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麗
【摘要】在外語教學中導入文化教學已得到我國外語界的普遍認同,但如果在外語教學過程中,過多強調(diào)目的語文化的學習勢必導致外語教育中“文化逆差”現(xiàn)象出現(xiàn)。長此以往,學生便患上了“中國文化失語癥”,即指外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不能用外語表達中國文化的現(xiàn)象。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只注重目的語文化輸入的教學已無法適應當前母語文化輸出的要求。本文旨在以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東方科技學院實際情況為基礎,探討改善“漢語文化失語癥”的可行性。
【關鍵詞】獨立學院 中國文化失語癥 大學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國文化失語癥”背景下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75-02
20世紀60年代前,語言學界主要受索緒爾結構主義理論影響,研究重點主要限制于語言形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語言學、文化交際學、語用學等研究的不斷深入,國內(nèi)學者逐漸意識到單純從語言層面無法科學解釋語言現(xiàn)象,并出現(xiàn)部分學者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并做出不同闡釋:Valdes(1986),Kramasch,C(1998), Samovar et al.(2000)認為語言表述著、承載著文化現(xiàn)象,兩者密不可分。而中國語言學界也出現(xiàn)了從語言學角度研究語言、文化與社會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陳原,1980; 鄧炎昌、劉潤情,1989)。
20世紀80年代是文化教學的興起階段。作為語言學應用研究的外語教學界也逐漸認識到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并積極研究二者關系。1980年許國璋在《現(xiàn)代外語》第四期上提出在英語教學中應充分注意英語國家的文化,正式拉開外語教學中導入文化教學的序幕。Winddowson(1983)指出大部分語言學習的目的都是為了交流,尤其是跨文化交流,并進一步闡釋了“一邊倒”式的外語學習的不可取性。
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在跨文化交際中,學生表現(xiàn)出“中國文化失語癥”現(xiàn)象,即在用英語表達中國本土文化特色或傳統(tǒng)時,常常顯得力不從心,造成交際障礙。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于2000年,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文化失語癥:我們英語教學的缺陷》的文章,首次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癥”這一概念。
總之,“漢語文化失語癥”是語言學研究中心由語言自身轉為語言與文化共存研究的歷史背景下產(chǎn)生,它也是跨文化教學中如何處理目的語與母語文化關系的難點。本課題開展了一項針對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調(diào)查研究,旨在證實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探究其形成原因,并針對性提出改進措施。
一、研究方法
本調(diào)查于2014年9月進行,旨在了解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能力狀況及與之相關問題的原因所在。本研究的被試者是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東方科技學院大學一年級非英語專業(yè)學生120名學生,其中文科類 60名,理工科類60名。共發(fā)放學生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08份。
本問卷調(diào)查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由11個單選陳述題構成,按照“絕對同意”到“絕對不同意”,分成1、2、3、4四級。主要內(nèi)容為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反應及偏好(Q1、Q2、Q6、Q9)、具體作用(Q3、Q11)、具體情況和主要困難(Q4、Q5、Q7、Q8、Q11。第二部分由4個多選題構成。主要針對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具體學習策略而言。第三部分為開放式問答題,學生可以依據(jù)具體情況作答。主要分析結果如下:
單選題結果顯示:80%以上學生認可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理念,并贊成英語課堂中補充中國文化知識。但是在運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時95%同學都反應有困難,程度嚴重,令人擔憂。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雖然一定程度上熟悉中國文化,但卻不懂得如何用英文表達,且不夠廣泛、深入。(2)學生接觸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外在輸入偏少。如涉及中國文化教材匱乏,英語教師課堂補充中國文化知識不多,有關中國文化的英文讀物難以獲得??偠灾?,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方面由于學生自身和外在學習環(huán)境的多方面的不完善,他們在駕馭兩種文化方面越來越失去平衡,于是“漢語文化失語癥”日益突出。
多選題結果顯示:學生課外之余獲得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輸入便利性不強,主要局限于電視、電影等媒介,這些對于居住于宿舍的大學生來說便利性不如書本等傳統(tǒng)紙質(zhì)輸入。針對漢語文化失語癥問題,學生們也希望在教材內(nèi)容編排方面和教學方式上有所改進:(1)在文化教學內(nèi)容上更傾向于歷史人文、政治價值體系等與大學生活息息相關且活潑生動的文化內(nèi)核。(2)更渴望采取自身積極參與的教學方式如情景對話、小組合作和英漢文化現(xiàn)象對比的教學方法,反對中學以來一貫的滿堂灌教學方法。
二、調(diào)查結果的原因
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的主要表現(xiàn)是外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不能用外語表達中國文化。這一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主要由四個方面因素造成。
學生自身:獨立學院學生較之一本、二本學生有以下明顯特點:首先,英語基礎不扎實,英語學習個體之間的差異較大。此外,習慣被動接受英語學習,且使用英語學習策略學習英語的水平比較低。最后,速食文化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普遍缺乏扎實的文化基本功。在外語學習中,學生表現(xiàn)出單詞拼寫能力弱、中西文化常識匱乏、人文素養(yǎng)淺薄等問題。以上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大大制約了我們中西文化對比的課堂教學。
任課教師:首先,在多年來教學和考試的壓力之下,許多大學英語教師習慣于向?qū)W生傳授語法、詞匯等語言基礎知識而忽略了英語文化教學。其次,由于公共課外語教師教學任務繁重,他們在外語課堂中對中國文化知識的補充只是偶爾為之,未能在學生中形成一種常態(tài)的認知模式。最后,如今在大學教學一線的高校教師大部分是80后,她們正處于孩子幼小,家庭投入大的階段。因而對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方面投入精力少,革新教學理念方面比較匱乏。長此以往,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yǎng)也會存在嚴重的缺失。
教材的編排:縱觀如今教材市場,筆者發(fā)現(xiàn)針對獨立學院大學生非英語專業(yè)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教材屈指可數(shù)。大部分院校公共課鎖定在以聽說讀寫譯為主的精讀課程系列,它們雖然體裁豐富,但過于注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幾乎沒有涉及中國文化有關的內(nèi)容。大學英語中融合中國文化教學亟待廣大外語教育者和研究者通力合作,早日編寫出適合獨立學院,兼顧中西文化特色,旨在培養(yǎng)綜合語言技能,擴展學生知識面。兼具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的教材。
測試評價體系:當下的三本大學英語測試手段,只需通過筆試和聽力來檢查學生的基本語言技能,幾乎不考查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他們只對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進行終結性考核,導致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沒有進行有效的檢測,容易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chǎn)生錯誤的認知和厭學心理,不利于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也勢必會影響到跨文化教育教學實踐的落實。
三、啟示與結語
雖然非英語專業(yè)大學英語課堂中融合中國文化知識的教學理念實踐起來困難重重,但不可否認當今中國文化的強勢抬頭,大學生們熱切期盼英語學習煥發(fā)青春力量的現(xiàn)實都是我們一線教師生先士卒,率先垂范的強大動力。因此,本課題旨在調(diào)動學生自身、任課教師和學校三方面的積極因素,以促成“漢語文化失語癥”背景下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研究。
第一,針對獨立學院學生英語學習“漢語文化失語癥”方面的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平常教學方面進行教學重點的調(diào)整。首先,由于獨立學院基礎較差,策略意識不足,且兩級分化嚴重,在大一新生入學后有必要針對學生英語學習策略進行系統(tǒng)培訓,以促使其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此外,由于獨立學院學生中西文化常識匱乏、人文素養(yǎng)淺薄,所以中西文化對比意識的形成可選擇從相對熟悉的中國文化入手,由此及彼,循序漸進。第二學期到第四學期依次進行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對比的重點學習。英語學習策略與后三學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相得益彰,這種教學既適應了獨立學院學生基礎薄弱的特點,又能讓剛剛擺脫高考應試教育的三本學生逐漸適應旨在培養(yǎng)思辨能力的素質(zhì)教學模式。
第二,教師自身素質(zhì)的提升與合作意識的提高也迫在眉睫。目前已是信息大爆炸時代,學生接觸的信息有時甚至超越老師,為了克服學生英語學習“漢語文化失語癥”,教師需要力爭學貫中西,如今微信討論群、網(wǎng)上課程多樣化,教師可以足不出戶利用零碎時間廣泛攝取文化知識、教育技術和先進的教學理念。此外,由于中西文化博大精深,而且老師們也精力有限,教師還需有團隊合作意識,利用群體的智慧集體收集資料,備課整理,并不定時討論總結。
第三,學校方面,教材編排與測試評價體系雙管齊下。三本學校教師在綜合考慮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需編訂一套適合現(xiàn)行精讀教材的輔助教材。因為每學期在正常的精讀課程外,可融合文化學習的專題研究,所以,為確保漢語文化失語癥的有效緩解,學院在制定每學期教學任務時可調(diào)整教學進度,避免老師們?yōu)榱粟s進度疲于應付的低效教學。
中西文化歷來博大精深,但毋庸置疑,他們在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改善其思辨能力方面的有著非凡的魔力。而我們的英語學習在不斷吸收西方優(yōu)秀思想時卻漸漸忽略了自身文化的精髓,為了改善“中國文化失語癥”現(xiàn)象,我們更需要學生、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多方面的良性互動,方能形成我們期待已久的教學新模式的產(chǎn)生。我們也相信本課題的開展對后期探討學生思辨能力、三本學生英語學習策略和教師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進一步研究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2006:81.
[2]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3]陳申.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9:137.
[4]陳東.中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2011.(6).
[5]華瑛.從中國文化失語癥凡是外語文化教學[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10,(5).
[6]胡文仲,高一虹. 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