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仕平 翟建慧
摘 要:湖南鳳凰方言中最常用的口語詞有5個,即“渠[kei51]、個[kuo51]、冇[ma?51]、喫[??ia55]、喬[??iu35]”,老百姓俗稱“五字訣”。這5個方言口語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筆者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對這5個常用詞存在的語言環(huán)境、音義來源及其語法特征和功能、表達效果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和描寫,旨在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鳳凰這一獨特的方言特征。
關鍵詞:鳳凰方言 渠 個 冇 喫 喬
四、結語
鳳凰方言這5個常用方言詞,在日??谡Z中最具有代表性,使用頻率極高。從八九十歲的祖輩到五六歲的兒童都沿用這5個詞,且讀音、意義基本一致。說明這5個常用口語詞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盡管如此,鳳凰古城有苗、漢、土、瑤等多種民族語言混存;由于普通話的趨同現(xiàn)象,使之復雜的多種民族方言結構內部元素里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F(xiàn)在,鳳凰方言這5個常用方言詞究竟對鳳凰多種民族語言混存影響有多大以及音義結構穩(wěn)定性到底如何?社會發(fā)展和發(fā)音習慣到底是否會促使其音義結構的最終改變?何時改變?怎樣改變?要回答這些問題,有待于我們拓寬視野,對整個鳳凰方言體系做進一步的全面調查研究,才能把問題探索得更清楚、更明白。
(本文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湘西方言的接觸與演變研究”[項目編號:11XYY022]、湖南省語委課題“區(qū)域語言文字工作規(guī)范化實驗研究——以湘西州苗族、土家族語言運用民族性、規(guī)范性研究為例”[項目編號:2014YB-002]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向寬良《邊城鳳凰》,知識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二頁指出:
“土家族先民巴人,分兩批進入此地。第一批是秦滅巴時,在湘黔川邊界的巴人進入五溪。第二批是漢初劉邦定三秦,將留居巴地的巴人,遷往陜西商洛之地,后又從巴地遷往漢中,有一支巴人流落在外,曾輾轉江南各地,后從江西流入五溪與第一批巴人會合。”
②鳳凰縣民族志編寫組《鳳凰縣民族志》,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
年第一版第40頁指出:“以“五溪蠻”的體的苗族先民,是洞庭彭蠡之間“三苗國”的一個民族集團。戰(zhàn)國時期,他們已經移居沅陵、辰溪至溆浦一帶的沅水流域。東漢由于封建王朝不斷遣兵征討,其中一部分人受招撫歸順朝廷,在酉、武、辰、溆窮鄉(xiāng)僻嶺中定居下來。還有大部分人背井離鄉(xiāng),向西遷徙進入五溪?!?/p>
③鳳凰縣民族志編寫組《鳳凰縣民族志》,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
年第一版,第163至164頁指出:“北宋宣和七年起至南宋紹定元年(1125~1288),一百多年中,由于金兵大舉南侵和蒙古族南下,華北、中原一帶的漢族,先后有過三次大的移民,向巴蜀、江南、華南、東南及黔滇桂等地流移(參見《續(xù)通鑒》《中國古代史》)?!洗髞y,遭受金軍屠戳和官軍鎮(zhèn)壓的潭、岳、荊、鼎、辰等地人民及外地難民,顛沛流離地逃往湘西、湘西南,甚至更遠的黔、滇粵等地(見《續(xù)通鑒》)。”
④周秋光《熊希齡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指出:
“熊氏先人原籍江西省南昌府豐城縣人。大約宋代移民時遷入湘西苗疆,在鳳凰廳南面約三十華里的一個名叫水打田燕子巖的地方聚族而居?!?/p>
⑤鳳凰縣民族志編寫組《鳳凰縣民族志》,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
年第一版第164頁指出:“自宋代中原、江淮等地漢民大量進入鳳凰之后,元明兩朝也陸續(xù)徙入不少漢族。尤其是明朝,大量移民,當地俗稱‘江西填湖南,湖南填四川所以鳳凰縣的漢族,江西人不少?!?/p>
⑥現(xiàn)代壯侗語族為古代百越族的后裔?!稘h書·地理志》曰:“自
交趾至會稽七、八里,百粵雜處,各有種姓?!边@是指自浙江溫州至越南北部,整個東南沿海為百越所居之地。其實還包括今山東南部、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和云南的一部分及臺灣省。
⑦一些民族群體在遷徙流動過程中,可能從中分化,慢慢形成具有不
同語言、文化、和風俗的新民族,這叫同源異流。一些則可能和其他民族同化,變成另一個民族群體的一部分,這叫異源合流。
⑧[k]、[kh]、[x]和[ts]、[tsh]、[s]在i、y韻母之前可以演變?yōu)?/p>
[?]、[??]、[?],在語音學上叫同化作用。
⑨在聲調上,鳳凰語把古入聲字一律收入陽平聲內,如八[ba55]讀
成[ba35]、法[fa213]讀成[fa35]、力[li213]讀成[li35]。
參考文獻:
[1]陳暉,鮑厚星.湖南省的漢語方言(稿)[J].方言,2007,(3).
[2]向寬良.邊城鳳凰[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8.
[3][4]鳳凰縣民族志編寫組.鳳凰縣民族志[M].北京:中國城市出
版社,1997.
[5]周秋光.熊希齡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6]熊正輝.南昌方言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7][17]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字學語言學教研室主編.漢語方言詞匯
[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8]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9]李榮.長沙方言詞典[A].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10][16]陳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哭嫁歌·上頭歌[M].北京:民族
出版社,2005.
[11]段開璉.中國民間方言詞典[Z].佛山:南海出版公司,1994.
[12][13]田廣.鳳凰土家族史話·土家族山歌[M].政協(xié)鳳凰縣委員
會,1999.
[14][15]鳳凰縣志編輯委員會編.鳳凰縣志·苗族情歌[M].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8]李榮.現(xiàn)代漢語方言詞典(分卷)[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8.
[19]申小龍.現(xiàn)代漢語[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13.
(龍仕平 翟建慧 湖南吉首 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4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