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治國
20世紀(jì)80年代,我在呼和浩特市果園工作。有一年太平小紅果大豐收,產(chǎn)下六萬余斤。這種小紅果極不耐儲,采回來,十天之內(nèi)處理不掉,就會腐爛。領(lǐng)導(dǎo)們心急火燎,不得不發(fā)動全園職工,城里城外到處擺攤設(shè)點(diǎn)銷售。盡管僅僅五分錢一斤,一天下來,也賣不出去多少。眼看全年的果品收入就要泡湯,職工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坐臥不安。
有一天,我所在的那個攤點(diǎn),來了一個騎自行車的老漢。他著急慌忙地裝了一蛇皮袋子小紅果,一稱足足30斤。我問:“大爺,買這么多,能吃得完?”他沒接茬,問:“多少錢一斤?”我說:“五分?!彼S手放下一塊五毛錢,說:“要過中秋節(jié)了,我們那地方缺這個,人們挺稀罕,我多買一些,當(dāng)禮品送親戚?!蔽矣謫枺骸按鬆?,你家在哪兒???”他不高興了,說:“你是賣果子的,還是查戶口的?”再看他已把果袋放在自行車后架上捆好,一邁腿騎著車走了,背后撂下一串話:“大后山,四子王,有名有姓的李財旺。戶口就別查了,快快賣果子吧?!?/p>
一聽“四子王”三個字,再加上他剛才說的“我們那地方缺這個”,我覺得是個機(jī)會,不能錯過,得問清楚。那時我還年輕,一個百米沖刺追上去。他騎著自行車走,我隨著他跑,邊跑邊問:“大爺,到四子王旗賣這果子行不?”他見我實實在在是問事,不像起哄的樣子,便從自行車上跳下來,站住,認(rèn)認(rèn)真真地說:“農(nóng)民手頭沒錢,賣現(xiàn)錢就不好說了,要是換莜面還行。我們那里是高寒地區(qū),除了陽面地區(qū),很少種果樹??墒俏覀兡堑胤剑笕?、娃娃都愛吃這小紅果??爝^八月十五了,正是好機(jī)會,你們要是愿意換莜面就去吧,保準(zhǔn)錯不了。明白了吧?主意你們拿,我有急事,再見?!?/p>
我連忙跑回去,召集領(lǐng)導(dǎo)班子開會研究,大家一致同意到大后山換莜面,并認(rèn)為這是件救急的大好事。說干就干,我們馬上組織裝車,不一會兒,滿滿裝了一大卡車,正好一萬斤。我們連夜經(jīng)小井溝,穿過黃花窩鋪、哈樂鄉(xiāng)(現(xiàn)改為鎮(zhèn)),到了四子王旗境內(nèi)住下。
第二天,我們走蘇木、串嘎查,一刻也不敢停。每到一個地方,就站在車上,放開嗓門大喊:“莜面換小紅果啦,莜面換小紅果啦,酸甜可口的小紅果,一斤莜面換二斤,快來呀,快來呀!”村民們聽到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肩挎袋子、手端笸籮,排成長隊來換,不到半天就換了個精光。
為了趕時間,我們起早貪黑,一天跑一趟大后山,六天就把六萬斤小紅果全部處理掉了。大家長長地出了一口氣,那個高興勁兒,像嘴里含著一塊甜甜的糖。
我算了一筆賬:六萬斤果子,就是全賣掉,才賣3000元;可是,六萬斤果子,我們換回三萬斤莜面,反手一賣,就是6000元(當(dāng)時一斤莜面兩毛錢),等于兩年果品總產(chǎn)量的銷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