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1963年,巴西翻譯家將食人主義引入翻譯理論。該理論主張吞食強勢文化,汲取其營養(yǎng)以增強自身文化機能,提高自身文化地位;認為翻譯不僅涉及語言,更重要的是涉及文化,以及在揚棄的基礎上將外來文化融入本土的文化和傳統(tǒng)中。本文通過對比傅雷的翻譯觀和食人主義翻譯思想,可以看出傅雷的“神似”翻譯觀體現(xiàn)了食人主義翻譯思想,他強調(diào)應積極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為中國文學的發(fā)展開辟道路。
關鍵詞:食人主義翻譯理論;傅雷翻譯觀;理論比較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認為“西優(yōu)東劣”,因此,東方文化長期處于被壓制、被歪曲、被奴役的狀態(tài)。在后殖民主義的影響下,具備良好的翻譯能力有助于促使本民族文化擺脫前宗主國文化的束縛,改變本民族文化的落后狀態(tài),重塑文化身份,提高本民族的文化地位,重新定位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關系。
一、食人主義翻譯理論思想的闡述
1.食人主義譯論的緣起
1963年巴西翻譯家德·坎波斯在他的文章《作為創(chuàng)造和批評的翻譯》里正式將食人主義思想引入翻譯研究領域,并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思索在發(fā)展中國家開創(chuàng)一種創(chuàng)新的先鋒文學的可能性。“食人”一詞源于16世紀,巴西的一個圖比部落吞食了一位葡萄牙傳教士,“食人”給人以原始、野蠻、殘忍、血腥的印象,違背了社會文明。德·坎波斯將食人主義思想引入翻譯研究理論中,賦予了這一術語新的內(nèi)涵,即通過攝食而吸取營養(yǎng),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屬性,而譯者對原文的作者、原語境文化懷有絲絲敬意和崇拜之情, 即將原語文化的精髓通過翻譯輸入到譯入語文化之中。
2.食人主義譯論的特點
(1)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面對強勢文化的壓迫,食人主義持有的態(tài)度是積極吸收外來文化中的有益成分,為其所用。
(2)保持和重塑自身文化和傳統(tǒng)。食人主義者不想復制歐洲文化,而是要吞食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創(chuàng)初始的、民族的文化,并以之為藝術創(chuàng)新的源泉,而不是被動接受在別處成長的文化的模式。
二、傅雷的翻譯觀
1.“神”與“形”的和諧
傅雷曾說:“并不是原文的句法絕對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內(nèi)我們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但無論如何,要叫人覺得盡管句法新奇仍不失為中文。”傅雷認為保持原文句法和“形似”具有重要意義。原文的“形”對傳達原文的神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形”與“神”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兩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形神兼?zhèn)洳拍軜嫵梢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從翻譯實踐的角度理解傅雷的翻譯主張,應該是:依形寫神,以形出神,形神統(tǒng)一。
2.“重神似不重形似”
1951年9月傅雷在其撰寫的《〈高老頭〉重譯本序》一文中提出:“翻譯應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十余年后,他又再次提到:“愚對譯事看法甚簡單,重神似不重形似?!蹦敲春螢樯袼疲亢螢樾嗡??《中國翻譯詞典》是這樣解釋的:“所謂翻譯上的‘神似,是指譯文要惟妙惟肖地再現(xiàn)原文中的頗具神采的意象和韻味無窮的語句。
三、傅雷的翻譯觀與食人主義翻譯思想譯論的比較
傅雷的“神似觀”也是食人主義翻譯觀的體現(xiàn)。傅雷主張“重神似不重形似”,強調(diào)“神”與“形”的和諧,認為“神”與“形”的和諧源于譯者的再創(chuàng)造。首先,“重神似不重形似”是指在吃透原文的基礎上,深刻領會原作者所表達的“意在言外卻又是無處不在的神思、氣度”。其次,“神”與“形”的和諧。傅雷將和諧理論引入翻譯理論和實踐中,將西方文化中的精華放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模式中。最后,“神”與“形”的和諧源于譯者的再創(chuàng)造,意味著“吞食”原文,消化原文,并最終從原文中獨立出來。
傅雷作為中國文學翻譯界的泰斗,提出“神似”與“形似”和諧的翻譯思想,實現(xiàn)了東西方美學精髓的完美融合,為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活力,開辟了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S.Bassett.Comparative Literature:A Critical Introduction[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1993.
[2]傅 雷.傅雷文集[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3]潘學權.無聲的另一面:食人主義與翻譯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