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隱轉喻視域下,基于體驗哲學、認知隱喻理論、認知轉喻理論,對英漢經(jīng)濟新聞語篇中“head”與“頭”進行認知解讀,探究“head”與“頭”人體隱轉喻的異同,并分析產(chǎn)生異同的原因,試圖探討英漢語言中人體隱轉喻的認知共性和個性,說明人類具有普遍意義和共性的認知模式對語言意義理解所起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隱轉喻;人體詞;經(jīng)濟新聞;認知對比
一、引言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和轉喻是人類普遍的思維方式和基本的認知工具,也是指稱、描述事物、表達思想的重要手段。隱喻和轉喻的工作機制使得我們能夠通過具體概念理解抽象概念進而實現(xiàn)概念化的認知過程。然而,他們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隱喻是基于兩事物相似性的跨域映射,是人類聯(lián)想思維的結果,而轉喻是以鄰近性關系為基礎的同一域內(nèi)的映射,體現(xiàn)出人類更加注意事物突顯性的思維特征。由于“域”是區(qū)分隱喻和轉喻的關鍵,但“域”的界線模糊,很難界定,因此,隱喻和轉喻在詞義的延伸中又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往往容易出現(xiàn)相互交融的現(xiàn)象。為此,Jakobson曾說:“相似性是被增添到鄰近性上的,因此任何轉喻都帶有一點隱喻的色彩,任何隱喻也都帶有轉喻的痕跡”(Goossens,2002)。因此,在分析隱喻和轉喻的認知理據(jù)時,不但要分別分析轉喻和隱喻,而且還應考慮二者之間的交叉關系。
作為認知方式,轉喻和隱喻與感知體驗密不可分,而感知體驗又基于人的身體構造。王文斌(2007)指出,人們常采用體驗主義哲學觀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認知方式去認知新事物和新概念。因此,作為人類最熟悉的事物——人體,對于隱轉喻意義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始源域通過人類自身的體驗來激活人們認知域中的心理概念,通過語言作為工具進行推理,以達到表意的功能。因此,隱轉喻認知觀可看作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將語言背后的社會、文化意識以隱轉喻的方式納入符號體系當中,巧妙地運用隱轉喻認知方式將現(xiàn)實世界和各自的文化融入到語言表達中。經(jīng)濟話題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經(jīng)濟類文體中運用人的運動、特征、活動等來理解大量非人實體的隱轉喻現(xiàn)象枚不勝舉。本文通過英漢經(jīng)濟報道中的“head”與“頭”的隱轉喻對比研究,試圖探求人體隱喻如何巧妙地演繹經(jīng)濟新聞的主題,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以及二者的互動是如何創(chuàng)造和理解經(jīng)濟新聞中的人體詞的認知機制的。
二、英漢經(jīng)濟新聞中“head”與“頭”隱轉喻的認知解讀
無論是英語還是漢語,人體的隱喻和轉喻現(xiàn)象廣泛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用語當中。英漢經(jīng)濟新聞語篇中,人體隱喻被用作始源域時,頭、手、腳、眼都被用到,英漢語言中也均存在人體“部分”轉喻“整體”的現(xiàn)象,不同文化的人們都傾向于使用相似的隱轉喻來使經(jīng)濟現(xiàn)象具體化?!邦^”與“head”都有相同的原型意義,它們的擴展意義的認知機制幾乎相同,都是通過隱喻和轉喻而實現(xiàn)的。“頭”與“head”的一些隱喻是通過“頭”到其他具體域或抽象域的映射及“頭”與身體其他部位的映射。而“頭”與“head”的轉喻意義是相同域間不同方面的映射實現(xiàn)的,如抽象的智力,生命,情感等。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英漢經(jīng)濟新聞中“head”與“頭”隱轉喻中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
對比發(fā)現(xiàn),英漢經(jīng)濟新聞中“頭”與“head”的隱轉喻相似性多于差異性。相似性主要體現(xiàn)在:“頭是上部的隱喻”,如spearhead和矛頭;“頭是領導的隱喻”,如the head of state和龍頭、巨頭;“頭代替人的轉喻”,如show its head和拋頭露面;“頭代替智力的轉喻”,如use your head和頭頭是道;“頭代替生命的轉喻”,如cost him his head和殺頭;“頭代替情感的轉喻”,如hold up ones head high和昂首挺胸。人類相同的身體結構及身體體驗決定了中西認知的共性。
由于漢英隱喻的目的域空缺或是轉喻反映出不同的概念化和范疇化過程,因而出現(xiàn)英漢說法上的不對稱的現(xiàn)象。例如:“head”有其獨特的隱轉喻用法:“made her head swim”指“頭暈目?!薄ⅰ皌he head on a glass of beer指啤酒泡沫”、“ Ill toss a coin,you choose heads or tails指硬幣正面”,這些表達反映出西方當時社會自然科學及社會習俗的影響。而漢語的“頭”的獨特的隱轉喻包括:頭勁、頭寸、頭等,頭幾天,從頭至尾,打頭陣。這反映出在人體域轉喻過程中,不同的語言可能會采取不同的視角,折射出不同的民族心理。
三、結語
通過探究英漢經(jīng)濟新聞語篇中“head”與“頭”人體隱轉喻的異同,發(fā)現(xiàn)兩種語言的人體隱喻和轉喻的相似性大于差異性。其相似性表現(xiàn)在英漢經(jīng)濟新聞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都是人體隱轉喻,并且兩種語言存在許多相似的隱轉喻表達和映射過程,隱轉喻的相似性是源于人類認知的共性,而差異性是基于中西文化的差異性,植根于各國特有的文化模式,如生活環(huán)境、經(jīng)濟方式、宗教信仰等。由此可見,文化對隱轉喻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隱轉喻認知觀可看作是一種重要的方法,通過對中英經(jīng)濟新聞中概念隱轉喻的研究,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下經(jīng)濟領域的隱轉喻思維。
【參考文獻】
[1] 馮凌宇.人體體認與漢文化[J].江漢論壇,2007(7)130-132.
[2] 沈家煊.認知與漢語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 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4] 王群,齊振海.“手”詞語的結構化分析[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27-130.
[5] 徐盛桓.轉喻為什么可能[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1)69-77.
[6] 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7] Lakoff,G.Women,F(xiàn)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8] Ungerer,F(xiàn).& 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作者簡介】
張艷萃(1982.9-)女,山東聊城人,西安培華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