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菲
摘 要:有效教學因其追求“低耗高效”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教育真正目的是改變學生的行為,使他們能夠完成那些在教育之前不能完成的事情。課堂教學是教師工作的主陣地,一位好的教師就是能夠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有效學習,領悟課堂知識內涵,形成知識內化與感悟,從而完成教前不知到教后知的過程,要實現這一點關鍵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認為,目標的合理定位,正確分析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精心組織數學活動、巧妙設計教學提問、有效的練習設計,從而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有效性;課堂教學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仍以傳統(tǒng)的“師問生答,師講生練”的模式為主,學習過程表現為接受——理解——鞏固——解題,學生回答問題不對,教師就心急如焚,怕一個學生的思路帶偏其他學生,于是直截了當地拋出答案,使教學回到“正軌”;學生作業(yè)解答不出,怕耽誤教學進度,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探尋,就一遍遍不厭其煩地講解,這種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智力處于半開放狀態(tài),學生無法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學習過程,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個性發(fā)展、自主意識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一些課堂效率不高,導致學生的作業(yè)量增加,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獲得比較滿意的分數,教師又增加了不少課外作業(yè)。大量的作業(yè),需要教師用更多的時間去批改,使得教師陷于繁重的批改任務之中,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研究自己的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形成一種教師越忙、學生越苦的怪現象。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有關概念界定
“有效”,《漢語詞典》解釋說“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這里說明先要有一個“預期目的”,而且這個“預期目的”必須符合實際,能夠實現的,否則就會“鉆火得冰”,無從談起。其次,在“預期目的”正確、明確的前提下,再看單位時間(包括所花精力、物力等)所完成的工作量、所達成度。單位時間里所完成的工作量越大、所達成的目標度越高,就越有效。有效果指“由某種力量、做法或因素產生的結果”。從專業(yè)角度說有兩類定義:“第一類定義,從教學投入與教學產出的關系來界定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第二類定義,從學生的學習出發(fā)點來界定有效教學,有效教學被界定為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教學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學好,具體地說,“有效教學是指成功實現了明確目的——學生愿意學習,并在教學后能夠從事教學前所不會的知識”??偠灾瑹o論從教學主體與客體角度思考都注重了效率的內涵,強調了教師在課堂中能夠實現師生的雙贏。
三、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教學目標的合理定位——有效教學的核心
教學目標是統(tǒng)領教學活動的靈魂,是教學活動開展的核心。傳統(tǒng)的教學把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上,視學生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F代教學則把學生看成是能動的主體,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趨向于全面性。新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三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于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布盧姆認為,所謂教學目標就是通過教學使學生發(fā)生行為變化的期望。這種行為變化指“在教學后學生必須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教學如果能促成學生一種新行為的出現,即意味著某種教學目標得以實現。顯而易見,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如何合理定位教學目標就成為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標桿,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應當學會運用科學分析方法對教學目標進行合理定位。
2.正確分析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有效教學的生長點
教學建構主義認為新知的建構應當以學生原有經驗和已有知識為基礎,所以教學的前提是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奧蘇貝爾認為:“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已知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與生活經驗去進行教學?!币簿褪钦f的“既備課,又備人”,“備人”就是了解學生的情況??梢姡瑪祵W課堂教學中準確把握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準確定位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很重要。只有盡可能多地掌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才能做到準確、恰當的預設,才能確保有效教學的開展。
教學概念時,我會先問學生:“關于××你已經知道了什么?請你說一說?!苯虒W計算時,我啟發(fā)學生:“這題怎樣算呢?請你試一試!”教學解決問題時,我經常激發(fā)學生:“你能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讓學生充分地說一說、算一算、做一做,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認識時間》,學生已經對鐘面有了初步了解,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和分針,還有12個數字,而且已能認讀整時與半時,甚至有一小部分學生已能看時鐘,能正確地讀出鐘面上的時鐘。因此我課始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特點將動畫片這一事件用于導入,從而產生較高的興致,為學生學習新知做了良好的心理準備,然后出示空白鐘面,問學生鐘面上缺了些什么?請小朋友畫一畫鐘面,再在上面畫上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時刻。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產生探索知識的動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這樣就確保有效教學的開展,使他們真切地感到生活中的數學,并獲得成功的體驗。
3.精心組織數學活動——有效教學的載體
新課標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應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從“以學論教”的理念出發(fā),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fā)展”,真正體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有效課堂教學。
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聽數學”為“做數學”。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長方體的認識》這節(jié)課,長方體的認識在一年級學生就已經初步認識,對學生來說已經非常熟悉,可能是過于熟悉以至于學生在長方體的特征上不知該說什么,我采用一問一答式總結出來,學生真是像被擠牙膏似的一點一點把特征完善,學得索然無味。在另一個班,我讓學生在白蘿卜上用刀切出自己心目中的那個標準的長方體,通過動手操作,學生有了更深的體驗,在匯報特征時就有話可說,同學們之間的互相補充再加上老師的稍稍點撥,就能很快又完整地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征。
課堂教學自始至終伴隨著師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因此,在組織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時,我們把應該需要討論、互相啟發(fā)、反復推敲的問題布置給學習小組,讓小組圍繞問題進行討論。我們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認真進行分組、組內分工、明確各自的任務職責等工作外,具體實施時應注意:一是合作交流應建立在學生認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礎上。二是合作交流應以一定的時間作保證,并在學生進行了較充分的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沒有獨立思考為基礎的小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并不僅僅是學生之間,也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因此學生不僅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
4.巧妙設計教學提問——有效教學的關鍵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知識的縱深發(fā)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和保證。如果把學生的大腦比作一泓平靜的池水,那么教師富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的課堂提問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啟迪學生的心扉,開拓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處于思維的最佳狀態(tài)。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在出示“1.96×5.7+1.96×4.3”后提問:“這題是求兩個積的和,兩個積中,相同的因數是什么?”“有沒有另外的算法?”“可以怎樣計算?”“這樣的計算簡便嗎?”“簡便在哪里?”等,這樣零碎的提問,幾乎沒有了探索空間,只要進行簡單的判斷即可。這樣不僅不利于討論,而且有礙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更會扼殺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如把以上的提問改成“請同學先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并思考哪種方法比較簡便,為什么?”學生探索的空間就大大增加了,也有利于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這些針對教學內容,為實現課堂教學目標而設計的提問,在學生的思考過程中無疑是起到了積極的點化作用。
總之,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處理好創(chuàng)新與繼承的關系,拋開形式主義的束縛和功利主義的誘惑,減少課堂無效教學時間的花費,潛心鉆研,勇于探索,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真實、有效。
參考文獻:
1.黎奇.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孫曉天.關于有效教學與數學化問題.小學青年教師,2006(10).
3.吳毅松.有效性:教學情境的價值回歸.小學教學設計,2007(1).
4.劉娟娟.有效教學——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蕭江鎮(zhèn)蕭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