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琳
(武漢音樂學院 管弦系 ,湖北 武漢 430060)
?
對我國長笛理論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涂 琳
(武漢音樂學院管弦系,湖北武漢 430060)
摘 要:通過對對和平笛研究理論文章的整理、分類、羅列、介紹和分析,試圖展現(xiàn)我國長笛藝術在理論研究方面的基本情況,并試圖評析其研究缺失,以促進這一領域理論研究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長笛;理論;研究
長笛藝術作為西方專業(yè)音樂中影響深遠的音樂藝術種類之一,在19、20世紀之交傳入中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長笛專業(yè)在各音樂院校得以開設,并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長笛演奏家以及教育家。
然而,中國長笛藝術理論研究一直滯后于演奏與教學的實踐發(fā)展,從長笛傳入我國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由中國人撰寫的長笛理論研究為數(shù)甚少,直至1960年,第一篇有關長笛制作技術的學術論文出現(xiàn)。在此之后,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的長笛理論研究才真正開展起來,新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為促進長笛理論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筆者對國內長笛藝術理論研究中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與分析。
筆者通過CNKI,分別按“主題”、“篇名”、“關鍵詞”和“摘要”輸入搜索條件“長笛”,獲得相關文章共385篇。文章搜索時間截至為2015年11月 15日,音樂會、比賽信息等簡訊不含其中。
1.論著時序分布
1980年前共發(fā)文8篇,其中發(fā)表于1973年的《長笛及長笛演奏》[1],首次從聲學角度對長笛制作技術加以研究,這是長笛理論研究上里程碑式的一篇文章。這一時期有數(shù)篇文章是對波姆及其貢獻的研究,反映出人們對長笛理論研究逐漸加以關注。1980年開始,長笛理論研究逐漸興起,20年間發(fā)文65篇。步入新世紀后,長笛理論研究的數(shù)量和涌現(xiàn)的學術成果都在迅速增長,共有312篇之多,顯示出這一學科積極成長之態(tài)。見表1。
2.論文期刊分布
《樂器》《黃河之聲》《大眾文藝》《音樂時空》四刊發(fā)文量相對較大;發(fā)文5篇以上、16篇以下有《黃鐘》《音樂愛好者》《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等15種刊物,其中學報類音樂期刊占4種,核心期刊占4種。這19種刊物總計發(fā)表文章245篇,占總發(fā)文量的64%。見表2。
表1 論著時序分布統(tǒng)計
總計:385
表2 發(fā)表5篇以上論文的期刊統(tǒng)計
3.論著主題分布
我國文藝理論對于長笛的理論研究主要圍繞在長笛樂器研究,音樂作品研究和演奏與教學研究這三個方向展開。其中,音樂作品研究、演奏技法和教學研究三個主題發(fā)文288篇,占全部數(shù)量的75%之多。比較而言,關于長笛樂器的研究則稍顯不足。見表3。
表3 論著主題分布統(tǒng)計
4.論著作者分布
參與研究的人員以專業(yè)院校教師所占比例較大。其中武漢音樂學院章濱以11篇發(fā)文量位居第一,其研究立足于專業(yè)知識,涉及演奏技能、作品分析和長笛音樂史以及制作技術等多個方面,研究視野開闊;昌裕樂器公司郝云,因其管樂制作家的身份,發(fā)表了多篇關于樂器研究方面的文章,發(fā)文時間集中在2007~2008年間,距今快十年,其研究成果的時效性有待考證;武漢音樂學院徐戈專注于音樂作品研究,研究方向涉及到其他作者鮮有涉足的十二音風格及當代作曲家長笛作品,理論研究具有前瞻性。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音樂學院高秦平于2004年發(fā)表的《近年來我國長笛音樂理論研究綜論》一文[2],首次對長笛理論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見表4。
表4 發(fā)表5篇以上的作者及其論題統(tǒng)計
1.演奏技能與教學方法
從國內主要音樂期刊上的長笛研究文章來看,據(jù)表3所示,演奏與教學是研究主題最為集中的領域。據(jù)統(tǒng)計,研究長笛演奏理論和教學的論文共203篇,在研究長笛演奏技能的135篇文章中,討論的方向集中在演奏姿勢、動作、音色、發(fā)音和技術訓練等具體問題上。在探討教學的68篇文章中,有33篇對教學方式進行總結和創(chuàng)新,其他教學文章還談到基本功訓練、教學技巧探析和學生心理的探究等內容。
在演奏技能方面,音色和呼吸是大家普遍最關注的問題。據(jù)統(tǒng)計,有關于這兩方面的文章達到75篇之多,但文章具體內容大致相同。比如,楊尚京在《淺談長笛演奏中的音色影響因素》[3]中,對如何將長笛的特有音色進行主動調控,使多重復雜的音色更加優(yōu)美這個重要問題作出重點論述。秦建平在《試談長笛演奏的音色風格》[4]中進一步提出,演奏者要想演奏出理想、優(yōu)美的長笛音色,除了需要自然的心理狀態(tài)、正確的口型、正確的呼吸用氣方法和音的共鳴以外,還需要具有音樂記憶力和音色分辨能力。他還提出,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對音色的要求是不同的,演奏者只有提高音樂素質,才能將音樂作品表現(xiàn)得深刻、動人。孫巍巍在《長笛音色訓練方法》[5]中,便詳細探討了怎樣才能獲得一個好的音色的問題,提出了訓練長笛音色的5種具體方法,要想獲得優(yōu)美動聽的音色,長音的練習是主要途徑,而吐音的好壞直接影響聲音的質量,培養(yǎng)從一個音到另一個音的能力,還需要一種“橋梁”式的練習。徐藝在《淺談長笛演奏中的呼吸與訓練》[6]以及樸美香在《長笛演奏呼吸法》[7]文中都認為,長笛的氣息運用是一種有意識的呼吸運動,而非無意識的自然呼吸運動,科學的呼吸訓練則是將有意識的呼吸動作,轉變?yōu)檠葑嗾呦乱庾R的演奏習慣,而如何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并運用到長笛的演奏中去,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除此之外,研究長笛演奏技法的文章常與具體曲目相結合。例如:徐國立、徐晨藝在《長笛演奏技巧在〈卡門主題幻想曲〉中的應用》[8]一文中,對樂曲的音色、吐音、連音、高音吹奏和顫音等演奏技巧作出分析指導,將這首樂曲的音樂色彩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如果沒有演奏技巧的支撐與對樂曲音樂形象的詮釋,樂曲的音樂色彩將無法充分得到展示。
教學研究方面,研究重點從單一的演奏技巧教學理論逐步拓展全面,涉及到教學方式、學生心理等方面。如高武的《長笛樂團探析與教學輔助作用》[9],從長笛樂團這種新的演奏模式入手,筆者通過親身教學體驗,提出組建長笛樂團,調整教學思路的觀點。作者認為,人們已不滿足長笛原有的演奏模式,長笛樂團是演奏多元化的要求;長笛樂團這種教學方式在提高個人演奏水平的同時也注重培養(yǎng)演奏者在樂團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協(xié)同意識;長笛樂團對更好地掌握長笛基本方法具有意義,是解決教學中存在問題的一個新途徑和方法;長笛樂團的學習具有趣味性,并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信。蔡蔚在《長笛教學中的學生心理學探究》[10]中認為,在長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人偏重于對長笛演奏技巧方面的追求,忽略了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而心理學這個組成部分對教學過程的目的和任務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從上述我們所擇選的有關與長笛演奏技能和教學方法的文章來看,涉及面較廣,大多數(shù)基于經驗性的認識和總結,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比如理論研究不夠深入,大多數(shù)僅停留于技巧描述的層面上,在許多方面還值得進一步地挖掘和探索。
2.音樂作品分析
據(jù)表3可見,長笛相關作品的分析也是我國長笛理論研究的集中論題,這類文章大多以某一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分析,同時涉及到作曲家創(chuàng)作背景及風格的介紹。
比如楊亦兵《巴赫〈b小調長笛奏鳴曲〉之詮釋》[11]一文中,就對作品的歷史和版本進行了詳盡的分析,隨后通過對作品進行技術性的分析和研究,論及巴洛克時期藝術風格與長笛技巧中的聯(lián)系。徐戈的《梅西安〈烏鶇〉中十二音風格之鳥鳴的演奏特征》[12]一文中,就對20世紀法國作曲家梅西安及其這部作品作了詳盡的分析。其研究的觸角深入到作曲家梅西安的生平、時代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手法等方面。文章通過對其長笛現(xiàn)代派代表作《烏鶇》音樂主題的把握以及創(chuàng)作風格上的特點,尋找其帶有標志性的鳥歌的特性音調,了解其運用鳥歌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靈感,把握梅西安創(chuàng)作的靈魂,并以此認為該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了十二音技術與復調技術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是對現(xiàn)代作曲技法的擴展。楊麗佩的《歐洲表現(xiàn)鳥鳴的長笛音樂分析研究——從現(xiàn)代音樂的創(chuàng)作看其存在的音樂本質》[13]一文,并未著眼于具體作品的分析,而是縱觀所有作品,通過對歐洲表現(xiàn)鳥類的長笛音樂作品的梳理、分析及相關的美學特征的探究,指出表現(xiàn)鳥類長笛音樂作品的審美意義和價值。
除此之外,我國長笛作品理論研究也涉及到對中國作品的分析,例如:高秦平的《我與中音長笛新作〈盼歸〉》[14]、吳海華《〈在內蒙古草原上〉中的長笛技法賞析》[15]、樂新《中國長笛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研究》[16]等。
在研究音樂作品的85篇文章中,選題較為集中,其中對莫扎特作品的研究11篇,巴赫的研究7篇,二者研究數(shù)量甚多,但核心內容相差無幾。例如:魏靖《莫扎特和他的〈D大調長笛協(xié)奏曲〉》[17]和楊曉東《〈莫扎特D大調第二長笛協(xié)奏曲〉演奏技巧初探》[18]兩篇文章,都是通過時代背景、作者特點等因素,對特有的演奏技巧進行分析。
從以上所選有關作品欣賞與分析的幾篇文章來看,這些研究所針對的作品幾乎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各個時期,范圍廣泛,這對于我們了解豐富多樣的長笛音樂風格大有裨益。但從整體看來系統(tǒng)性不夠,不能較為全面地反映某個時代的長笛作品風格特征。
3.長笛樂器
“在以往音樂學研究的學術范疇里,樂器向來是最重要的探索對象之一”。我國對于長笛這一實物樂器的研究,在21世紀之前的研究幾乎是空白。迄今為止,關于長笛藝術史、長笛樂器研究的文章共44篇。
有關長笛藝術史、長笛學派的文章共26篇,例如:章濱在《歐洲長笛藝術發(fā)展歷程(一)——西方管樂器系列研究之四》[19]一文中,對長笛早期的歷史和它在西歐的興起與傳播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將長笛的歷史劃分成為兩個階段:首先,在17世紀末長笛改革成為標準的巴洛克式長笛。其次是它的機械化,經過一個世紀的機械裝置試驗后,大約在1847年,終于由泰奧巴爾德·波姆完美地完成設計。這篇文章是研究西方長笛發(fā)展過程的首篇,對之后長笛藝術史的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此外,還有18篇文章對于長笛制作技術進行研究,其中5篇《長笛改革家波姆及其貢獻》[20]《長笛的發(fā)展與變革》[21]《試析波姆改革的特點與局限》[22]《波姆與長笛結構改革》[23]等都是關于波姆長笛改革的相關研究。
從上述我們所擇選的有關長笛樂器研究的文章來看,長笛藝術史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在近年來發(fā)展迅速;長笛制作技術的研究選題較為集中。以上兩方面研究成果現(xiàn)在看來雖是星星點點,但仍有較大發(fā)展空間。
(四)長笛與其他藝術
近年來隨著研究深度和視角的擴展,長笛的研究也不單單局限于樂器和作品本身,出現(xiàn)了為數(shù)不少的與相關學科的研究理論,呈現(xiàn)出多領域的跨學科研究態(tài)勢,涉及層面包含長笛與其他表演藝術的關系和長笛作品與民族音樂學、心理學、美學等多方面的聯(lián)系。
如吳偉的《西洋樂器與民族文化的融合—淺談長笛在黃梅戲樂隊中的運用》[24]一文中提道: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緊密,全國的劇種都在做將西洋樂器加入戲曲樂隊的嘗試。就黃梅戲而言,樂隊編制從無伴奏、打擊樂伴奏、少數(shù)民樂的逐漸加入、較完整的小型樂隊直至西洋樂器的逐步滲入,這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歷經數(shù)十年。長笛在黃梅戲樂隊中的應用這個成功的例子,促進了我國戲曲樂隊的改革。
張怡的《BWV1013對于巴赫長笛獨奏曲與格式塔心理學的關系與分析》[25]一文中,在對作品本身的創(chuàng)作技巧分析之外,還對長笛演奏家的表演從格式塔心理學視角進行分析,即演奏家在表演時為了達到現(xiàn)場效果或靈感突發(fā)而表現(xiàn)的那些即興演奏后,使得觀眾再一次獲得對此作品的不同認知。這些即興演奏后所產生的效果還會引起音樂理論研究者、心理學者、社會學者的反思。
在林玥含《論莫扎特長笛作品的音樂美學訴求》[26]中,作者通過作曲家賦予長笛這一樂器的種種音樂形態(tài),剖析莫扎特獨特的音樂美學觀念。作者認為:莫扎特的長笛作品深受啟蒙運動的啟示,崇尚理性與人性,追求純凈的美感與嚴謹、平衡的結構形式。文章將作品分析與音樂美學觀念相結合,以此更深層地把握莫扎特的長笛音樂作品。
除此之外,朱驥《太極拳與長笛演奏》[27]、孟泳旭《長笛在電影音樂中的應用》[28]、杜巨江《淺談長笛在越劇音樂中的運用》[29]、時茜《歌唱的長笛—論長笛與美聲的相通性》[30]等文,都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長笛與其他藝術的關系。
從上述所選的幾篇文章可以看出,對于長笛研究的涉獵范圍在橫向發(fā)展,學術視野和范圍都在不斷拓寬,研究的論題不僅僅是從長笛以及樂曲本身的具體形態(tài)分析,更是站在與心理學、音樂美學等學科交叉的角度上對長笛藝術理論的研究進行了擴充,使研究對象不只局限于之前的樂器表演和樂曲本身,而是上升到了更高更廣的層面以求更加豐富深刻的精辟見解。
筆者據(jù)2004年高秦平《近年來我國長笛音樂理論研究綜論》[2]與當下做對比,即可發(fā)現(xiàn),自2004年之后的十年,我國長笛藝術理論研究呈燎原發(fā)展之態(tài)。
與21世紀前20年間僅發(fā)文60余篇相比,近10年來統(tǒng)計的文章就有277篇,不僅是數(shù)量上的增加,更有質量上的突破,長笛藝術研究的范圍和深度都有極大地拓展。在教學方面,從研究發(fā)音音色,氣息控制等常見普遍性問題的探討,到對教學方式、學生心理的探究,提出組建長笛樂團等新觀念,為長笛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比較新穎、可行的經驗。
在高秦平發(fā)表《近年來我國長笛音樂理論研究綜論》[2]后的10年間,最大的突破則在于長笛藝術發(fā)展史領域。高秦平曾在文中提出“長笛藝術發(fā)展史難有成型的文章,因此造成專題研究不足”的觀點。而筆者所著《笛聲中的藝術》[31]一書即填補了這一空白,書中對西方107位作曲家的約200首長笛代表作品從內容、形式、風格、音樂形象、藝術特點等方面,作出了比較精煉的概括和介紹。不足的是,對于中國長笛藝術發(fā)展史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
綜上所述,通觀長笛藝術理論研究的成果,筆者認為在此領域有如下幾方面的特征:
其一,研究方法逐漸科學化,多樣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知識的進步,學者們不斷更新研究理念,正因如此,文章公開發(fā)表的數(shù)量才呈現(xiàn)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與此同時,重視運用多學科,如美學、心理學、聲學等于一體,進行跨學科、跨分支的整體系統(tǒng)把握,研究方法逐漸科學化、多樣化。
其二,研究深度和視角得到拓展。我國學者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使長笛理論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視野不斷擴展,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了質的飛躍。
其三,豐富多樣的研究成果。自長笛藝術理論研究開展以來,不斷創(chuàng)新理論,產生新的研究成果。發(fā)表了大量的論著,使得該領域在縱橫兩方面都取得了發(fā)展。但與此同時,長笛藝術理論的研究也還存在著不少值得關注的問題。
首先,理論研究中對教學演奏,作品分析,樂器研究等各方面存在不均衡現(xiàn)象。從選題來看,對藝術史和樂器研究的數(shù)量不及長笛演奏技巧和教學方法的重視度高。有關長笛藝術發(fā)展史的研究屈指可數(shù),而系統(tǒng)的藝術史研究是實踐的基礎,若今后仍停滯不前,則很難形成系統(tǒng)化的宏觀認識,不利于長笛藝術理論研究的深入。
其次,長笛藝術的理論研究范圍廣泛,研究方法靈活多樣,但多數(shù)研究文章只是泛泛而談,對于許多長笛藝術家的關注仍顯欠缺,特別是對當代音樂界做出貢獻的教育家、演奏家的深入研究,包括對其個人音樂風格等方面的研究。在此方面的著作少之又少,需要學者們繼續(xù)努力,加以補充。
最后,在理論研究中涉及多學科,如美學、心理學、民族音樂學等跨學科、跨分支的領域中,研究不夠深入,仍局限于本專業(yè)的技術領域,對跨學科的知識泛泛而談。這需要研究者豐富知識結構,深入系統(tǒng)學習。
長笛藝術在我國發(fā)展了數(shù)百年之久,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我國學者努力開拓自己的研究視野和思維觀念,特別是近十年來,學術研究呈無可比擬的發(fā)展姿態(tài),面對飛速發(fā)展的中國長笛藝術事業(yè),提升理論指導實踐的意識,加強理論研究建設,使理論研究相得益彰,才會開創(chuàng)出中國長笛藝術發(fā)展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波姆·密勒.長笛及長笛演奏[J].樂器科技簡訊,1973:43-51.
[2]高秦平.近年來我國長笛音樂理論研究綜論[J].黃鐘,2004(2):96-100.
[3]楊尚京.淺談長笛演奏中的音色影響因素[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100-102.
[4]秦建平.試談長笛演奏的音色風格[J].音樂教育與研究,2007(1):13-14.
[5]孫巍巍.長笛音色訓練方法[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119-121.
[6]徐藝.淺談長笛演奏中的呼吸與訓練[J].中國校外教育,2010:165.
[7]樸美香.長笛演奏呼吸法[J].樂府新聲,2012(3):179 -183.
[8]徐國立,徐晨藝.長笛演奏技巧在《卡門主題幻想曲》中的應用[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2009(4):94-98.
[9]高武.長笛樂團探析與教學輔助作用[J].音樂創(chuàng)作,2014(3):190-191.
[10]蔡蔚.長笛教學中的學生心理學探究[J].科技資訊,2009(7):184.
[11]楊亦兵.巴赫《b小調長笛奏鳴曲》之詮釋[J].人民音樂,2009(7):55-59.
[12]徐戈.梅西安《烏鶇》中十二音風格之鳥鳴的演奏特征[J].黃鐘,2012(1):181-187.
[13]楊麗佩.歐洲表現(xiàn)鳥鳴的長笛音樂分析研究——從現(xiàn)代音樂的創(chuàng)作看其存在的音樂本質[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1(4):113-121.
[14]高秦平.我與中音長笛新作《盼歸》[J].中國音樂,2004(2):54-55.
[15]吳海華.《在內蒙古草原上》中的長笛技法賞析[J].黃河之聲,2012(8):16-17.
[16]樂新.中國長笛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研究[J].音樂創(chuàng)作,2006(2):88-95.
[17]魏靖.莫扎特和他的《D大調長笛協(xié)奏曲》[J].教育教學論壇,2012(1):198-199.
[18]楊曉東.《莫扎特D大調第二長笛協(xié)奏曲》演奏技巧初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4):105-106.
[19]章濱.歐洲長笛藝術發(fā)展歷程(一)——西方管樂器系列研究之四[J].黃鐘,2007(4):131-135.
[20]張志華.長笛改革家波姆及其貢獻(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1979(1):109-113.
[21]張志華.長笛的發(fā)展與變革[J].音樂藝術,1984(9):76-79.
[22]章濱.試析波姆改革的特點與局限[J].黃鐘,2001 (3):100-103.
[23]章濱.波姆與長笛結構改革[J].黃鐘,1999(2):100-105.
[24]吳偉.西洋樂器與民族文化的融合—淺談長笛在黃梅戲樂隊中的運用[J].黃梅戲藝術,1996(2):127-128.
[25]張怡.BWV1013對于巴赫長笛獨奏曲與格式塔心理學的關系與分析[J].黃河之聲,2014(21):28-31.
[26]林玥含.論莫扎特長笛作品的音樂美學訴求[J].音樂生活,2012(6):59-60.
[27]朱驥.太極拳與長笛演奏[J].音樂探索,2006(1):64-67.
[28]孟泳旭.長笛在電影音樂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4(8):137-138.
[29]杜巨江.淺談長笛在越劇音樂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4(4):174.
[30]時茜.歌唱的長笛—論長笛與美聲的相通性[J].四川戲劇,2007(4):74.
[31]涂琳.笛聲中的藝術[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劉曉華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about Flute Playing in China
TU Lin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Department of Orchestral Music,Hubei Wuhan 430060)
Abstract: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combing through about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about flute playing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in relevant journals in China.By organizing,sorting,introducing and analysis of these studi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esen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art of flute playing in China.In addition,based on an analysis about these studi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identify the areas where these studies are inadequate,and hopes to help promot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study in the area of flute playing.
Key words:flute playing;theory;study
中圖分類號:J63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6133(2016)02-0115-06
收稿日期:2016-03-01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5年度重點課題:“地方本科音樂學院表演專業(yè)管樂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5GAO3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涂琳(1980-),女,湖北武漢人,武漢音樂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長笛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