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寧 (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116000)
淺談溥心畬的繪畫思想
邢海寧 (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116000)
清末民初,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各種新的藝術思潮不斷涌現(xiàn)、傳統(tǒng)文人畫四面楚歌之時,溥心畬依然我行我素,以不變應萬變;對待束縛中國繪畫300 年之久的“南北宗”論,他又能不為所囿,融匯南北,左右逢源,開創(chuàng)出文人畫的新氣象,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上不可無一、難以有二的特殊地位。
溥心畬;南北宗;文人畫
溥心畬,本名愛新覺羅·溥儒,字心畬,號西山逸士。是清道光帝的曾孫,恭親王奕訢的嫡孫。曾留學德國,篤嗜詩文、書畫,皆有成就。畫工山水、皆善人物、花卉及書法。獲評:“出手驚人、儼然馬夏”。后公推為“北宗山水第一人”。后受家庭變故及時局動蕩的影響于1949年赴臺,在臺灣師范大學藝術系執(zhí)教,病逝于臺灣。
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各種新的藝術思潮不斷涌現(xiàn)、傳統(tǒng)文人畫四面楚歌之時,溥心畬以不變應萬變;對待束縛中國繪畫300 年之久的“南北宗”論,他又能不為所囿,開創(chuàng)出文人畫的新氣象, 奠定了他在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上獨一無二的地位。
溥心畬是以“北宗”出名的,而溥心畬學習繪畫是由“南宗“開始的。溥心畬學識非常淵博,這給他不一味跟風學習“南宗”并有自己的獨到看法提供了思想基礎。
溥心畬從小學習書法,書法功底深厚,他的畫講究用筆,以藏鋒用筆篆隸書法入畫,篆隸筆意強調金石效果。
溥心畬取法北宗格體,他的畫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體貌。溥心畬自認詩第一,書法第二,繪畫第三,所以他的作品上往往有題詩,詩書畫相得益彰。
清末民初是一個復雜動蕩的時期,但是寬泛的社會環(huán)境對中國美術的成長發(fā)展卻很有利,各種美術思潮和畫派興起,這是個名家輩出的時期。
清朝滅亡后,社會階層起了變化,許多以賣畫為生的民間畫家,創(chuàng)作要考慮到買家的喜好,正是因此,文人畫逐漸傾向于世俗化,繪畫作品的文化氣息逐漸淡薄。
溥心畬雖然也曾賣過畫,但是他賣畫的原因與其他畫家并不相同。他出身特殊,平時生活比較富足且不需要直接與買家對話,可以保持一個比較單純的創(chuàng)作心境,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他文人畫的氣質。另一方面他畫畫是受了從小接受的正統(tǒng)教育的影響,學畫伊始便是臨摹古跡。他與民間藝術接觸很少,有自己對畫論獨特的理解和繪畫畫風。同時,溥心畬的學識、身份、經歷和因此而形成的思想、個人氣質等均符合文人畫在此階段前進方向,所以溥心畬在繪畫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也因此馳名畫壇,與張大千并稱“南張北溥”。
溥心畬不同于一般畫家的出身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繪畫思想,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溥心畬成為清朝遺民。溥心畬以“舊王孫”自居。“國破家亡”的溥心畬對民國政府沒有任何好感,他也沒有去偽滿洲國,溥心畬是一個注重名節(jié)的人。溥心畬把一腔憂思全部傾注在了繪畫中。
以上的種種原因形成了溥心畬的繪畫思想,接下來談談受其繪畫思想影響下所呈現(xiàn)出來的藝術特色。
溥心畬學識淵博,詩書畫樣樣精通,繪畫思想獨到,形成了不同于他同時代畫家的藝術特色。
溥心畬受傳統(tǒng)教育影響很深。溥心畬自幼練習書法,功力深厚。在繪畫上也要求以書入畫,對筆墨有著自己的看法,講究藏鋒用筆,用筆方折,起收筆明顯,特別是收筆能留得住,運筆頓挫而行,顯山石之剛硬崢嶸。這也和他要求一筆定陰陽就出效果的要求互為表里。
溥心畬還喜歡畫雪景山水,他1933年畫的《古寺疏鐘》參加柏林中德美術展覽會并獲獎,張大千贊揚說是“并世畫雪景,當以溥王孫為第一”。
溥心畬不僅專注于山水,花鳥人物與山水并駕齊驅。溥心畬善于學習,山水花鳥鞍馬人物皆取法宋人。他對各種方法都加以參考,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不論是明末以來聲名狼藉的“浙派”還是江河日下的“南宗”,溥心畬總能用他的文人氣質變剛勁為柔和,化渾厚為瀟灑,在精神狀態(tài)上依然屬于南宗文人畫,以他的文人書卷氣化去了“浙派”的“戾氣”,不斷地學其所長為己所用。
前文提到溥心畬生活條件優(yōu)渥不為生計發(fā)愁,這對他的風格也產生了影響。一般來說溥心畬的山水畫秀潤有余而雄偉不足,這主要與他取法北宋“院體”有關,“院體”講究勾斫,有一種俊俏秀麗的風神。但是如果沒有超凡的構圖水平,往往容易出現(xiàn)筆墨缺少變化和畫面層次淡薄的缺點。溥心畬自己認識到這些問題,在他的《寒玉堂畫論》中講過。他試圖在用筆上有所突破使畫面顯得渾厚,這一點應該是做到了,他還想從“邊角之景”跳出,將師法的對象往前推,可惜去世太早,畫風的轉變沒有完成。
溥心畬的一系列經歷和獨到的繪畫思想使他形成了高雅、清氣充沛的繪畫格調,在“渡海三家”中為最。他的作品洋溢著王者風富貴氣卻又充滿了優(yōu)雅和才氣。
他保存了一個傳統(tǒng)時代的人文精神與價值延續(xù),這使得他的后繼者在現(xiàn)代的人文精神與新畫風發(fā)展得以成為可能。我們知道一個文化新生命開創(chuàng)之所以艱難可貴,是它必須先具備有了傳統(tǒng)的根,不能掌握這深厚的文化資源,則無由可能開拓出新中華文化之前景,現(xiàn)代的中國人往往無法體認這其中的關連。文化的見證、延續(xù)與保存,是大師所作的重要貢獻。
溥心畬是一位純粹的傳統(tǒng)派大師,畫風清雅秀逸,他是中國文人畫的最后一筆。他融匯南北,開創(chuàng)了山水畫的新氣象,奠定了他在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上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溥心畬久居臺灣,安于寂寞,行事低調,滿足于安然恬淡的生活,聲名并不響亮,但是他卻是一位真正的大師,對我們以后的學習有著深厚的指導意義。
[1]王彬.中國名畫家全集-溥心畬.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溥心畬.寒玉堂畫論.學海出版社, 1975.
[3]一生.金屬世界雜志生活空間專欄《話說“南張北溥”》.2002年第2期.第24-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