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琦
摘 要:本文采用1961-2006年全國548站逐日最高、最低氣溫資料,通過計算氣候平均、趨勢系數、均方差等,分析了我國極端氣溫的空間分布特征。結果表明:我國46年以來,極端最低氣溫、極端最高氣溫、暖日指數均呈上升趨勢,而霜凍指數、冷夜指數均呈下降趨勢??臻g分布上,我國年、季極端低溫均呈穩(wěn)定增長趨勢,北方地區(qū)的增暖趨勢較南方大,極端低溫的增溫幅度明顯大于極端高溫的增幅,極端氣溫在四季均有增溫趨勢,冬天最為明顯。
關鍵詞:極端氣溫指數;趨勢系數;空間分布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工業(yè)化已經完全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飛速發(fā)展帶來了經濟社會高度發(fā)展的同時,也給人類生活環(huán)境造成的了巨大的負擔,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致使全球氣候變暖,從而導致極端天氣頻頻出現,給人民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因此,氣候變暖問題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視。
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進入到研究極端天氣這一領域,并取得了許多顯著的成果[ 1-4 ]。本文利用全國548個測站46年的逐日最低、最高溫度、平均溫度資料分析了我國年、季極端溫度指數的空間分布特征,揭示了過去46年來我國極端氣溫的變化規(guī)律,為深入研究極端氣溫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本文所用的資料是1961-2006年我國大陸548個測站的逐日最高溫度、最低溫度以及平均溫度資料。
通過線性趨勢分析[ 5 ]、計算標準差[ 2 ]、Mann-Kendall(M-K)突變檢驗[ 6 ]的方法對1961-2006年中國548站逐日最高、最低氣溫資料進行分析。
2 極端溫度指數空間分布特征
2.1 極端溫度指數的空間分布
2.1.1 極端最低溫度
從圖1中可以看出年極端最低溫度(左)主要呈緯向分布,由南向北遞減。黑龍江以及內蒙古東北部的極端最低溫度較低。長江以南年極端最低溫度均在10℃以上。雖然溫度主要受太陽輻射的影響,但地形也有一定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青藏高原地區(qū)要比同緯度地區(qū)溫度低。
季極端最低溫度空間分布與年極端最低溫度分布基本一致,由南向北遞減,春季最為明顯。各地區(qū)夏季(右)最低溫度明顯比其他季節(jié)要高。全國各季溫度最低的地區(qū)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內蒙古東北部以及青海省南部。
2.1.2 極端最高溫度
從圖2上看出,年極端最高溫度(左)與年極端最低溫度分布基本一致,南方溫度普遍比北方高,最低溫度出現在黑龍江、內蒙古東北部和青海南部青藏高原地區(qū)。全國各地最高溫度均在0度以上。冬季(中)最高溫度大致呈緯向分布,最高溫度由南向北遞減。其他各季也基本表現出南暖北冷的趨勢,但青海南部地區(qū)各季溫度較同緯度其他地區(qū)低。夏季(右)新疆中東部地區(qū)溫度偏高。
2.1.3 霜凍指數
從圖3中可以看出,霜凍指數大體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增,長江以南地區(qū)因地處熱帶及亞熱帶,一年中溫度小于0度的天數在30天以內,為全國最少的地區(qū)。而全國霜凍天數最多的地區(qū)在青海省西南部,可達300天。 就全國而言,霜凍天數冬季多,夏季少,除廣東、廣西、云南和青海部分地區(qū)外,其他地區(qū)霜凍天數都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冬季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都是70-90天的霜凍期,夏季除青海部分地區(qū)外,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都無霜凍期,春秋兩季為過渡期。
2.2 極端溫度指數的趨勢系數的空間分布
2.2.1 極端最低溫度
圖4(左)中可以看出,年極端最低溫度在全國范圍普遍為正趨勢,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檢驗,說明全國范圍增溫明顯。北方增溫趨勢比南方大,東北、內蒙古及西部部分地區(qū)趨勢系數達到0.7以上,增溫趨勢顯著。各季全國極端最低溫度均呈增長趨勢,北方增溫明顯,四季中東北、青海、新疆東南部、云南省西部和內蒙古地區(qū)增溫都很明顯。冬季(中)除了新疆北部、東北部分地區(qū)和南方大部分地區(qū)外,最低溫度增長顯著,是四季中增溫最明顯的季節(jié)。
2.2.2 極端最高溫度
從圖5(左)中可以看出全國范圍內極端最高溫度為正趨勢,說明極端最高溫度有上升趨勢。同極端最低溫度相比,極端最高溫度趨勢系數相對較小,大部分地區(qū)極端低溫的正趨勢要比極端高溫的大。極端高溫在全國的增溫并不明顯,只有北方黃河以北和西部青藏高原部分地區(qū)增溫較明顯。冬季(中)全國范圍內普遍為正趨勢,黃河中上游地區(qū)升溫顯著。夏季(右)江淮地區(qū)有負趨勢,但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最高溫度的升高主要表現在秋冬兩季,春夏兩季不顯著??偠灾?,北方地區(qū)的增溫趨勢比南方地區(qū)要大。
2.2.3 霜凍指數
從圖6中可以看出,趨勢系數均為負值,說明全國大范圍地區(qū)霜凍天數減少,全國只有小部分地區(qū)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高緯地區(qū)趨勢系數達到-0.8,霜凍天數減少得最為明顯。各季霜凍指數趨勢系數也均為負值,春秋兩季北方地區(qū)霜凍天數顯著減少,冬季長江、淮河流域霜凍天數顯著減少,夏季青海地區(qū)減少顯著。
2.2.4 冷夜指數
由圖7(左)可以看出年冷夜指數的趨勢系數在全國范圍內為負值,只有四川附近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在全國大范圍內冷夜指數下降明顯,高值中心在內蒙古中西部、青海西北部和新疆南部。這些地區(qū)趨勢系數達到-0.8,冷夜指數下降最為顯著??臻g上來看,南方地區(qū)的下降趨勢不如北方明顯。從各季冷夜指數的趨勢系數圖來年,各地的下降趨勢不同。春夏兩季北方地區(qū)冷夜指數下降趨勢基本一致,夏季(右)冷夜指數下降趨勢相對更為明顯,北方大部分地區(qū)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冬季(中)東南沿海至京津唐地區(qū)冷夜指數下降明顯,在長江上游地區(qū)、青海北部和青藏高原上也有小片區(qū)域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下降趨勢明顯。秋季則是長江黃河上游地區(qū)、黑龍江南部、江蘇安徽和內蒙古中東部地區(qū)下降趨勢明顯。
2.2.5 暖日指數
從圖8(左)中可以看出年暖日指數的趨勢系數在全國范圍內均為正值,說明暖日指數在全國大范圍內上升,我國西部地區(qū)、內蒙古和河套地區(qū)上升趨勢明顯。內蒙古西部、甘肅和青海地區(qū)為高值中心,趨勢系數達到0.6??臻g上來看,南方地區(qū)的暖日指數的上升趨勢不如北方顯著。從各季暖日指數的趨勢系數圖來看,各地的趨勢系數有正有負,趨勢系數為負值的地區(qū)暖日指數呈下降趨勢,大多數地區(qū)下降趨勢不顯著。冬季(中)貴州地區(qū)和四川附近及安徽北部為負趨勢;青海西部為正趨勢最大值區(qū),上升趨勢顯著。夏季(右)華北南部和華南大部分地區(qū)趨勢系數為負值,河南中部暖日指數下降明顯;在甘肅西部、青海大部分地區(qū)和新疆東南部地區(qū)為正趨勢,上升趨勢明顯。
3 總結
本文利用1961-2006年中國548站逐日最高、最低氣溫資料,通過計算氣候平均、趨勢系數、均方差等,分析了中國年、季極端氣溫變化趨勢的空間特征。
結果表明:
1)我國近46年以來,極端氣溫指數增加或減少分布基本是一致的,其中極端最低氣溫、極端最高氣溫、暖日指數均呈上升趨勢,而霜凍指數、冷夜指數均呈下降趨勢。
2)空間分布上,我國年、季極端低溫呈穩(wěn)定的增溫趨勢,且北方地區(qū)的增暖趨勢較南方明顯,極端低溫的增溫幅度明顯大于極端高溫的增幅,極端氣溫在四季均有增溫趨勢,冬天最為明顯。
參考文獻:
[1] 翟盤茂,任福民.中國近四十年最高最低溫度變化.氣象學報,1997,5(4),418-429.
[2] 任福民,翟盤茂.1951-1990年中國極端氣溫變化分析.大氣科學,1998,22(2),217.
[3] 江志紅,丁裕國,屠其璞.中國近50年冬夏季極端氣溫場的年代際空間型態(tài)及其演變特征研究 [J].應用氣象學報,1999,10(增刊),97-103.
[4] 葉篤正,陳泮勤.中國的全球變化預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4.
[5] 施能,陳家其.中國近100年來4個年代際的氣候變化特征.氣象學報,1995,53(4),431-439.
[6] 張喜亮,邱新法,曾燕.江蘇省近45年氣候變化的時空特征分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