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睿
?
妙舞“三板斧”巧入三境界
———例談運用比較法學習《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陳永睿
程咬金是《隋唐演義》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三板斧”是他克敵制勝的絕招。我們在學習《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時,借鑒這種“三板斧”進行比較閱讀,也能收到化難為易、勢如破竹的學習效果。
面對一些詩歌散文材料,我們有時意識模糊混沌,“比較”舉步維艱。事實上,任何兩則或兩則以上的文本,只要具備相同、相似、相類性,就有可比點。捕捉這些可比點,是進行比較閱讀的關鍵一環(huán)。這就需要我們做好“勾聯(lián)整合”工作。所謂“勾聯(lián)”,即勾通串聯(lián);所謂“整合”,即整理合并。從系統(tǒng)論上講,“勾聯(lián)整合”式是一種優(yōu)化組合,它需要我們將在某方面具有相同、相似、相反、相類特性的材料勾通聯(lián)結起來,形成一個密度大、線索明、配置好的“集成塊”,或增或刪,或詳或略,或調(diào)整次序,以強化其“可比點”。一般來說,詩歌散文這個“集成塊”的“聯(lián)結點”(可比點),就是作者、體裁、背景、意象、情感、用典、風格等因素。確定了這一“聯(lián)結點”,就可以展開比較。
例如學習李煜的《虞美人》時,可以聯(lián)系李煜的另一作品《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和趙佶(宋徽宗)的《在北題壁》“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進行比較。李煜和趙佶寫此詩時,都是才華橫溢但治國無能的亡國之君,境遇悲慘,李煜被封為違命侯,趙佶被封為昏德侯,兩人的詩作都情景交融,對比鮮明,表現(xiàn)了兩人的亡國之痛、今昔之悲。只不過,李煜擅長寫虛,比擬傳神,趙佶擅長寫實,情意真切。如此將這三首詩組成一個“集成塊”,從作者、背景、情感、手法、風格等方面舞動“第一板斧”,我們就能找準切入的最佳角度,避免盲目性、隨意性,變思維模糊為明確,形成系統(tǒng)知識。再如學習李清照的《聲聲慢》時,可以聯(lián)系王實甫的《長亭送別·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之句,用“花”、“風”、“雁”等意象“聯(lián)結點”將兩段文字聯(lián)系起來比較,從而由此及彼,觸類旁通。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理解新世界上的一切的”?!氨容^”是確定事物之間相同點和相異點的思維方法,它為客觀全面地認識事物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但是,不少同學雖然找到了“比較點”,卻對文本的異同,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思維滯澀僵化。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應采用多種多樣的比較方法(從本質(zhì)上說,方法是思維方式的外化形式),把文本的新舊知識、正反經(jīng)驗、縱橫關系等聯(lián)結、組織起來,或同中探異,或異中索同,或求同比異,促使思維縱橫捭闔、左右逢源,以培養(yǎng)理解能力、遷移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求同法是帶著一定目的的問題研究文本的共同特點和規(guī)律,發(fā)現(xiàn)更完整科學的“集合性的總體觀點”的方法,即通過由個別到一般的分析過程,歸納總結事物的規(guī)律。我們要對相關文本反復分析、比較、歸納、概括,探尋類同點,形成知識鏈,領悟規(guī)律性。例如杜甫的《蜀相》與陸游的《書憤》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聯(lián)系社會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較這兩首詩,找出兩首詩的共同之處:都作于動亂年代,都借用諸葛亮事跡表達情感,都體現(xiàn)了作者深沉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明白了這些,便可得到共性認識。
求異法是探索文本諸事物或大或小的相異之處,認識“這一個”、“那一個”,求得事物特殊性的方法,即通過對已知類特點的深入剖析,由一般到個別、由共性到個性地領會“篇特點”或“個體特點”。例如杜甫的《蜀相》與陸游的《書憤》還有許多不同之處,從歌頌諸葛亮功績方面來看,前者從“實”處表現(xiàn)諸葛亮的“三分天下計”等功績,后者從“虛”處突出諸葛亮的忠心耿耿和“鞠躬盡瘁”的精神品質(zhì);從抒發(fā)個人感情方面來看,前者主要表達對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壯志未酬的痛苦,后者則豪情萬丈,以諸葛亮自比自況,渴望建功立業(yè);從表現(xiàn)手法方面來看,前者以樂景寫哀情,情景無間,后者側(cè)重對比,由人及己。認識了這些,就能煉出火眼金睛。
一般情況下,應將求同法與求異法結合起來,既“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又“吹盡黃沙始到金”,從而把若干知識系統(tǒng)的混沌無序狀態(tài),轉(zhuǎn)變?yōu)闀r空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tài),使知識系列化、結構化。此外,還可以相機運用古今比較法、中外比較法、點面比較法、虛實比較法、正誤比較法等,養(yǎng)成多視角、全方位、立體式看問題的習慣,全面地認識“怎么樣”。
有些同學在進行比較閱讀時,往往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歸納出幾點同異便淺嘗輒止,結果僅僅停留在“是什么”上而隨即遺忘。事實上,“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比較閱讀時,還要善于質(zhì)疑解疑,既要找到文本同異規(guī)律,“知其然”以形成感性認識,又要聯(lián)系作品的時代特征、文化背景、作者的個人修養(yǎng)等因素,思考造成這種同異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知其所以然”以實現(xiàn)理性抽象的飛躍,建立牢固的知識體系,將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
探尋相似、相關、相類的作品“為什么”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同”,可以結合其內(nèi)容、形式、寫作目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征、個人風格(作家自身經(jīng)歷、思想境界、藝術趣味、文學修養(yǎng)等相關因素)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探究,從而挖掘出其深層原因。例如《過秦論》《阿房宮賦》《六國論》三文,雖然同是歸納六國或秦滅亡之因,但《過秦論》因時(漢初民生凋敝)而作,意在規(guī)漢(勸諫漢文帝休養(yǎng)生息),故揭露秦之不仁;《阿房宮賦》為帝而賦,意在誡唐(告誡唐敬宗不要大興土木),故指斥秦之驕奢淫逸;《六國論》緣時(宋對遼和西夏實施以“賂”促和之策)而寫,意在鑒宋,故痛惜六國之失策。再如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為什么與杜牧、王安石的詠項羽之句不同?這是由李清照所處的時代所決定的:“靖康之變”前后,大宋無血性男兒奮起抗敵,南宋朝廷也不思收復河山,因而作者通過項羽失敗后不肯茍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故事,表達對南宋朝廷的諷刺。這樣“問渠哪得清如許”,對相關知識依次編碼、聯(lián)系、印證、補充,懂得文體、作者、背景、風格、修養(yǎng)等要素的相互聯(lián)系與制約,便能“為有源頭活水來”,將各“集成塊”連成有機的整體,形成具有深刻性、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品質(zhì)。
總之,在比較閱讀中,我們依次“找比點”、“辨同異”、“探根源”,搭建跳板,構筑平臺,營造舞臺,依次進入“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之境,就能學得準,學得活,學得深,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形成條理化、系統(tǒng)化、科學化的知識體系。
【作者簡介】
陳永睿,安徽省特級教師,全國首屆“學術先鋒人物”,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全國中語會教改中心常務理事,安徽省“江淮好學科名師”,安徽省中語會理事,安徽省遠程教育“首席輔導教師”,執(zhí)教于安徽省六安市葉集中學,輔導學生作文發(fā)表或獲獎數(shù)百篇(次),主持省級課題兩項,發(fā)表論文近二百篇,主編、參編教學書籍四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