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久麗 龍云
【摘 要】 本文以個人的油畫作品《金色陽光》為例,介紹了油畫的制作步驟與技法。其步驟包括制作油畫底子、采風、起形上色幾個階段。其技法體現在各個階段中。并認為,必須認真完成起形打稿子的階段和嚴謹的上色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 油畫作品;《金色陽光》;創(chuàng)作主題;技法解析
油畫創(chuàng)作技法研究在油畫創(chuàng)作與學習中很重要,對于油畫制作的先后程序,尤其是油畫制作程序中的具體制作方法,值得每一位油畫愛好者傾注很大的精力去研究。因為每一位油畫愛好者的作畫過程雖然有共同之處,但其差異更為顯而易見。如何將每一個繪畫程序以及程序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制作完美,是一個嚴峻的課題。下面是筆者油畫作品《金色陽光》的創(chuàng)作技法以及理論分析。
一、制作油畫底子
任何一幅油畫作品的形成,都有其完整的制作過程,這關系到作品質量的好壞。油畫底子的制作是油畫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怎樣制作良好的油畫底子,是每個藝術家面臨的一個課題,它能夠間接影響油畫創(chuàng)作的質量,所以歷來的油畫大師們底子的制作都很講究,并形成了許多基底制作技巧。市面上出售的關于油畫技法的書籍很多。但針對畫家自身創(chuàng)作需要的底子還需畫家個體去實踐總結。理論上畫布的底子分為油質底子和膠性底子兩種。筆者創(chuàng)作《金色陽光》時,喜歡制作膠性畫布底子作為繪畫的依托。在現成的已經繃好布的畫框上打膠性底子。底子的材質是五金建材出售的立德粉與白乳膠和水,他們之間的比例是1:1:1。將三分之一立德粉與三分之一白乳膠和三分之一水調和在一起,成為粘稠狀并用油畫刮刀將它們均勻的刮在畫布上三遍,每一遍待干之后才能刮第二遍,并在刮第二遍之前用砂紙將畫布打磨平整。古往今來油畫打底子的環(huán)節(jié)與作畫上色的環(huán)節(jié)同等重要。作者想要的最終效果,往往在打底子的環(huán)節(jié)就已經開始布局。許多油畫初學者忽略打底子的重要性,這種思路其實是不正確的。底子打的厚薄、紋理的粗細等直接影響油畫完成后的效果。所以我在制作底子的過程很用心。油性底子制作周期長,適合古典透明作畫技法,而膠性底子制作周期短,所以我選擇制作膠性底子來充當畫面的基底,省時并適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感覺,用起來效果很好。
二、采風
筆者在創(chuàng)作一幅作品時,會依據構思好主題內容制作小稿,根據小稿內容需要到相關的地方進行實地考察、拍攝大量的相關照片。比如在寫實油畫作品《金色陽光》的創(chuàng)作中,運用照片的前后過程是,根據設計的成稿,成稿中有一個坐在玉米秸稈前上的小女孩,遠處是荒草壩,最遠處是隱約的山丘。按著成稿中所描繪的,到農村與之相應的地方尋求實地素材,柴草、小女孩以及小女孩所穿的服裝等每一種道具一一備齊,在作品要求的時間段,按照成稿的要求將以上的柴草車等盡量按原樣擺放好,然后進行大量的拍照,包括近距離、遠距離甚至局部的特寫在必要時也需拍攝。拍攝的過程往往并不像我們所講的那樣容易,很多時候,你所需要的場景和道具沒有或是不全,比如我想要的小女孩橙色的上衣沒有,我會提前購置布料找裁剪衣服的裁縫先做好。有時小女孩的模特找不到符合自己的心意、道具找不全的時候很普遍,這種情況只能對現有的素材逐一拍照。照片拍好后再細心地整理,將最好的照片篩選出來當做參考資料。創(chuàng)作并不是對照片全盤照抄的過程,而是根據作者的構思意圖有選擇性的對照片的一種借鑒。真正的創(chuàng)作內涵是作者本體的想法與思路。很多時候,照片的參考作用雖然很大,但作品里面的物體人物的色調結構等都會有很大程度上的改觀,作者觀察的僅僅是照片所體現的關于色彩、結構等諸要素的規(guī)律而已。
三、起形上色
上色的環(huán)節(jié)作為油畫創(chuàng)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直接影響油畫質量的關鍵性階段,也是決定油畫成敗的時候,藝術家對此階段的敏感度往往較制作基底的環(huán)節(jié)要高。在創(chuàng)作油畫作品《金色陽光》的時候共分為起稿、上色、調整完成幾個階段,以下分別對它們做介紹。
1、起稿
起稿是架上繪制油畫作品的開始,每位畫家對起稿的要求不同,有的藝術家喜歡用油畫筆調和油畫顏料來打形起稿,有的畫家喜歡用鉛筆打形起稿,也有的畫家為了畫面的嚴謹,而用硫酸紙透疊的方式起稿,不一而足。油畫作品《金色陽光》的起稿的方式是第三種,先將硫酸紙平鋪在待創(chuàng)作的畫布上,再將與畫布等大的事先畫好的稿子平鋪在硫酸紙的上面。最后用削尖的筆桿將畫稿整體描一遍,這樣畫稿就會完整的通過硫酸紙印在畫布上。筆者之所以選擇這種方法起稿,是因為這種起稿的方式有它獨到的優(yōu)點。硫酸紙附著在畫布上不象鉛筆給畫面帶來污濁的黑色跡,在作畫時很容易將畫面弄臟,影響畫面的顏色效果。硫酸紙也不像油畫顏料直接打形時的不可控性,因為這種打形的方法沒有涂改的機會,一次成型,在這種狀態(tài)下畫家難免不會有差錯出現,萬一出現差錯,修改起來就非常困難,它要求藝術家有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極強的寫生功底。用硫酸紙透疊的方法既精準又省時,很適合筆者的創(chuàng)作起形品味。
2、上色
色彩是構成一幅畫的基礎元素,畫好色彩對油畫創(chuàng)作質量的高低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色彩是油畫創(chuàng)作的靈魂,失去色彩的油畫就像沙漠里失去了綠洲,航行在深海的輪船失去指南針一樣。當今社會的藝術家越來越重視色彩的作用。因此在作畫時對色彩的要求非常嚴格,不論是調色上色以及上色的順序等都有嚴謹的要求,以下是筆者對上色的解析。
第一步打稿分塊:先在打好底子的畫布上用鉛筆打稿,打稿形式類似于國畫白描的效果,盡量做到將每一部分深入刻畫。打完稿后為上色做準備:將整個畫面按主次順序分一下類,先從主要部位開始上色,再畫次要部位,依此原則將整個畫面分成若干板塊,比如將小女孩人物的頭部為第一板塊、人物的身體為第二板塊、背景為第三板塊。第二步選色分色:將第一板塊的物體確定好由幾種顏色組成與里面暗含的多少種顏色。分好后將每一種顏色都調在畫板上,準備上色。第三步點彩上色法:將色素最多的顏色用小號筆點在該區(qū)域內,色點的距離通常根據該色密度的大小適時而定,點完后接著點另一種色素較多的顏色,以此類推第三種色第四種色……色素的密度根據強調的需要,色點隨著深入刻畫的程度改變畫筆的大小,刻畫細微之處是用更小的筆來刻畫來點,要做到點中有點,點中點的距離盡量相等。這樣一直點到整個畫面透不出底色為止。第四步,砂紙打磨:每種色彩完成后在待干未干時都要用砂紙細細的打磨一遍或幾遍,打磨的遍數隨著畫面的效果而定。第五步,調整:查漏補缺,看有沒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我們再將之完善,有畫的過重、過實、過強的地方我們再做調整。
以上是筆者的油畫作品《金色陽光》的創(chuàng)作步驟以及它的技法解析,較系統的闡述了寫實油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希望能為廣大美術愛好者提供一些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黃碧海.繪畫藝術的平面性[J].未知,2011(07).
[2] 李秉蜻.淺論油畫筆觸之美[J].陜西教育,2007(10).
[3] 蔣躍.繪畫形式語言研究[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9.
[4] 靳衛(wèi)紅主編.阿利卡畫集[M].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5] 吳冠中文集.形式與內容.上海:文匯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
敖久麗(1973-)女,蒙古族,河北平泉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美術系講師,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油畫創(chuàng)作.
龍 云(1968-)男,漢族,河北平泉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美術系講師,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