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
“也許你現(xiàn)在仍然是一個人下班,一個人乘地鐵,一個人上樓,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發(fā)呆。然而你卻能一個人下班,一個人乘地鐵,一個人上樓,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發(fā)呆。很多人離開另外一個人,就沒有自己。而你卻一個人,度過了所有。你的孤獨,雖敗猶榮?!?/p>
這種“雖敗猶榮”的“心靈雞湯”,是否可以給那些看人吃飯、睡覺、畫畫、做飯、寫代碼、試戴杜蕾斯的人找一個打發(fā)無聊、殺時間的“合理歸因”?
Facebook上線直播功能“Facebook Live”后,曾有兩個人用長達45分鐘的時間直播橡皮筋開西瓜,收獲80萬人次在線圍觀,而隨后形成的視頻,也獲得了超過320萬次的播放量。
另有一韓國少年每天在網絡上直播自己大吃晚餐的過程,一個晚上平均可掙折合人民幣1萬多元,數(shù)千粉絲每晚守在電腦前陪他吃飯、聊天。
為什么看上去“無聊至死”的直播大行其道?
或許是因為社交是普通人的情感剛需。馬斯洛說,人有五個層次需求,當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被滿足之后,人們就需要情感和歸屬,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
所以孤獨和無聊一直都是生產力,所以前有QQ、后有微信,都成了準確把脈主流社交需求的“爆款”,而能滿足特定用戶社交需求的直播視頻社交才大受歡迎,那些“圍觀”別人吃飯的人,或許只是不想一個人吃飯。
社交是目的,直播是功能。再扁平化的內容框架,哪怕只是睡覺、吃飯、搭帳篷,也能起到大家互相認識的“敲門磚”的作用。
以觀看直播開始,迅速發(fā)展成私下點對點交流,從線上到線下,這真是猜得到開頭,猜不中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