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要成為一個專家,有人說主要靠經(jīng)驗,有人說靠天賦,但是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論是經(jīng)驗還是天賦,都不是成為專家的關鍵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決定偉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關鍵因素是“刻意練習”的程度。刻意練習是指為了提高績效而被刻意設計出來的練習,它要求一個人離開自己的熟練和舒適區(qū)域,不斷地依據(jù)方法去練習和提高。
而這種刻意練習的程度,最終決定了頂尖大師和一般職員的差距。
有的人有10年工作經(jīng)驗,但是大部分時間都在重復已經(jīng)做過的事情,真正刻意練習的時間可能不到10小時。
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經(jīng)驗,但是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做刻意練習,不斷挑戰(zhàn)極限,用于刻意練習的時間可能會有1000小時。
真正決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時間,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練習的時間。
學會刻意練習,可以借鑒以下五個方面的技巧。
避免自動完成
自檢問題: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識地刻意提升,還是在自動完成?
比如一開始學習駕駛的時候,你會去刻意地記憶如何換擋、如何剎車,當遇到情況需要剎車的時候,你就會回憶起剎車的要領(比如既要踩離合,又要踩剎車),并且在頭腦中執(zhí)行這個要領。
隨著練習的增加,你做這些事情會越來越熟練。
直到到了某個時刻,你遇到情況就會立刻剎車——這個動作是自動完成的,你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是如何剎車的。
一旦進入了這種“自動完成”的狀態(tài),我們對駕駛技術的改善將會最終停止,甚至不斷降低。
而真正想要達到專家水平的車手,從來不允許自己進入這種“自動完成”的狀態(tài)。
離開舒適區(qū)
自檢問題:你現(xiàn)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離開了你的舒適區(qū)域,讓你覺得需要付出額外的學習和努力才能做好?
人在面臨任務的時候,心理上有三個區(qū)域:舒適區(qū)——做能力范圍內的事情;學習區(qū)——稍微高出能力范圍;恐慌區(qū)——遠超現(xiàn)有能力范圍。
刻意練習,就是想辦法更多地讓自己停留在“學習區(qū)”,想辦法尋找難度高出現(xiàn)有水平的工作,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練的技巧。
而長時間停留在舒適區(qū),能力基本上很難成長。
犧牲短期利益
自檢問題:有多長時間,你沒有為了訓練而犧牲短期績效?
絕大多數(shù)刻意練習,都意味著短期效果的下降——因為你在用自己不熟悉、不舒服的方式做事。
比如你本來從用筆寫字切換到鍵盤打字,一開始肯定是績效降低的——估計剛開始你一分鐘只能打5個字。
但是持續(xù)地練習之后,最終你可以一分鐘打80字,而這是寫字永遠也趕不上的速度。
所以,如果總是追求短期績效,總是追求這次能夠把活兒盡快干完,就很難有刻意練習的機會。
大量重復性訓練
自檢問題:你在多大程度上,對某一項能力進行了大量重復性訓練?
練習和實戰(zhàn)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對專項能力重復性訓練的程度。
在實戰(zhàn)中,我們需要用到所有的能力來完成一個職責。如果你是市場營銷人員,你可能在一天內需要用到構思創(chuàng)意、檢查策略、溝通乙方、撰寫郵件等十幾項能力。
刻意練習,則往往是在一段時間內集中訓練少數(shù)能力。比如你剛學習了“揚長避短”的戰(zhàn)略思維技巧,就要試圖在所有任務中鍛煉該能力。
持續(xù)地獲得反饋
自檢問題:在我想刻意練習的領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讓我得到反饋?
反饋是指任何讓你知道自己現(xiàn)在做得有多好,以及距離理想目標有多遠的方式。
比如一個練習任意球的足球運動員,反饋方式就是看看這一腳下去,能不能直掛死角。
沒有反饋的練習,就相當于沒有球門,對天射門練任意球一樣——無法通過結果來糾正和診斷自己的學習。
所以,在你的刻意練習計劃中,一定要加入持續(xù)的反饋。
(摘編自《經(jīng)管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