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江市外國語學(xué)校 孫卓然
?
在水的那邊
鎮(zhèn)江市外國語學(xué)校孫卓然
在水的那邊,是彼岸;與之相對,是此岸。
彼岸與此岸,是由“水”隔開的。尼采著《善惡的彼岸》一書,以他勇猛無畏的筆尖為“水”,將善與惡分為彼岸與此岸,并以人為惡之“此岸”;釋氏所傳經(jīng)卷,以神佛的話語為“水”,將紅塵與凈土分為彼岸與此岸,也以人為紛擾塵世之“此岸”。
可是他們的分法,終究過于絕對了:在二者的觀點中,在“水”的那邊,是絕對的美善;而在“水”的這邊——我們的此岸,只有丑惡與無知。面對在水的那邊的美景,我們只能爭做所謂“超人”,或退而修佛,而不能企望自身。因為,人類不具有渡“水”的能力,去往水的那邊。
人類幾萬年不屈的文明傳承,已經(jīng)用自己所昭示的能力宣告:水的那邊是難以到達,但不代表不能到達。
的確,面對“水”這邊大千世界的紛擾、龐雜,人類真實地經(jīng)歷了此岸的纏索,自然會將目光投向水的那邊——彼岸,那是超越、理想而夢幻的世界,不禁令人贊嘆:要是水的那邊,也能成為此岸,那該多好!
那就把水的那邊變成此岸!只有在那條未知之水上架橋,才能將兩岸連在一起。
這座橋,怎么搭?
文學(xué)率先為橋,飛跨了兩個水邊的世界。在上古時期,“水”是波濤洶涌的,人類生存的困難阻撓著渡水的愿望,但,氣壯天地的盤古、撼動山河的共工等一部又一部原始的神話,讓人類有了一座通向水的那邊的獨木橋;先秦之時,《楚辭》描繪了芳草香蘭、芰荷芙蓉、八龍婉婉的浪漫意境,在由戰(zhàn)亂而激起千層浪的水上,又飛起一條險道;下又至唐代,詩界圣手們以李白“斗酒詩百篇”的狂放、杜甫“城春草木深”的感傷、李商隱“身無彩鳳雙飛翼”的華麗等,共同在因動蕩變革而暴怒的水上,筑起一條通向水的那邊意境之所在的通衢大道;到了宋世,蘇軾以“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豪邁、李清照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婉約……共同越過了五代十國所在的水上揚起的紛亂巨浪,走下屬于宋詞的橋,水的那邊的意境之美,盡在眼前。
西方也建有與中國目的地一致的通往水的那邊的橋。古希臘的城邦混戰(zhàn)令水上涌起驚濤駭浪,可是安提戈涅的眼淚、俄狄浦斯的悲劇……這些本屬于水的那邊的美的境界,卻經(jīng)由古希臘詩人們用筆搭起的水上之橋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俄羅斯的苦難總是把水浪擾動不寧,但卡拉馬佐夫式的人生傳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千古名詠,令水的那邊的超越的理想翩翩而來,它們是由俄羅斯作家的非凡文思在水上架橋送來的,它們越過了水的那邊。
除了文學(xué),科學(xué)也能架設(shè)起通往水的那邊的橋,它用的是牛頓式探索自然的不屈、愛因斯坦式發(fā)現(xiàn)的執(zhí)著和霍金式百折不回的、對浩瀚宇宙之愛的堅定。
藝術(shù)也能做到,它用的是貝多芬式對命運的譜寫、畢加索式對現(xiàn)實的隱刺、凡·高式對人生的暗喻。
哲學(xué)也能做到,它用的是康德式深究天地的思維、莊子式對自然的發(fā)掘、黑格爾式目光對寰宇的總括。
還有很多。
人類怎樣在始終阻撓自己追尋理想、夢想與意境的“水”上架設(shè)飛越之“橋”,去到水的那邊,是言之不盡、書之不完的,人類對此的執(zhí)著,可以專門寫一本大書了。
可是,人類為何要以千年之力,去追尋那些個不在此岸的彼岸,還要跨越?jīng)坝考ち?,去覓取那些“東西”呢?
這個問題,可以化用一位登山家的話來回答:因為,它就在水的那邊。
專家點評
我曾不止一次說過,什么是好文章,那就是你不讀完最后一個字,你不知道它會在哪里結(jié)束。孫卓然的獲獎作文就是如此。不信,你再讀一遍。
從題目入手,厘清“那邊”即“彼岸”,相對“彼岸”即“此岸”,隔著“此岸”與“彼岸”的是“水”。于是聯(lián)想到尼采《善惡的彼岸》和釋氏經(jīng)卷,雖表達不同,但都把“此岸”與“彼岸”鮮明地對立起來,一善一惡,一紅塵一凈土,而“彼岸”之“善”之“凈土”乃“此岸”之人所心向往之,然,非“超人”與參禪之人無以至也。
但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正是不斷從“此岸”向“彼岸”跨越的歷史,雖難以到達,但不代表不能到達。接著,小作者展開了人類的架橋之旅:重點寫中外的文學(xué)之橋,略寫科學(xué)、藝術(shù)、哲學(xué)等橋,以此非常充分的佐證,告訴讀者,人類有能力跨越。文章本可以到此打住,可小作者沒有,再來一個“可是”的轉(zhuǎn)折,向最本質(zhì)處加以發(fā)問,人類何以要以千年之力,追尋那個不在此岸的彼岸,還要跨越?jīng)坝考ち鳎ヒ捜∧切皷|西”呢?本以為,會有一個條分縷析或直截了當(dāng)?shù)幕卮?,結(jié)果,小作者舉重若輕,只化用了一句登山家的話,便收束了全篇,讀者意猶未盡,作者戛然而止。
這就是孫卓然。把聯(lián)想、玩味果斷利索地扔給了讀者。這位登山家或許是羅伯特吧,因為他說過,“因為山在那里”。抑或是喬治·馬洛里吧,人們問他為什么一定要登攀人類最高的珠峰,他卻脫口而出,“因為它在那里”。其實,讀書與寫作何嘗不是如此。寫作的品位來自閱讀的品位,誰能如孫卓然同學(xué)一般,閱讀如珠峰般高度的哲學(xué)、文學(xué)巨著,那么,筆下的文章肯定會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一個初中生,能寫這樣的文章,你信么?現(xiàn)在,我信了。
(蔡明)
選手自述
我,孫卓然,生活在辛棄疾摯愛的“滿眼風(fēng)光北固樓”山下,千年的城市山林鎮(zhèn)江,求學(xué)于鎮(zhèn)江外國語學(xué)校九年級(14)班。我喜歡讀書,更樂意充當(dāng)那個“奇葩”的讀書角色。
嚴肅的中西文史、科學(xué)自然知識使我求知若渴。我渴望著能與思想巨人直接對話,閑適地行走天下,也能撰寫美食雜文,只為那是最真實而自然的生活。我還喜歡讀一門“奇葩”的學(xué)科書籍——哲學(xué),原因無他,只是因為“思辨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