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記者 譚 冰
高職低掛 不忘初心
文丨記者 譚 冰
在“第一書記”的群體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機關工作多年,有一定的職級,工作經(jīng)驗相對豐富,建立了一定的人脈關系,被組織以高職低掛的形式派到農(nóng)村當“第一書記”。
而他們憑借著帶領百姓脫貧致富的執(zhí)著信念,迅速適應從管理干部到“第一書記”,從“坐機關”到“走田頭”,從陌生人到自家人的角色轉變,用“五體投地”的姿態(tài)俯下身子和群眾以心換心,在田間地頭留下了一個個堅定身影……
2015年初的一天,在家休假的胡萬祥接到電話,正是這個電話改變了他的生活,單位準備派他到鳳岡縣掛職??粗f祥激動的樣子,妻子邢仁瓊在一旁打趣道:“去別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干別人都不愿意干的事情,你還高興得很!”
胡萬祥的激動源于一個未了的心愿:2011年,剛從部隊轉業(yè)的胡萬祥隨著省監(jiān)獄局的同事一起,在對口幫扶的鳳岡縣調研了十天,在和茶農(nóng)交談了解的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茶農(nóng)們最缺的就是技術和人脈資源,便立即想到自己在省工商、質檢等部門工作的戰(zhàn)友,或許他們能幫幫忙。胡萬祥留下了茶農(nóng)的電話,但回貴陽后卻因為忙工作而耽擱了下來。
“事沒有辦成,茶農(nóng)們應該會很失望?!边@件事成了胡萬祥心頭的遺憾,也是從那時起,他就萌生了有機會一定到鳳岡駐村的想法,這樣才能實實在在為村民們辦點事。
然而,作為貴州省監(jiān)獄管理局的副調研員,胡萬祥負責全省監(jiān)獄系統(tǒng)的地級地權和土地開發(fā)工作,是專業(yè)性極強的,因此,對于他一直想到鳳岡縣駐村的想法,領導遲遲沒有批準?,F(xiàn)在,領導難得的松了口,胡萬祥簡單收拾幾件衣服,就告別愛人踏上了下鄉(xiāng)駐村的道路。
2016年,廖正山從湄潭縣委辦公室副主任的崗位上來到了黃家壩鎮(zhèn)巖坪村,挑起了“第一書記”的擔子,在這之前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他的工作常態(tài)是關上辦公室的門,悶頭伏案起草各種文件、文稿、紀要等,常常做完已是半夜。工作勤勉,文筆不錯的廖正山給領導和周圍的同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可他自己卻總覺得少了些什么。
到巖坪村報到時,廖正山是帶著轉黨組織關系的書面材料進村的,看著這個國家一類貧困村里那么多渴望富裕的期盼眼神,有那么多具體的困難等待著村委會解決,無暇顧及其他,必須主動思考、主動作為。在實實在在為村民們做些事后,廖正山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曾經(jīng)缺少的是落地的踏實感,他一拍腦門想起來那種感覺就叫——“不巴地!”
2016年4月的一天,遵義市中級人民法院干部,在務川自治縣掛職副院長的張汝坤正在參加黨組會,突然接到中院的通知,要求在一周內(nèi)移交分管的各項工作并準備好到余慶縣扶貧,到村當“第一書記”。
消息來得太突然和意外,因為組織原定的兩年掛職期限剛過一半,因為通過一年來的努力務川法院剛剛獲得首批市中級人民法院表彰授牌的示范人民法庭,因為務川法院的司法改革和民商事審判工作的許多事項還需要他帶領大家去做……但面對組織的召喚,張汝坤義無反顧地選擇服從組織的安排,毅然奔赴余慶縣白泥鎮(zhèn)哨溪村擔任第一書記。到村里報到那天,張汝坤沒有任何豪言壯語,只有一句話:“此前我的心思在案子,從今我的心思在村子?!?/p>
巖坪村新的村委會租在黃家壩生態(tài)移民安置區(qū)里,記者找到廖正山時,他正召集村民代表開會。由客廳簡單改造的會議室里擠滿了人,或坐或站,一直排到了廁所門口。大家伸長脖子認真聽著,生怕遺漏了什么。一打聽才知道,一個由重慶投資商投資幾十億元的全景旅游項目將落戶這個國家一類貧困村,此后的20多天時間里,村委會需要將全村一萬多畝林地和七千多畝耕地全部流轉。
6月25日,胡萬祥(中)給村民拉水管
事關自己的切身利益,一些不太理解的村民神情激動,質問了很多尖銳問題?!霸谵r(nóng)村,很多問題都是在爭吵中解決的,沒什么奇怪!”記者對廖正山的采訪就這樣在一片爭吵聲中開始,幾個月下來,他已經(jīng)習慣了村里的工作節(jié)奏。
剛到巖坪村的廖正山發(fā)現(xiàn),巖坪村大部分村民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生態(tài)移民搬遷安置,共309戶1303人從山上搬到了山下的集鎮(zhèn)上?!暗逦瘯€在山上,山下的一千多村民辦事蓋章,都要往山上跑,一來一回只能打‘摩的’,既不安全,還要花幾十元車費?!焙尾辉谏较录?zhèn)上也設一個村委會?村委的幾個人來回跑,搞“兩線辦公”,讓山上山下的村民們辦事都方便。
廖正山的想法和村委會的其他三名成員不謀而合,說干就干,20多天的時間,選址、裝修、搬家,山下的村委會辦公室就在黃家壩生態(tài)移民安置區(qū)內(nèi)辦了起來,真正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2016年年初,鳳岡縣委書記廖其剛緊緊攥著何壩社區(qū)67名村民按著鮮紅手印的請愿書,趕到了省城貴陽,一一敲開省委組織部、省直機關工委、省監(jiān)獄局等單位的大門,目的就是為了請求他們讓胡萬祥在鳳岡縣多呆兩年,表達當?shù)乩习傩障M谌嫘】档臎Q戰(zhàn)時刻和胡萬祥共同戰(zhàn)斗的愿望和決心。
駐村短短一年的時間,也許在很多地方,百姓對駐村干部還沒什么印象,他們就離開了,但帶著遺憾再次來到鳳岡的胡萬祥絲毫不敢懈怠:“到了鳳岡,走進農(nóng)家,鄉(xiāng)親們的實際困難和對致富的期盼深深刺痛了我,讓我做慢了點都睡不著覺!”
安山村81歲的何常清是一名孤寡老人,加上住得偏遠,平常的日子里幾乎沒有人過問。胡萬祥要到老人家走訪,泥濘的山路不好走,村干部幾次勸他別去了,可拗不過他的執(zhí)著,深一腳淺一腳走了一個多小時。
到了老人家,村干部在門外喚老人的名字:“何常清、何常清……”胡萬祥卻徑直敲開門走了進去?;璋档姆块g不時傳來陣陣難聞的味道,仔細一看老人由于身體不適在床上躺著,床前的飯菜不知道多少天了,餓了老人就勉強起來吃一些。看著眼前的一切,胡萬祥不禁想起自己年邁的父母,心里一陣難受。不顧臟和臭,他默默拿起掃帚開始幫老人打掃衛(wèi)生,村干部在他的帶領下也動了起來。打掃、洗衣、做飯,老人都不相信一個干部會為自己做眼前這一切……從那以后,每過十天半個月胡萬祥都要去看看老人。
就這樣,作為全省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鳳岡縣委常委、副縣長的胡萬祥帶隊走村入戶,訪貧問苦,不到一個月時間,走訪了全縣10個鄉(xiāng)鎮(zhèn)11個村(社區(qū))和10多個部門。
通過對白天深入基層走訪的問題進行梳理,胡萬祥發(fā)現(xiàn)實施好扶貧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扶持資金成為農(nóng)民脫貧的關鍵難點,也是懸在駐村工作隊頭上的最大難題。
“扶貧不僅僅要扶智、扶技術,更需要資金支持,當時我們一算,如果按我們的計劃實施,需要3000多萬元資金,我們監(jiān)獄管理局計劃幫扶100萬的資金可以說是杯水車薪,計劃如何實現(xiàn),我們只有想辦法……”胡萬祥心里盤算著。不久他帶著駐村工作隊員彭德才買了些面包和礦泉水,一天時間輾轉貴陽、安順、都勻、甕安等各州市監(jiān)獄,餓了渴了就利用在路上的時間,啃幾口面包喝幾口水,目的就是請求他們施以援手,能為鳳岡縣的脫貧工作出錢出力。
回到縣城已夜深人靜,但胡萬祥和彭德才還顯得興奮異常,因為他們帶回了一百多萬的扶持資金和一百噸化肥。胡萬祥說這是發(fā)揮自己人脈的最好時候,自己必須“厚著臉皮”得到兄弟單位的支持。胡萬祥仔細算了算,一年多時間,跑遍了全省監(jiān)獄系統(tǒng)的40多家單位,五萬、十萬、二十萬……還有大量物資陸續(xù)進入村委會的賬上,眾人拾柴火焰高,資金有了著落,幫扶也有了底氣——修路、建橋、通水、安裝路燈、建大棚、組建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一項項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著,貧困村的鄉(xiāng)親們終于看到了希望。
2016年7月10日早上五點,天還沒有亮,鳳岡縣大堰村的“第一書記”曾勇就帶領村委會的七八個成員進了蔬菜大棚。他們采摘了一百斤翠綠鮮嫩的黃秋葵,又問村民借了三個臺秤,帶著宣傳展板,直奔鳳岡縣城的菜市場……他們要去賣菜。
“本地人沒有吃黃秋葵的習慣,對秋葵的營養(yǎng)不太了解,我們才要大力宣傳!”很多村干部排斥曾勇的做法,覺得很丟人,但曾勇卻說:“丟點面子,換來村民的錢袋子,值!”趕完早市,眼看到了飯點,曾勇靈機一動,帶著“賣菜班子”,到了縣委食堂打起了廣告?!艾F(xiàn)在的人都注重養(yǎng)生,這么好的蔬菜很受歡迎,再說我們也可以給村里節(jié)約一頓午餐,扶貧工作真的需要‘摳’!”說完曾勇不好意思的笑了。
從廖正山的辦公室窗戶看出去,是一片新修的房子和公路,再遠是一片連綿的山脈,廖正山指著那片山對記者說:“喏,山上才是原來的巖坪村,2013年公路沒修通之前,山上的孩子只能站在山埡口感受下面集鎮(zhèn)的熱鬧,有時候山上有人生了重病,還沒運到山下,就已經(jīng)去世了!山上海拔高,土地只能一年一收,加之交通不便,土地零碎,嚴重缺水,根本不適合人居住。環(huán)境惡劣,山上的姑娘紛紛外嫁,而山外的人不愿嫁到山里來,全村光棍數(shù)量一度超過30個!”
在這個“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不了一方人”的典型山村,搬遷才是唯一出路。廖正山介紹道,對于巖坪村余下201戶643人已經(jīng)全部納入第三期搬遷范圍,預計今年年底將實現(xiàn)整村搬遷。搬下山怎么才能生存下去,解決就業(yè)是關鍵。廚師培訓班、茶葉生產(chǎn)培訓班、再就業(yè)培訓班等紅紅火火開辦了起來,在廖正山的協(xié)調下,巖坪村極力用好、用活、用足惠民政策,先后為移民協(xié)調政府安置公益崗位,給移民聯(lián)系進廠指標,全面推出“特惠貸”、“婦女創(chuàng)業(yè)貸”等政策,有效幫助了群眾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
而今,巖坪村越來越多的群眾逐漸擺脫貧困,走上了致富路。張敏通過開便民超市,月收入超過5000元,據(jù)了解,沒搬下來之前,她年收入也不足5000元;王國華學習做木工,月收入達5000元以上;吳正文以前在山上生活難以為繼,搬遷后,通過建筑工匠培訓地板安裝,一天能掙200多塊……在移民安置點,婦女們開始跳起了“壩壩舞”,老大爺扎堆下象棋,一批“老光棍”也在移民搬遷后找到了“另一半”……
“第一書記”一個個執(zhí)著的身影,將一個個“都是事實,絕無虛構”的故事講進了老百姓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