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親女友先救誰 不是一道捉摸不定的數(shù)字題
朱金平·資深媒體人
“母親女友先救誰?”哪個男人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恐怕都難免會抓耳撓腮,囁嚅半天,難以開口,因為無論選擇哪一個都可能有人不滿意。有人認為男人面對這樣的“雷人”問題,最“聰明”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不少人看來,這個問題只是捉弄人的游戲,現(xiàn)實生活中哪可能真的發(fā)生呢!
然而,這個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沒有什么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據(jù)安徽網(wǎng)報道:2012年7月22日,安徽省肥東縣店埠河邊圩埂村28歲的小伙子郭某駕駛一只小船,帶著妻子和母親,在河里意外翻船,仨人同時落水。這3個人中,只有小郭會水。落水后,母親和妻子都在水中掙扎,都面臨生命的危險。情急之中,小郭抓住了靠自己近一點的妻子,將她拖到了小船邊,讓她抓住船上的鐵環(huán)。這時,他的母親已經(jīng)喝了很多水,在水中起起伏伏,即將下沉。他立即撲過去拖住了母親,然后牽著小船并借助小船的浮力將母親和妻子一起帶上岸。由于母親患有高血壓,加上受到驚嚇而昏迷,經(jīng)醫(yī)院搶救才得以脫險。
千年難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了,自然會吸引媒體人的注意。上述案例中,最終小郭一家三口都平安脫險,自然沒有人會給予該事件太多的關(guān)注。但是,如果真的發(fā)生了如2015年司法考題中出現(xiàn)的只救了一個,另外一個遇難了,媒體肯定會爭相報道,特別是遇難的是母親時。這種情況下,媒體人該怎么做?我認為,每一個媒體人都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職責,那就是完整、真實地報道事件的全過程,確保新聞報道公平公正,不摻雜任何個人情感。媒體代表了輿論的導向,媒體人在報道時如果受到道德觀念和法律規(guī)定的影響,使得新聞報道產(chǎn)生偏向,就會導致群眾對事件認識的偏差,就有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傷害。
總之,“母親女友先救誰”是一個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問題,媒體人在未確切掌握真實的資料時,決不可跟風報道,以訛傳訛。
>>編者按 2015年國家司法考試試卷二的多項選擇題中,出現(xiàn)了“母親女友遇險先救誰”這道千古難題。原題為“關(guān)于不作為犯罪,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其中C選項為:“甲在火災之際,能救出母親,但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親。如無排除犯罪的事由,甲構(gòu)成不作為犯罪”。
隨后,司法考試參考答案公布,C選項為正確選項。也就是說,如果母親和女友同處于火災之際,你能救出母親,但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親,如無排除犯罪的事由,則構(gòu)成不作為犯罪。
這道題及答案不僅引來了網(wǎng)友的廣泛熱議,連專家學者也有不同看法。有專家認為,生命平等,兩者只能選其一時,救誰都不構(gòu)成“不作為犯罪”。也有學者認為,我國《憲法》《婚姻法》規(guī)定,成年子女有贍養(yǎng)扶助父母的義務,也就是說,救助父母是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義務,而女友不在其列。
本期,本刊特邀請藝術(shù)家、律師、資深媒體人等6名各行業(yè)代表,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薛海燕·藝術(shù)家
2015年國家司法考試題中有這樣一道選擇題:母親與女友同時身處大火,但甲救出女友卻未救母親,問甲是否構(gòu)成不作為犯罪?不少網(wǎng)友直呼題目“奇葩”“雷人”,法律專家的觀點也不盡相同。其實,這道題更多的應該納入道德范圍,而非法律范疇。
從道德層面來說,這位男士的做法無疑反映了道德的淪喪。作為兒子,在有能力救助母親的情況下,卻置母親的安危于不顧,將親生母親遺棄在火場中。母親是給予我們生命的人,也是一粥一飯將我們撫養(yǎng)長大的人,母親的恩情,需要我們用生命去報答?!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就是比喻父母的恩情深重,難以報答。
在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就是提倡孝親、敬老、尊老的孝文化,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典書籍中字數(shù)最少、影響最大的當屬《孝經(jīng)》。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孝經(jīng)》既被看成是人倫百行的綱紀,也被當成科舉仕宦的階梯。儒家學者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育的出發(fā)點。子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边@句話強調(diào)孝道是人的一切品行中最根本的品行,是人必須遵循的道德,是人間永恒不變的法則。可見,孝敬父母,敬老、養(yǎng)老、愛老,乃是人間的大道。
“母親女友先救誰”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人的生命是平等的,當兩個生命同時遇到危險和災難時,無論救哪個都不能說是錯,這是理性思考的答案。但是在中國傳統(tǒng)孝道文化的大背景下,每一個子女都應該有回報父母、保護父母的本能和意識,當父母遭遇危險時,應該下意識地去拯救他們、維護他們。
道德領(lǐng)域的難題要到法律領(lǐng)域?qū)ふ掖鸢?,這反映的是我國社會道德的滑坡。要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認真貫徹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為此,我們要追本溯源,呼吁孝文化的回歸,呼吁親情的回歸,將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結(jié)合,從自身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將敬老、養(yǎng)老、愛老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每個家庭都實現(xiàn)和睦、和諧。
蘇誠·軍隊政治工作者
母親與女友共處危難時到底先救誰?可謂是一道千古難題。常言道,清官難斷家務事??梢圆孪耄@一問題定是由中國的婆媳關(guān)系衍生而來的。其實,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少之又少,此問不外乎是為了檢驗在男人心目中母親與女友哪個更重要。
問題可以假設,但現(xiàn)實卻是真實的。真的遇到這種情況,一般人不會考慮那么多,先救誰完全取決于先看見了誰、能救得了誰。但無論救出了誰,都不應該被追究法律責任,也不應該受到道德的譴責。救出母親,失去愛人;救出女友,痛失親人。無論救出哪一個,施救者都是不幸者,都理應成為被保護、被同情的對象。
危急關(guān)頭,既檢驗社會道德,更檢驗責任擔當。當他人身處危難時,每一個社會公民都有責任也有義務伸出援助之手,特別是作為革命軍人,生死關(guān)頭給出的答案往往是先救人民群眾,因為在他們看來,生命同等重要,每個人都是親人,每個人的生命尊嚴都該得到尊重,都必須救,能救一個是一個。
軍人的職責是保護人民群眾的人身安全和利益不受侵害,遇到天災人禍、意外事故時,每一個受災人民都是他們必須營救的對象,他們不會因為對方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母親或者是女友而猶豫該優(yōu)先救誰。對他們而言,只要他們拼盡全力去營救了,即使最終沒能救得了另外一個,他們也問心無愧。
軍人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既無關(guān)于道德,更無關(guān)于法律,只是因為他們胸中有永不熄滅的理想之火、肩上有民族復興的歷史擔當,他們懂得什么是人間大愛,懂得用大愛看待問題,懂得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做出正確的選擇。
呂立龍·公務員
“女友和媽媽同時掉水里,你先救誰?”這是一個神一樣的話題,是中國特有的倫理家、理論家們閑來無事坐而論道
這個問題直接拷問的是為人子者的孝道和為人的基本良知。母親或女友無論在火中還是在水中都不可能給你時間來思辨到底應該先救誰。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所謂的正確答案都是有條件的,比如離得近、易救援等等。
這個問題本身綁架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道。中國人講究的是百善孝為先,先救誰的問題在“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的中國,是沒有第二個答案的。但一個美國人卻說先救女友,講了三個原因:一是母親年齡太大了,經(jīng)歷了豐富的人生;二是女友將是未來孩子的母親;三是他認為母親也會希望他救助更年輕的女友。當然,這兩種觀點的對立是兩種文化的碰撞,折射的是兩種道德觀念。
拋開感情,從生命上來講,無論是母親還是女友都是平等的,先救誰都不應為錯。如果有機會救援一位,無論是母親還是女友,生命得以延續(xù),都符合佛家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功德觀。在這個問題上法律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我們不需要去弘揚救助了母親而舍棄了女友的中國之孝,也不必去深責救女友的人是“見色忘母”行為。對于處在危難中的任何人,無論是母親是女友還是路人,我們都有救助的義務,這是道德義務,更應該成為法律義務。
我們國家的法律越來越完善,應該在道德規(guī)范上加強法律約束,路見處于危難中的他人,每一個自然人都有救助的義務?!奥芬姴黄桨蔚断嘀笔枪艜r義士作風,但在法律健全的今天,人人伸出援助之手,讓雷鋒的助人為樂精神在我們的手中薪火相傳,是社會公德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
“母親和女友先救誰”是偽命題,不偽的是對危難中人的救助必須成為社會人的公德意識。
曾蕓·大學生
“母親女友先救誰?”這個千古難題在司法考試中變成了真題,難倒了一大批考生,也引起了網(wǎng)友和專家學者的熱議。在我看來,無論是先救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竭盡全力、豁出生命地去救了就夠了,就可以問心無愧了。
從法律的角度講,子女有贍養(yǎng)扶助父母的義務,能救而不救父母有不作為嫌疑。從道德角度講,“百善孝為先”,母親生養(yǎng)子女,子女應該孝順母親,母親遇難自然得先救母親。但是生命權(quán)是平等的,每一個鮮活的生命都需要被尊重,因此救誰都不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或是道德的譴責。作為一個能夠理性思考的人,我想在生死攸關(guān)的時刻也不會停下來想這么多,如果在這種時候還去權(quán)衡思考那只會錯失救人的最佳時機。
互聯(lián)網(wǎng)上一位外國朋友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干脆而冷靜的回答:選擇施救的對象是離自己最近的一位,至于到底是母親還是女友并不是關(guān)鍵考量因素?!袄贤狻钡睦碛墒?,這樣才可能增加施救的成功率。相較而言,當我們忙于討論“先救誰”時,“老外”卻在考慮救誰的成功率更高,一個關(guān)注法律道德卻糾纏不清,一個則出于科學角度“快刀斬亂麻”。兩者相比較,哪個答案更“標準”一目了然。
法律規(guī)范了我們的行為,而道德則讓我們更完美,作為司法考試的一道題,它是有唯一答案的,但如果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考驗,具體情況的不同,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也會不一樣。無論他選擇了先救誰都是他當時做出的本能反應,這才是現(xiàn)實中實實在在的人。我們退一步思考,至少他選擇的是奮不顧身地去救人,而不是停下來問自己“救不救”,有些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不先救母親者的言論,實在是有道德綁架的嫌疑。所以,如果某一天現(xiàn)實真的發(fā)生了,請放心地去救人吧,因為無論先救誰都是正確的,這是對待生命最好的答案。
李淑賢·資深律師
“母親和女友先救誰”是愛情場上的??碱},先救誰不但關(guān)乎道德,而且關(guān)系法律。從法律角度看,我認為對于先救誰,要從身份定位入手,從責任和后果兩方面去分析。
身份決定相互之間法律關(guān)系。女友就是女性朋友,它不屬于法律概念,在法律上也就不予認可。而母親在多個部門法中均有明確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guī)定的近親屬,第二位的就是父母。民法通則中的監(jiān)護人,收養(yǎng)法中的收養(yǎng)人,繼承法中的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以及刑法中遺棄罪的犯罪主體,都明確包含母親。顯然,母親是法律上的關(guān)系人,而女友不是。
責任是適應法律選擇的基本遵循。我國《憲法》規(guī)定,成年子女有贍養(yǎng)扶助父母的義務。《婚姻法》也明確規(guī)定,夫妻有相互扶助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yǎng)扶助的義務。也就是說,救助父母是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義務,具有強制性,而女友非妻子,相互之間沒有法律責任。從法律上講,母親遇險兒子有救的責任,不救則涉嫌犯罪,而對救女友沒有強制要求。
事件后果是犯罪定性的重要依據(jù)。如果無論先救母親還是女友,都不對兩者構(gòu)成傷害,那么先救誰后救誰就無關(guān)法律。如果造成了傷害,甚至產(chǎn)生嚴重后果,則要再說。從刑法理論來看,如果先救女友,對于應救能救而不救母親的事實就可能因不作為,涉嫌間接故意殺人或者遺棄罪,從而要承擔刑事責任。如果先救母親那么在法律上就是履行了法定義務。
當然,我們也看到相關(guān)爭議。有的提出,公民的生命權(quán)都是平等的,如果兩者只能選其一,選擇一個就意味著放棄另一個,雖然有相關(guān)責任,但如此情況下就不能簡單判定為犯罪。有爭議也是法律逐步完善的動力所在。我想面對生命危險,無論對象是母親、女友,還是其他人,我們要做的首先是盡快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