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通倫
【中圖分類號】G6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3-0-01
語文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它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它不僅僅是學生學習其他知識、掌握其他知識的工具,更為重要的是它會給學生陶冶情操,交給學生如何做人以及提高學生有關(guān)人文方面的修養(yǎng)等等,所以學習語文應該伴隨學生一生!但是,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有的學生把語文打入“冷宮”,從不對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還有的學生投機取巧,那么,如何改變現(xiàn)狀,增加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語文的成績呢?現(xiàn)在我結(jié)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因素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從教師教學實踐中找出弊端
1.課堂活動空洞熱鬧
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改關(guān)于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片面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和活躍。于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了一片“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但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卻收效甚微。這是一種為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鴨式”的課堂活動。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只是教師把教材的內(nèi)容以“填鴨式”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課堂上師生雙邊活動是被動的、消極的、靜態(tài)的?!疤铠喪健泵黠@束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忽視了學生主體經(jīng)驗和個體感悟。為了改變“填鴨式”教學,許多語文教師便采用了“活動式”的教學形式課堂上教師一味追求讓學生或分組討論,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僅僅作為一名“旁觀者”或其中的“一員”,導致討論交流的泛化、膚淺化。事實上,這種“牧羊式”教學片面夸大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語文教學處于放任自流狀態(tài),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課堂交往,學生不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識、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能力也難以得到糾正和發(fā)展。
2.大語文化現(xiàn)象嚴重
當前語文課堂上,教師們比較重視人文精神,但同時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傾向。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對課文內(nèi)容匆匆?guī)н^,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引申和發(fā)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yǎng)”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光環(huán)上。輕了文本的解讀,輕了必要的雙基,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語文,連基本的語言問題都過不了關(guān),語文教學更是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二、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鄙钪刑幪幱小罢Z文”,把語文學習僅局限于課內(nèi)是不行的。近幾年來,為有利于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認為課本對高考已經(jīng)沒有作用,于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復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語),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guān)系是“流”與“源”的關(guān)系,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nèi)”。
2.學生自我調(diào)適能力不強
學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tài)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
三、改變教學模式找到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1.引導學生“心動”
葉圣陶先生曾說:“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不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不讓他們自己學,是無論如何也學不好的。”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即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引導學生“心動”,即產(chǎn)生學習興趣。一個人對事物產(chǎn)生興趣,無外乎兩種原因:一是好奇于未知,二是體驗到快樂。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抓住人的這兩個心理特征,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心動”的感覺。首先,如何引起學生對“未知”的“新奇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導語、問題,創(chuàng)設“未知”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真相的欲望,引導學生帶著“好奇”、“探索”的心理學習,主動挖掘知識。其次,教學中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總是能幾個小時專注地玩游戲,并且玩得很溜,原因在于他們對此有興趣。為什么有興趣?是因為他們有直接的快樂感受。那么根據(jù)這一規(guī)律,教師應在快樂和學習之間建立聯(lián)系,把學習的過程轉(zhuǎn)化成快樂的情感體驗,學習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啟動了,學習的主動性自然就提高了。
2.放手學生“行動”
一堂優(yōu)秀的語文課不是教師講得多么生動,環(huán)節(jié)設計得多么精彩,而是學生如何參與;在參與過程中,學生收獲了什么。教師再精彩的講解,也不如學生精彩的活動;教師再優(yōu)美的語言,也不如學生積極求真的思考。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轉(zhuǎn)變觀念,改變教學行為,變講師為導師,放手讓學生“行動”。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列昂捷夫把活動分為外部活動和內(nèi)部活動。哲學和心理學的啟示告訴我們:“活動”不局限于動手動口,更重要的是要有學生靈魂的參與,是外顯活動和內(nèi)隱活動的統(tǒng)一。因此,讓學生“行動”時,教師需注意的是,避免“為活動而活動”。為“活動而活動”的課堂看似熱鬧,實則徒具其表,空有虛名,學生在其間既不能參透文本的意義,更不能產(chǎn)生“靈魂的思考”。因此,教師所設計的活動應注重學生參與中所獲得的“內(nèi)心體驗”。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讓學生在自由、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其一多讓學生獨立思考。我們經(jīng)常聽說學生學語文一聽就懂,一做就懵。有時老師越是講如何做,如何理解,而學生越是糊涂,原因在于學生只循老師的思路而未能開發(fā)自己的思維。為此老師要先出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以開發(fā)他們的思維,然后再講解。這樣比教師直接講好得多。這是因為學生開發(fā)了自己的思維,動腦筋思考,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quán),教育家,語文特級教師魏書生老師曾說:“要用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去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給予提示,給予時間,不滿足于問題的解答,應追求思維的深度與廣度?!逼涠訌娮杂捎懻?。自由討論是不可少的課堂教程,它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是整節(jié)課學習的高潮,思維的高潮。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使學生敢想、敢說,通過討論激發(fā)思維的火花,通過答疑明辨是非,加強了自由討論的學習形式,學生面對學生敢于直言,敢于說對,敢于說不對,敢于開誠布公、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觀點,雖然每個同學的看法或答案都不可能是準確全面的,但在七嘴八舌中,都示演了大腦的分析、比較、綜合、整理,對各種信息進行了評價、分析、篩選或優(yōu)化,既培養(yǎng)了學生傾聽別人意見和觀點的品德、作風,又補充了自己答案的不足。通過學習別人的語言,豐富了自己的詞匯,提高了語文表達能力,養(yǎng)成了自己虛心學習的好思想,好作風。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應轉(zhuǎn)變觀念,對學生實行“放的政策”,要給他們一定的自由,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思考和主體參與理解、分析和研討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