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瑤
從此歲月不回頭
一生坎坷也甘愿
窺一斑而知全豹,觀一葉而知秋。一斑一葉,可謂小矣,但它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容納著天地日月的精華。善見者,自可由方寸之地觀照宇宙萬物。當然更有一種善建者,寄身于方寸之地,卻能胸懷凌云之志,追求精神的富足,在方寸之地織造出人間最美的錦繡,譜寫出世間最美的華章。
每次讀《陋室銘》,總能感到文中陋室這片方寸之地的魅力所在。其實陋室的魅力并不在于房子本身的簡陋,而在于陋室主人對待人生和理想的態(tài)度?!八故锹?,惟吾德馨?!边@是劉禹錫所處陋室充滿魅力的根本原因。雖是小小陋室,卻洋溢著德之芳香;有賢人雅士切磋學問,無逐利之徒蠅營狗茍;可以翻閱佛經(jīng)彈奏素琴,無須閱官府公文寫官樣文章……這些無疑提升了陋室主人的品性和學養(yǎng)。一篇《陋室銘》,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劉禹錫對閑逸高雅生活的追求與向往;一間陋室,隔斷了他與庸碌塵世的交往,使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綻放出獨屬自己的光芒。劉禹錫的德馨使陋室蓬蓽生輝,而一間隔斷紅塵的陋室又令劉禹錫心無旁騖,使他于方寸之中營造出世間最美的錦繡。
如果說陋室成就輝煌源于主人的性情恬淡,追求高雅,那么監(jiān)獄鍛造豪杰靠的則是身陷囹圄者豁達的心胸和頑強的毅力。
南非前總統(tǒng)曼德拉經(jīng)歷了27年的牢獄生活。如此長時間被禁錮在一間狹小的房間中,與外部世界隔絕,足以使一個人意志消沉,頹廢下去。然而,曼德拉絲毫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信仰和人生追求,在監(jiān)牢中完成了倫敦大學的函授法學學位,并且一直練習演講,為的是有朝一日出獄之后可以繼續(xù)為打破種族歧視而奮斗。監(jiān)獄對于平庸之輩無疑是重創(chuàng),是災(zāi)難,然而對于意志堅強者來說,則是一種鍛造,是一種歷練,是鑄就精彩和輝煌的地方。曼德拉在監(jiān)獄中沒有自甘墮落,而是在方寸之地不斷磨煉自己,讓監(jiān)獄成為一所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位的大學。
今天已處于商品經(jīng)濟時代和信息時代,“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念頭占據(jù)著多少人的思維空間,是否還有人愿意淡泊明志,在方寸之地寧靜致遠?回答是肯定的。諾貝爾醫(y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曾被人戲稱為“三無”科學家。但就是這樣一位“三無”科學家,卻創(chuàng)造出對中國人來說是前無古人的輝煌。
一提到“科學家”這個稱呼,很多人都會想到他們在實驗室里默默地做著我們看來無比枯燥的實驗的場景。是的,正是有了無數(shù)科學家堅守著實驗室這片方寸之地,才能研制出維護人類健康的彌足珍貴的藥物,才能讓各種科技新產(chǎn)品走進人們的生活,才能使“第一生產(chǎn)力”真正推動人類歷史前進,而屠呦呦正是這無數(shù)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一間小小的實驗室,數(shù)十年光陰的投入,數(shù)千次失敗的折磨,一次次的以身試毒……最終,青蒿素橫空出世,這一給無數(shù)病痛者帶來福音的特效藥,給非洲千千萬萬的瘧疾病患者帶來了健康和歡樂。
方寸之地,并不神奇,使之迸發(fā)出無限光彩的是身處其中的人們,他們以淡泊的心、堅強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堅守著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鑄造人生的輝煌。
王淦生老師點評
本文選取了“方寸之地可以營造錦繡”這一立意寫作,通過古代文學家、當代政治家和科學家在“方寸之地營造錦繡”的三個事例,說明了在淡泊名利、意志堅強、專注投入者面前,“方寸之地”一樣成為人生的福地。在論據(jù)的選用上注重典型性、豐富性和多樣性,很有說服力。文章議論語言精粹機智,富于文采,頗耐咀嚼。文章當判為一類文。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