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在地學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現狀與要求的教學矛盾,筆者嘗試引入小組報告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取得了較高的教學效果,并為后續(xù)高年級課程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組報告 地學基礎課程教學
【基金項目】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yjg143038):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與學術規(guī)范教育平臺課程的實踐與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249-02
一、地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地學的學科特點
地學是指有關地球科學的所有學科的統(tǒng)稱。除具有與其他基礎自然學科的相同之處外,地學還具有其獨特的學科特點:(1)地學研究內容的復雜性,既包括物質的復雜性,從基本離子到地球構成,從有機分子合成到生命演化的物質運動;也包括四維的時—空性,從毫秒到十億年,從納米到星系的大跨度時—空緯度;(2)既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地學原理的普適性,又有各地域演化的獨特性;(3)由于人類日益強大的改造能力,人—地關系已經不再是一城一地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而是成為威脅到整個地球環(huán)境的全球問題,如碳循環(huán)與全球變暖。
地學基礎課是包含地球科學內容的基礎學科。在筆者所工作的教研室把《普通地質學》、《礦物巖石學》、《構造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和《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等作為地質基礎學科(以下所致地學基礎課均為上述課程)。除地學課程的上述特點外,現存的部分問題也使地學基礎課的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
2.存在的問題
地學是以整個地球為研究內容的學科,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必需經過對描述對象進行哲學意義的抽象剝離和數理分析,才能獲得有效認識。而目前的中學教學體系既沒有基礎哲學的講授,也缺少科學思維訓練。這使得學生在大學一年級學習《普通地質學》課程中各種地質現象時,即使經過適度引導,也無法形成知識框架體系,疲于堆疊撲面而至的海量信息。
現有的中、小學教育方式,形成了以家庭和校園等人造建筑為主要環(huán)境的生活模式。這種成長于人造環(huán)境的圈養(yǎng)式生活方式從情感上割裂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致使相當數量的學生帶著對自然的陌生和恐懼感,參加本來就不多的實地考察,不能放松體驗和形成直接感受,因此也無法獲得應有的感性認識,這為進一步提升為理性認識造成了先天的障礙。
以高考為目的的高中教育體系中,地理被劃歸為文科,而在高等教育中與地學相關的專業(yè),基本上都是接受理科高中畢業(yè)生。根據筆者的部分學生講述,在其高中階段,除會考內容外其余內容基本不做講授。這使得相當部分學生缺乏基礎地學知識,如不能閱讀地圖,甚至不能理解方向。
此外,在教育部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yǎng)模式號召下,如何在上述條件下和基礎課程總學時降低的趨勢下改善教學效果,成了擺在授課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
二、把小組報告引入課堂的嘗試
為了克服上述問題,筆者及同事們進行了把小組報告引入地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結果,在此簡要介紹。
本文中的小組報告是指,由學生自由成組、自由選擇與課程相關的題目,主動通過圖書館和網絡收集信息,分析整理后形成文字報告或幻燈片,在課堂上展示和問答的學習形式。筆者及同事們在所講授的《普通地質學》、《礦物巖石學》、《水文地質學》等地學基礎課上,進行了學生小組報告的教學改革嘗試。
1.時間上的保證
在所講授的三門課總學時超過120學時的條件下,每次大課第二節(jié)課的前5分鐘為學生進行小組匯報時間。短時多次,既保證了更多小組的參與機會,也由不同面孔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從學生表現來看,小組報告形式提高了上課的注意力。
2.在機會上的保證
每個小組一般可分為4-5人。較小的組員人數,給更多的學生參與鍛煉的機會。給學生更多的語言表達和邏輯訓練的嘗試,也使學生更快地適應校園生活和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能力基礎。
3.題目選擇的自由
關于題目選擇,只要求和本課程相關即可,一般要求為以講過內容為基礎,以便同學們能夠理解。從學生的題目選擇來看,如在《普通地質學》中,內容大多為孤立的知識點,隨著課程深入,學生題目選擇逐漸趨于更高綜合性或更深的描述和解釋。題目難度的提升可以理解為學生的對知識消化后,在廣度和深度上逐步提高的表現。給予學生題目選擇的自主性后,對個別興趣點的深入挖掘,不僅在內容對課堂內容進行了有益的補充,也在形式上影響了其他同學學習的積極性。
4.本課程的綜合報告
此外,在課程期末考試前后,另要求學生進行一次綜合小組報告。要求以小組某一成員的家鄉(xiāng)為對象,以課程內容為分析工具,描述和分析其地質現象的形成和演化。綜合小組報告與課間小組匯報不同,人數更少,一般以3-4人分組,時間延長為10分鐘,并安排問答環(huán)節(jié)。由于該次綜合報告被計入課程總成績,學生參與較為積極,取得效果也較好。因要求和形式的安排,學生們稱之為模擬答辯。
三、成果和存在的問題
經過筆者和同事們自2011年開始在課堂中引入各種形式的小組報告以來,取得了一些成果,也發(fā)現了一定的不足?,F總結如下:
1.針對地質學原理理解不足,缺少足夠的野外實習時間
小組報告以學生的家鄉(xiāng)為研究對象,這既為作報告的學生提供了研究自己家鄉(xiāng)的機會,也給其他同學學習了解其它地域提供了窗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地學原理的普適性和區(qū)域的差異性。
2.根據學生信息收集能力較低,對網絡信息不能有效甄別的現狀
課堂上下補充講授學術搜索引擎的使用,如百度學術、谷歌學術等。對圖書館資源的利用,講授圖書分類體系和電子數據庫的使用,如本大類圖書編號,和CNKI和維普等電子資料的利用,既提高小組報告中的科學水準,也為高年級撰寫論文提供基礎訓練,同時提高了圖書館資源的利用率。
3.針對學生良莠不齊的計算機水平,要求在小組報告中使用Word、PowerPoint等常用的辦公軟件
經過三個學期的學習,學生通過自己制作和他人的錯誤中(課堂小組報告后進行的約1分鐘點評)吸取經驗,不斷提高軟件水平。同事反饋在歷屆畢業(yè)答辯中,經過小組報告訓練的學生無論畢業(yè)論文(設計)的排版和幻燈片的設計制作,都表現出了質的提升。事實上,這在小組報告的進程中亦可見提高的跡象。
4.由老師主動的知識灌輸,變?yōu)閷W生參與的主動學習
改變以往以體系完整為重的知識傳授模式,強調學生參與感受的主動學習模式。強調能力培養(yǎng),“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逐步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由于引入小組報告教學方式,目前還只是教學嘗試階段,不可避免的存在了一些問題:
(1)小組間差異較大。有的小組內形成了互幫互助的學習風氣;同時個別小組中,也存在“搭車現象”,即坐享其成,完全交由同組組員完成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
(2)在報告中,可見較為嚴重的抄襲現象和對于網資源的利用不加標注的剽竊。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承認這是學習過程中必要的模仿階段;但同時也嚴厲指出尊重他人勞動的必要性,剽竊的違法性。并注意在不同階段中鼓勵和告誡的引導比例,既鼓勵其主動性,又不挫傷其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余成.結合地方特色改進地學類課程的教學工作.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 2014(9). P5.
[2]侯沛勇.厚基礎 寬口徑 強能力 高素質.科技·人才:市場.1997(1). p25
作者簡介:
李東(1979年-),男,漢族,甘肅省酒泉市人,供職于重慶交通大學,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構造地貌學與地質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