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琴
摘 要 應用題教學是重點,又是難點。如何培養(yǎng)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興趣,訓練學生解答應用題的方法,增強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分析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心。聾生閱讀理解能力較低,探究培養(yǎng)其讀解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小學聾生 數學 讀解能力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聾生由于生理因素,在學習上有一定的障礙,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及學生具體實際,靈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課題研究中我們發(fā)現,聾生閱讀理解能力較差,導致錯解的情況很普遍。結合教學及課題研究實踐,就如何培養(yǎng)聾生的讀解能力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1引導學生說解題思路,加深理解程度
應用題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有根有據、有條有理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些學生雖然能把題目正確解答出來,但不一定能把思考過程說得清楚。教學中,有些教師也只滿足于學生會解題,而忽視讓學生敘述解題思路,這是不夠的。讓學生敘述解題思路有許多好處:(1)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2)教師可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況。若思維不暢通,癥結在什么地方,教師可有的放矢地進行幫助;(3)節(jié)約時間。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限,如果等學生算出得數來,才能判斷他們是否會分析應用題,那么一節(jié)課做不了幾個題。且學生做題有快有慢,等慢的同學做完,快的同學要白白浪費許多時間。如果讓學生口頭分析應用題,可以節(jié)約大量時間,練習的題量會大大增加。
例題:某服裝廠原計劃15天生產校服4500件,實際提前3天完成了任務,平均每天實際比計劃多生產多少件?
在學生基本閱讀理解后,教師先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思路再列式:已知原計劃15天生產服裝4500件,就可求出原計劃1天生產服裝的件數。已知原計劃用15天,實際提前3天完成任務,就可以求出實際完成任務的天數。已知要生產校服4500件,又知實際完成任務的天數,就可以求出實際1天生產服裝的件數。已知實際1天和計劃1天生產服裝的件數,就可求出平均每天實際比計劃多生產的件數。如此交流分析之后,大家的思路明晰了,幾乎每個學生都懂了。
2通過變式訓練,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一般地,教材中的例題只提供一種解題的思路和方法,要提高學生綜合解答應用題的能力,教師還應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應用題的變式訓練,提高學生解題的靈活性。如:(1)樹上飛走了8只鳥,還剩下2只鳥,樹上原來有多少只鳥?(2)樹上有10只鳥,飛走一些后,還剩下2只,飛走了多少只鳥?(3)樹上第一次飛走了8只鳥,第二次飛走了2只鳥,兩次飛走了多少只鳥?分析這一組應用題,其實問題背景,敘述的事情都是相同的,但是學生在解題的時候容易發(fā)生錯誤,(1)和(2)都需要用逆向思維的方式來分析,而(3)是讓學生明白并不是題目中出現了“飛走”、“去掉”就用減法來計算,需要深入理解,認真分析。經常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應用題變式訓練,可以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3鼓勵求異思維,加深理解能力
求異思維是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展的基礎,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特征。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去大膽嘗試,勇于求異,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欲望。教學“分數應用題”時,有一道習題:“修路隊修一條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長的1/6,照這樣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還要多少天?”對這個習題,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用上具體量,解(1):3600÷(3600×1/6)-4;解(2):(3600-3600×1/6)÷(3600×1/6÷4);解(3):4×(3600-3600×1/6)]÷(3600×1/6÷4)。思維較好的學生將本題與工程問題聯系起來,拋開3600米這個具體量,將全程看作單位“1”,解(4):1÷(1/6÷4)-4;解(5):(1-1/6)÷(1/6÷4);解(6):4÷16-1);此時學生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tài),又有學生想出解(7):4÷1/6-4;解(8):4×(1÷1/6)-4;解(9):4×(6-1)。學生在求異思維中不斷獲得解決問題的簡便方法,有利于各層次的同學參與,有利于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提高。
4設置開放題練習,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
以往的教學,我們曾給學生這樣一個誤區(qū):題目中有適量的條件、唯一的答案、相對程式化的數量關系等,我們的學生正是在這樣一種反復訓練中學習數學,并逐步形成思維定勢,碰到有多余條件或不同種解答時,往往不知道從何入手,因此,作為教師,要多設計一些開放題,以使學生在發(fā)散性、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果園里有桃樹78棵,梨樹36棵,蘋果樹的棵數比桃樹和梨樹的總棵數少20棵,問蘋果樹有多少棵?”這是普通的結構式應用題。師生共同解答后,教師又設計了這樣的開放性習題:“某水果店有蘋果6箱,橘子18箱,……?”通過讓學生補充不同的問題,先明確兩數之和(差),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之后再設計一個條件不足的題目,如“商店有紅氣球21個,……,黃氣球有多少個?”讓學生通過思考添加條件解答。如此層層訓練,不斷增加難度,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通過競賽活動,激勵全體參與學習
根據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適當開展學習競賽,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能更加努力學習,學習效果更加明顯。教學中可以組織各種比賽,如“看誰算得又快又對”,“看誰的解法多”,“比誰的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組算出來的人多”等。比賽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全班比賽;可以分男女同學比賽;可以分小組比賽;還可以將學生按能力分組比賽,這里沒有什么分組原則,總之要使每個學生在各個層面上都參與活動,讓每個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感。在比賽活動中,在問題的交流討論中,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能力就無形中得以提升了。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高聾生讀解能力的方法很多,以上幾點僅是筆者在教學和課題研究中一些膚淺的嘗試與體會,要實現課堂高效教學,還需要不斷地深入實踐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