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萬眾矚目的2015央視春晚終于在除夕夜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全場晚會共有36個節(jié)目,包括19個歌舞類節(jié)目,10個語言類節(jié)目,1個雜技節(jié)目,1個魔術節(jié)目,4個創(chuàng)意類節(jié)目,1個戲曲節(jié)目。本屆春晚在演播室設置、節(jié)目內容精彩程度和觀賞度、新媒體互動模式、吉祥物設置等多個方面實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為全國觀眾端上了一席色香味俱全的電視“年夜飯”。本文試圖從符號學視角分析2015年央視春晚,挖掘春晚中存在的符號學規(guī)律,對其深層結構進行探討,對什么是成功的春晚,春晚所具有的文化及其他方面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
關鍵詞:春晚;符號學;能指所指;結構;第二意指系統(tǒng)
作者簡介:錢晨(1992-),女,漢族,安徽人,蘇州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1
一、春晚舞臺中各種類型符號的能指和所指
現(xiàn)代語言學家之父索緒爾認為,任何語言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能指”指語言的聲音形象,“所指”指語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是一種意義的表達。能指和所指密不可分,符號意義產(chǎn)生的過程就是由能指和所指的關系決定的。
皮爾士根據(jù)符號的表征對象將符號分為像似符:符號和所指對象之間存在某種相似;指示符:符號與所指對象之間構成某種因果或時空的連接關系;象征符:符號與所指對象的關系是約定俗成的。
1.春晚Logo
首先看今年春晚的logo,整個布局以紅色和金色為主,并注有“2015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字樣,“20”兩個數(shù)字向內卷曲,看起來就像一對羊角一樣,旁邊用豎寫字體寫著“乙未年”。中國紅意味著平安、吉祥、喜慶、福祿、康壽。而金色則寓意高貴、光榮、華貴、輝煌。而卷曲的數(shù)字“20”好像一對羊角,則呼應了羊年這一主題,可以看做是一個像似性的符號。
2.舞臺設計
再來看央視春晚的舞臺設計。舞臺裝飾和背景多以紅色為主,主要是為了突出喜慶的氛圍。羊年春晚舞臺當然要突出“羊”這一元素。羊年春晚的舞臺就在主干兩側掛上了類似剪紙風格的LED“羊角”,便很好地突出了羊年春晚“羊”這一元素。另一方面,“年味”是春晚舞臺設計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一號演播大廳各角落掛起了“紅燈籠”這一過年的符號,更加凸顯出了濃濃的年味。在中國人看來,紅燈籠象征著團圓、興旺。所以在節(jié)日期間,尤其是春節(jié),都會掛起紅紅的燈籠來彰顯節(jié)日快樂的氣氛。紅燈籠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在春晚舞臺上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其它關于羊年春節(jié)的符號,例如窗花,鞭炮,牡丹,剪紙,如意符,餃子,羊等。無論是出現(xiàn)在舞臺裝飾,動畫背景,還是節(jié)目道具上,它們都是為大眾所熟悉的春節(jié)的典型代表符號,運用這些符號無疑會增添舞臺的年味。
3.演員服裝飾品中的符號
主持人及演員的服裝和飾品都是具備某種功能的符號。首先從顏色來看是以暖色調為主,如紅色、粉色、桃紅色,給人活潑、愉快、興奮的感受,此時服裝就成為傳遞節(jié)日喜慶氛圍的符號。再從服裝上的圖案來看,例如張也在演唱《小鎮(zhèn)姑娘》時所穿的服裝,旗袍上繡有牡丹圖案,耳朵上的裝飾物則是中國結。旗袍是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表現(xiàn)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的氣質。牡丹在中國被人們當做富貴吉祥、繁榮興旺的象征,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而中國結就更為中國人民所熟知,它是一種中國民間藝術形式,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代表著濃郁的美好祝福;
二、春晚節(jié)目中的能指和所指
每個節(jié)目的形式不同,但都有其深層次的隱喻表達。即每個節(jié)目作為能指形式表達一定的所指含義。節(jié)目形式是能指,表達主題是所指。
1.以“家”為主題的所指
縱觀全場晚會,“家”字是晚會的重要主題,是貫穿始終的關鍵詞。不同形式的各類節(jié)目構成能指,所表達的“家”以及親情的思想則是所指。開場歌舞《四世同堂合家歡》邀請了陶玉玲、張凱麗、佟大為、張俊豪等四組演員組成了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分別演繹《春節(jié)序曲》、《今夜無眠》、《新春快樂》和《喜洋洋》四首代表不同年齡段的歌曲,營造出全家其樂融融、共度新年的聯(lián)歡氛圍。歌曲《當你老了》飽含著對韶華易逝、父母老去的無奈和心酸,敘述了一個深刻厚重的親情話題。劉德華帶來的一首新歌《回家的路》深情款款,家的暖意融進每個人的心里。歌唱家雷佳帶來的歌曲《鄉(xiāng)愁》則演繹了“思鄉(xiāng)歸鄉(xiāng)”的愁緒,勾起人們對故鄉(xiāng)、對家的回憶和熱愛。
2.以民族團結與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所指
創(chuàng)意節(jié)目《大地春暉》,展示了56個民族獨特的節(jié)慶服裝和他們歡度春節(jié)的舞蹈步伐,表現(xiàn)出56個民族齊心協(xié)力,同舟共濟的和諧思想。而李宇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創(chuàng)意節(jié)目《錦繡》,通過創(chuàng)新的節(jié)目形式作為能指,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提升了中華兒女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對于弘揚中華文化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舞蹈《絲路霓裳》那英演唱的歌曲《絲路》,也同樣表達了對祖先的頌揚,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的謳歌。
整體看來,春晚作為一場盛大的文藝盛世,蘊含了豐富的符號學原理。春晚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傳播符號,既有表層結構又有深層結構。對春晚從符號學視角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們深刻了解什么是春晚,什么是成功的春晚以及春晚的文化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1]菲爾德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圖書館,1980.
[2]周智芳. 總把新桃換舊符——央視春晚的符號學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
[3]曹進,南紅紅.央視“春晚”傳播符號學解析[J].東南傳媒,2011(1).
[4]王立新.春晚如何?如何春晚?--一種儀式符號學解讀[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