很多是父親自編的),講故事(多是歷史典故),說笑話(秀才念白字、寫歪詩等)。
姐姐楚元、小弟楚立當年正在學拉手風琴,并抓緊補習因“文化大革命”停課而落下的功課。兩位弟弟后來都學業(yè)有成,楚建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法學碩士,楚立是醫(yī)學博士。
家常雜詠二
遍嘗咸淡甜酸味,曾做素葷粗細糧。
棗豆梨桃充八寶,姜糖醋酒號魚香。
粥熬棒面鍋貼脆,醬炸西瓜小米黃。
最喜天然青菜葉,涮鍋白水煮清湯。
注 :還記得父親當年所做飯菜的香味。保留節(jié)目是鍋貼。鍋貼快熟時,需要在熱鍋邊上澆些水,再燜一會兒出鍋。每到“澆水”時,父親必定招呼我們過去,聽那一聲“嗞啦”。
炸醬面用的西瓜醬,是石家莊特產(chǎn)。
南 墻
過眼興亡歷代除,五洲激蕩霸王孤。
風流須看今年歷,錦繡中華山水圖。
注:當時家中掛有中國歷史大系表、世界地圖及月歷等。月歷精印我國現(xiàn)代風景及歌舞劇照。
受父母的影響,我們姐弟各自的家,都還保留著掛中國地圖、世界地圖和歷史大系表的習慣。
竹躺椅
橫陳躺椅半支煙,又得浮生片刻閑。
輾轉莫嫌楞竹硬,君家瘦骨更難堪。
注:父親高且瘦,還常以此自嘲,并治三方閑章——瘦而康,人長瘦,壽長久。
小書架
辛苦當年曾育嬰,轉身又把圖書存。
舊席遮面墻邊站,立木猶能頂千斤。
注:以當年小孩床直立改制小書架,以舊席為簾,上承箱籠什物。
父親以前曾做教師,1957年后輾轉多處,后來在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正是“辛苦當年曾育嬰,轉身又把圖書存”。
魚 缸
舉世紛爭領海區(qū),咱家水域案頭居。
古人彈鋏何如我,舉箸從容看游魚。
注 :當時正是對“二百海里領海權”爭議不休之時。
自行車
天下何來車自行,飛輪雖巧需人蹬。
路遙切記氣常鼓,疾馳謹防閘不靈。
路遇交叉彎慎拐,燈逢紅綠看須清。
漫夸代步騎車好,莫忘登樓車騎人。
注:那時的自行車是家里的重要資產(chǎn),晚上怕丟,要搬到樓上來。
小食櫥
斷木殘條舊鐵釘,居然小柜玻璃門。
腹中裝滿甜咸味,坐看世人吃點心。
注:用殘舊料自釘食櫥成。
父母的音容笑貌,當年的家庭生活,我們的青少年時代,就這樣透過發(fā)黃的紙頁,透過父親剛勁舒朗的筆跡留了下來。熱愛生活,讓簡單平淡甚至困苦的生活變得生動、有趣、有意義,活出生命中的精彩,這是父親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就是我們的父親,在《家常雜詠》的字里行間和我們對話的父親——歷盡滄桑,胸懷家國,樂觀曠達的父親,是和媽媽一起陪我們度過青少年時光的父親,我們永遠懷念的最親愛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