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延利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
?
基于批評語篇分析解讀一則新聞報道
韓延利
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
摘要
關鍵詞
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主要研究在社會和政治環(huán)境下,社會權利的濫用和不平等是如何通過語篇和談話得到體現(xiàn),再生產(chǎn)以及受到抵制。[1][P62~66]批評話語分析,又稱批評語篇分析,隸屬于話語分析,它主要研究的是“公眾語篇”(public discourse),特別是新聞報道。批評語篇分析起源于70年代末英國和澳大利亞語言學家開創(chuàng)的批評語言學(Critical Linguistics)。英國語言學家Fowler在文章《語言與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中首次使用批評語篇分析這個概念,而Fairclough的《語言與權勢》(Language and Power)和《批評語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為批評語篇分析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2][P67~70]本篇文章從批評話語的角度,對一篇關于劉曉波被授予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新聞報道進行分析,從而探討文章里所隱含的對該事件的看法和態(tài)度。
2010年8月,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不顧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把本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犯有因煽動顛覆國家政權而最終被中國司法機關判處11年徒刑的罪犯劉曉波。本篇文章的語料選自China Daily中一篇關于Most nations oppose peace price to Liu的相關報道。
批評話語分析作為一種工具語言學,它的理論方法主要是建立在韓禮德(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基礎上。韓禮德認為,把語言分為三個元功能(metafunction):(1)反映人類的各種經(jīng)歷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2)反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3)把語篇各部分連貫起來并使之與語境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3]針對以上的三種功能,它們均有各自的體現(xiàn)方式。其中,概念功能主要是由及物系統(tǒng)來體現(xiàn),它把經(jīng)驗世界分為三個主過程(process),即物質過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和言語過程(verbal process),三個次過程即行為過程(behavioral process),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和關系過程(relational process)。人際功能主要由情態(tài)來體現(xiàn),而情態(tài)可以有情態(tài)動詞(modal verb),情態(tài)附加語(modal adjunct)等來實現(xiàn)。語篇功能包括了主謂系統(tǒng),信息系統(tǒng)和銜接系統(tǒng)。本篇文章主要從及物性,情態(tài)和實義動詞三個方面來對所選取的語料進行分析。
(一)及物性分析
及物性的作用在于“使人們通過及物性看出說話者是如何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自己對現(xiàn)實世界所發(fā)生的事情的看法”。[4][P28~29]這里將以句號為標志將整篇文章分為26個主句。例如:Most nations support China's stance on the Nobel Peace Price and China will not yield to outside pressure on this issue,F(xiàn)oreign Ministry spokeswoman Jiang Yu said on Thursday in response ot a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prize being awarded to convicted criminal Liu Xiaobo.類似這樣的句子被看作一個主句。據(jù)此,我們可以把文章中主句過程種類的分布情況統(tǒng)計如下,如表1所示:
表1 過程種類在文章中的分布
本文試圖用主句過程種類的分布情況來說明報道者用了92%的言語過程,或是直引(quoted)如“Any attempt to deter China from development will be futile,”she said;或是轉引(reported)如She said most nations do not support the Nobel Committee's “wrong decision”,來增加文章的權威性,可信度和客觀性。文章中前半部分大量引用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姜瑜的話,表明了中國對這一事件的強烈不滿,和對中國雙重標準的譴責;而后半部分則分別引用了Fredrik S. Heffermehl,“many analysts”的話表明“most nations”支持中國,反對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最后作者用Geir Lundestad,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秘書的話揭露了劉曉波事件只是他們?yōu)榱藢Ω丁爸袊{(address the China question)”的一個很“方便的選擇(obvious choice)”。文章唯一的一個物質過程是Liu was sentenced to 11 years in prison on Dec 25,2009,after a Beijing coury convicted him of violating Chinese law and engaging in activities aimed at overthrowing the government。并且作者用了轉換中的被動化(passivization),使劉處于主位(theme)的位置上,使其與后面的分詞又構成了小句的物質過程,從而凸顯出他的罪行,并表明了他為此應該付出的代價。而另一個心理過程句子“Some foreign observers also supported China's position.”也在傳達大多數(shù)人的立場是支持中國對劉曉波所持的立場的做法。
(二)情態(tài)分析
情態(tài)(modality)是介于情態(tài)歸一性(polarity)即“是(yes)”與“否(no)”的一種中間的選擇,它是人際關系的重要表征,具體可分為情態(tài)化(modalization)和意態(tài)化(modulation)。其中,情態(tài)化主要通過可用概率(probability)程度和經(jīng)常(usuality)程度來描寫,而意態(tài)化則可按職責(obligation)和傾向性(inclination)來描述。而Thompson從情態(tài)化對情態(tài)的量值(modal value)做了三級制的區(qū)分即高(high),中(medium)和低(low)。這則新聞報道中有關語氣和態(tài)度的肯定程度則主要反映在所選的情態(tài)量值上,統(tǒng)計結果如下,如表2所示:
表2 情態(tài)量值
本篇報道中情態(tài)動詞的使用頻率如表3所示:
表3 情態(tài)頻率
從表中可以看到,報道中用的都是中高值情態(tài)動詞,它們一方面表明了中國堅決反對挪方授予劉曉波諾貝爾獎的嚴正立場;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會堅決抵制任何危害社會的行為以及堅決反對美國眾議院以任何借口干涉中國內政的做法。同時,報道中80%中值情態(tài)動詞的使用,也說明了中國的理性和克制,并一再強調諾委會的任何做法都無法改變劉曉波的犯罪事實,中國不允許任何國家干涉中國的內政以及司法主權。
(三)實義動詞分析
在英語中除了情態(tài)動詞,情態(tài)形容詞,情態(tài)副詞外,實義動詞,人稱代詞,直接、間接引語等都可以表達情態(tài)意義。[5][P34~41]在這篇報道里,作者大量運用了態(tài)度鮮明的動詞(包括分詞,但是如果分詞已形容詞化則不包括在內,如:在句子“Jiang denounced what she said were“double standard”applied to China;s legal system,and criticized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for calling 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release Liu.”“applied to”被看作形容詞不包括在動詞行列,但是“call on”和“release”依然是動詞的的一種變體)。如表4所示:
表4 實義動詞的分布情況
從以上的圖表可以看出,本篇報道用了37%的言語動詞來直接或者間接引用姜瑜和國外政治家的話從而使文章更有說服力;相關的中方態(tài)度的動詞如“yield”“denounce”“criticize”等則明確表達了中國的立場;和劉曉波相關的動詞如“incite”“subvite”“overthrow”等向公眾披露了他的相關罪行,即對現(xiàn)行政府的詆毀和污蔑,以及他的一些危害社會的行為;而與西方相關的動詞則分為兩類:(1)一部分西方國家在向中國施壓,如兩次“call on to release Liu”,還有關于對中國的敵視態(tài)度如兩次使用的“address China(problem)”,這些詞的使用,說明一些國家無視中國的司法主權,并暴露出他們試圖干涉中國內政的野心;(2)絕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則通過對該事件的指責(“promote contraversary and ill will”)和反應(“resign immediately”)表示了他們對中國做法的支持。
本文以批評語篇分析為理論框架,從及物性,情態(tài)和實義動詞三個方面對這則新聞報道進行文本分析。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文字經(jīng)常和意識形態(tài),價值取向,態(tài)度立場結合在一起,是人們表達思想觀點的一種媒介。而批評語篇分析給我們提供了領悟語篇隱含信息的途徑,可提高我們對語言的敏感度及辨別是非的能力。
[參 考 文 獻]
[1]華毅.奧巴馬就職演說的批評話語分析[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0(4).
[2]王李霞.批評語篇分析的理論框架及實例分析[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6).
[3]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nd ed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4]郭祎婷.批評性話語分析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J].語文學刊,2014(1).
[5]辛斌.批評性語篇分析方法論[J].外國語,2002(6).
(責任編輯:彭琳琳)
A News Report Based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AN Yanli
Zhongyuan Engineering Institute
Abstract: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AD)is based o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eeper meaning of a discourse. This article takes a news report as corpus,and aims to explore the real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concealed in the discourse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ivity,modality and notional verbs,so as to improve the readers'critical and analytical ability.
Key Words:CAD;transivity;modality;notional verbs
批評語篇分析建立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理論之上,為理解語篇的深層含義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選取一篇新聞報道為語料,從及物性,情態(tài)及實義動詞等方面對文本進行分析,旨在探討語篇背后所隱藏的真正的交際意圖,進而提高讀者的批判分析能力。
批評語篇分析;及物性;情態(tài);實義動詞
作者簡介:韓延利(1982-),女,河南平頂山人,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大學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教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應用的行動研究”(課題編號:[2015]-JKGHYB-0632);2016年度河南省科技廳項目“莎翁悲劇中的中西文化交融與當代和諧文化建構研究”(課題編號:162400410572)的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6-03-09
中圖分類號H019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