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 Nie Weigu of Nanjing University, who is dedicated to the research and creation of artworks themed with architecture and lotus in recent years, provides extensive space for insiders to think about how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break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bottleneck while maintaining Chinese artistic features. Fan Dian, Dean of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old us his comments and ideas on Nie Weigus Chinese paintings.
中國藝術作為時代文化發(fā)展重要的一部分,已進入命運式自我更新的階段,無論藝術創(chuàng)造還是藝術理論研究,都已處在前所未有的迫切狀態(tài),東西方藝術彼此互生的道路能否創(chuàng)造性地開啟?當代中國藝術在保持中國性的同時,如何突破自身發(fā)展的瓶頸?在多元復雜的藝術語境中,藝術家們?nèi)绾尾拍苷嬲_到藝術意識方面的自覺?這些至關重要的問題,至今仍在藝術領域懸而未決。
近年來,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聶危谷教授傾心創(chuàng)作的建筑與荷花系列作品,為中國藝術界提供了再度思考這些話題的空間。從藝術家聶危谷教授“重彩寫意、重造畫境”的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出發(fā),我們采訪了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先生,他結合當代中國藝術發(fā)展的現(xiàn)狀,對聶危谷教授的藝術創(chuàng)作做出了高度評價。
危谷先生承古法,運新奇,形歷史遺存,詠文人胸臆。
聶危谷先生很注重在中國水墨的語言本體上先有一個高度的認同,他注重研究傳統(tǒng)水墨經(jīng)典,尤其是研究水墨作為一種書寫性、表意性語言這個最重要特征。當我們說到中西繪畫差異的時候,或者說到中西文化各自特色的時候,當然突出強調(diào)中國繪畫、特別是以水墨為代表的中國繪畫在寫意性、書寫性方面的所長,這正是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中,在現(xiàn)代文化進程中不可以丟失、特別是不可以忽視的重要語言特征。
水墨所能夠?qū)裥砸夂谋磉_不是靠描摹,而是靠書寫,靠與自己的感性觀點形成的語言生命力。危谷先生在這方面的認識很清晰,但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有自己的學術主見,那就是水墨作為一種語言,還要解決言說什么的問題。一方面是要緊緊抓住水墨語言的文化根性,另一方面他要解決水墨的表達,在這個表達中,怎么能夠具有這個時代的文化特征,甚至包括他自己那些關于歷史、現(xiàn)實、自然的理念。聶危谷很注重形成自己的突破,也就是在水墨語言的言說主題和言說內(nèi)容方面走出自己的路子。因此,就有了他長達十幾年在都市題材上的思考和探索。當水墨和都市相遇,自然就有了一種新的可能性,但是也帶來了新的難度,他緊緊咬住對都市建筑進行表達,而且朝向深度。建筑是文化遺存,特別是視覺的藝術結晶,在某種程度上既象征了特定時代的創(chuàng)造理念,也承載著歷史的風雨侵襲、滄桑變化,所以成為人類的一種重要文化符號,而且這種文化符號由于具有比較顯著的普泛性,特別引人注目。
在聶危谷的視野中,那些承載了大歷史的、承載著人類公共性活動的建筑遺存,是他的興趣所在。這當然就跟自然、跟古人拉開了距離。聶危谷畫建筑,像是試圖通往一個更大的境界,一個更有歷史積淀厚度的世界,以使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的熱情、激情,能夠和歷史的、堅實的、厚重的遺存形成碰撞。這種碰撞能夠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也可以說,為他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動力。
另外,如何用水墨的方法、水墨的技巧來實現(xiàn)對建筑的表達,聶危谷先生的探索很令我欽佩。他咬住這個課題不放松,我相信在他那里也是廢紙三千、廢畫三千,就是說,經(jīng)過了大量的實驗性探索,才形成了他的表達方式。因為任何藝術,既有藝的方面,還有術的方面,我看到他長期的積累形成了對建筑的體塊、光影、肌理、痕跡及其所處的環(huán)境等方面的特別表現(xiàn)方式。這樣一來,就使他的畫面看上去不是一般的描繪建筑,既不是建筑師筆下的建筑,也不是常人看到的屬于功能性方面的繪畫。他是把建筑當做一個歷史遺存,而且是有生命感的建筑遺存來表達。他所調(diào)動的那些技法,能很好地傳達出建筑的生命感,這也是他的作品能夠歸到文人繪畫這個體例中的重要原因。
中國畫書寫性的開放度、自由度,特別是自己心靈的開敞度達到什么程度,筆下的筆線、筆墨的痕跡就有多少感人的地方。看聶危谷的畫會覺得很有意思,這個建筑本來是方正的體塊性的,但是他用書寫來表達,特別注意線條和線條之間由于水的滲化留下的空白,就是說,他控制了筆線痕跡的邊界摩擦,用邊界之間的關聯(lián)來組織一套筆墨系統(tǒng),或者說有一套筆墨組織去表達那個建筑組織,這樣就跟建筑本身不同了,通俗地說,既是寫實的更是寫意的。他的筆墨組織很有特色,也越來越有經(jīng)驗,這樣他的筆墨語言就超離了描繪性,超離了敘述性,更多具有抽象的意味,有了獨立的價值。
描繪建筑、描繪都市,對象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但是又要盡可能使這種描述回到筆墨中。畫家有時候很難把握好一個準確的尺度,但是,聶危谷在這方面有了很多經(jīng)驗,包括墨色與色彩的關系。他畫的許多西方古典建筑和現(xiàn)代國際建筑,結構性很強,而且光影性、色彩性很強。那么,怎樣用以水墨為主的語言體系表達一個現(xiàn)代元素?他下了很多功夫,在墨色與色彩之間尋找到恰當?shù)谋榷汝P系,甚至把色彩作為表達自己感性的一個重要語素和墨色融合在一起,而墨色里面又有濃淡變化,并且由于它自身的肌理組織,形成了一個很豐富的世界。所以,聶危谷的作品,是密度很高、表現(xiàn)力很充分的一種水墨語言方式,為我們今天增添了新的水墨經(jīng)驗,是有價值的。
聶危谷通過表現(xiàn)建筑來體現(xiàn)他對一個大事物存在的一種追尋,這是我看到的很重要的一點。如果僅僅是因為要用水墨來表達建筑,其實沒有什么意義。作為水墨畫家,我專門畫我眼前的這些三腳架、攝像機,我就成為一個偉大畫家了?我想還不僅僅是這樣,他是通過對建筑的表達,更多地去表現(xiàn)出他對一種具歷史性的天人之際的宏大感懷。這是我從危谷作品中看到的,也是我認定的重要價值。
Born in Y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in 1957, Dr. Nie Weigu now serves as the professor and deputy dean of Academy of Fine Arts of Nanjing University, a member of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director of Jiangsu Artists Association, vice chairman of Jiangsu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s Society and vice president of Nanjing Artists Association etc. He has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exhibitions and won various prizes. Besides, he held solo exhibitions at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in 2015 and National Art and Science of Ukraine in 2016,which were recognized by critics and collectors.
聶危谷,1957年生于揚州。博士學位?,F(xiàn)為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教授、副院長、中國畫與中國美術史方向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研究員;南京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長期致力于中國畫革故鼎新,融中國草書筆調(diào)與西方油畫色調(diào)于一爐,合意象表現(xiàn)與抽象構成于一體,造就了獨具個人藝術特質(zhì)的“寫彩”畫風,籍以表現(xiàn)天作地和的自然大美氣象與輝煌滄桑的人文歷史景觀。2008、2012年兩次參加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2015年由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世界觀——聶危谷中國畫展》,2016年在烏克蘭國家藝術科學院舉辦《世界觀——聶危谷中國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