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萍
【摘 要】改變農村文化生活的傳統(tǒng)觀念,要有信心,耐心,恒心。走出去,請進來。才能把農村文化生活開展得越來越好。
【關鍵詞】農村文化生活;經驗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272-01
多年以來,我輔導農村的文化娛樂活動,頗有感觸,同時也深知其工作的困難與艱辛。另一方面,我也在長期的輔導實踐中,逐漸積累了如何開展繁榮農村文化生活的一些經驗與方法,有了一些初步淺顯的體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對農村文化生活的傳統(tǒng)觀念,必須有清醒足夠的認識,這是搞好農村文化生活的基礎前提
千百年來,在農村逐漸形成的舊的傳統(tǒng)觀念、舊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是盤根錯節(jié)、根深蒂固的,是一個很難根除的“大腫瘤”,這個腫瘤就像息肉一樣,是多發(fā)性的。既然如此,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逐漸形成的舊觀念、舊風俗、舊的生活方式,要想一朝一夕去改變它,是根本不現實的,對于這一點,必須有足夠而清醒的認識。對于農村這一落后的現實狀況,僅舉幾例就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復雜性。我國對破除迷信、相信科學這樣的教育,從剛一解放就開始大力宣傳倡導,可直到如今,在比較偏遠的個別農村,燒紙錢、引發(fā)火災的現象仍然時有發(fā)生,對國家、個人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經濟損失。當然,不是所有農村、所有人都這樣做,他們可能有這樣或那樣的初衷、不同的想法,總愿意沿襲過去落后的傳統(tǒng)觀念、習俗,而拒絕或不愿意接受文明進步的新觀念、新行為。當然,這些沿襲下來的陋習初衷可能是好的,就是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當然,我們國家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是,個別人參加非法迷信宗教組織,如“法輪功”等,則是明令禁止的,因為這些非法組織是文明社會發(fā)展的“絆腳石”,是和諧社會發(fā)展的不和諧音符,與中國夢根本不在一條“跑道上”,對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起到了不好的影響作用。上述種種內容僅僅是舊傳統(tǒng)舊觀念的簡析。
二、開展、繁榮農村文化生活要有信心、耐心、恒心
要想逐漸改變農村落后的文化生活面貌,開展農村文化娛樂生活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必須要做到“三心”,這“三心”缺一不可,是完善農村文化生活的前提基礎。我的體會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黨的方針政策是開展好農村文化生活、文化娛樂的堅實基礎,改革開放像洶涌澎湃的大潮,洗刷蕩滌著陳舊的、落后的陳腐觀念。農村人的生活觀念也在一點一點地發(fā)生變化,而國家政府又十分重視農村文化建設,大力提倡農家文化大院活動的開展,并提供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資金,各級政府尤其是鄉(xiāng)級政府,村黨支部更是積極響應、積極開展工作,而市文化館更是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有了這個良好的開端作為保障,農村的文化生活、生活觀念也必須發(fā)生變化,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大勢所趨。
(二)開展農村文化娛樂,逐步扭轉世襲的文化生活理念,需要打個“持久戰(zhàn)”,需要信息、耐心和恒心。要想開展好農村文化生活工作,就必須要做到這“三心”,而這三心缺一不可。要想開展好這項艱辛的工作,就需要動腦筋想辦法,花大量時間做大量工作,從一點一滴做起,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把工作做好。首先就要搞好調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數。把那些能跟上時代發(fā)展步伐的年輕人、對文藝活動有興趣的年輕人組織起來。先辦班輔導,培養(yǎng)一些骨干份子,然后在“文化大院”配備一臺錄音機或一臺電腦,雖然設備十分簡單,沒有城里人的“歌廳”那種華麗的裝飾,沒有寬敞明亮的大廳,但幾個、十幾個年輕人在一起,也跳得開心快樂。萬事開頭難,頭幾腳難踢,的確如此,一些人總愿意搬弄是非、說三道四,“文化大院”幾經夭折,反反復復,但是,什么工作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困難與挫折,只要你不灰心、不氣餒,有信心、耐心和恒心,辦法總比困難多。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的農村文化生活已經有了很大變化與起色,閑暇時,打麻將的人少了,看書報、打籃球臺球的人多了,年輕人也像城里人那樣,蹦蹦迪、跳跳舞,老人更愿意跳交際舞,而新興的廣場舞更是受到了大多數人的喜歡,因簡單易學又可以鍛煉身體,所以跳廣場舞的人越來越多。通過活動的開展,農村人的思想觀念已經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
在這種形勢下我們采取了多種得力措施,比如走出去、請進來,村與村、鄉(xiāng)與鄉(xiāng),互相溝通,聯(lián)合演出,鄉(xiāng)政府、市政府文化館也多次組織各種場合、大小不同的演出比賽,使得農村文化生活開展得有聲有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而作為一個從事輔導農村文化工作的藝術者,則從心底里感到一絲安慰與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