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6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學生正分享他們的秘密——用英語羅茜(音)是北京外交學院的大一學生,正參加英語口語考試。“初中時,同學們嘲笑我有‘白癡’的聾啞父母”,她用深思熟慮的英語娓娓道來,“上高中后我決定不告訴任何人。在北京我仍沒告訴任何人,朋友也不知道。”在中國,與密友之外的人談?wù)摬恍壹彝ゼ毠?jié),被視為禁忌。但正如我在許多學生中注意到的一種現(xiàn)象,羅茜并不忌憚向我講述。
我以中國高校英語外教的身份來到北京。所在機構(gòu)曾全力幫我準備可能面臨的文化差異:剽竊、學生不愿參與課堂討論等等。但他們并未告誡我,中國大學生愿意用英語向我講述個人隱私。羅茜并非個例。當用一種迥異于母語的語言與外教說話時,許多中國學生都顯示出驚人的從容淡定。
人們通常認為,坦率地談?wù)搨€人和家庭生活并非中國人的典型特征。除了瑣碎小事,他們很少與陌生人談?wù)搰烂C話題——這讓中國學生在英語課上的上述行為成為反?,F(xiàn)象。
“說英語時”,有學生對我說,“我感覺自己是另一個人。”說中文時他羞怯、含蓄,英語課上他大膽、開放。英語就如同一副面具,成為實話實說和傾聽者之間的緩沖器。中國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說(英語)而非談話內(nèi)容上。
中國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從容,還與外教通常置身于其所在學校的管理體系之外有關(guān)。且外教流動性較大,通常只在某所高校任教一兩年。
中國學生對外教敞開心扉,也許還源自別無他選。中國的心理治療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包括婚前性行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上,外教被認為更開明,英語則是討論這些話題的更舒適語言?!ㄗ髡唏R修·德巴茨,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