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建中
?
中國畫的高境界
——“老境”
□ 丁建中
《四季花鳥圖·冬》 明·呂紀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上乘修境,下乘造景。潘天壽在其《論畫殘稿》中說:“藝術之高下,終在境界。境界層上,一步一重天。雖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夢見?!痹谥袊鴤鹘y(tǒng)文化藝術領域中,無論詩詞歌賦、園林建造,還是音樂、繪畫,都很注重意境的追求和營造。它們都深受儒、道、釋哲學思想的影響,崇尚作品的意境表達。何謂“意境”?《詞源》對其表述如下:“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境生象外,追求象外之象、韻外之致的審美特征,能使讀者產(chǎn)生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的廣闊空間,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并對人生、宇宙形成深邃的領悟?!?/p>
“老境”,是眾多意境追求中的一種高境界。它首先體現(xiàn)的是一種成熟美,猶如“老菊閱世”,空明、淡凈、平和、不爭。它蘊含著“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式的自由自在,更是“由生而熟,熟而后生”的化境狀態(tài)。其次,它不僅表現(xiàn)為技法上的嫻熟老到,同時,還是藝術家人生閱歷、學識修養(yǎng)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現(xiàn)和升華外現(xiàn)。所以,“老境”的呈現(xiàn)也會因人而異,或因人在不同時空下的體驗與志趣不同而異,具有多種樣式與面貌。
其一,“老成”之美?!袄铣伞敝?,正如唐孫過庭《書譜》中所說:“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睍ㄓ小叭藭憷稀敝f,中國畫創(chuàng)作亦然。畫家隨著技能的完善、學識的累積、閱歷的廣博,畫境的追求自有會通。如齊白石晚年畫的荷花,筆墨看似隨意點染,實為自在圓融;造型也較以前更為夸張;色彩多為復色,變化豐富。齊白石以“衰年變法”,踐行“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主張。其晚年之作,已無關“筆墨”與“對象”,有的只是對生命力的無限感懷。入他畫作的題材,均是花鳥魚蟲、家禽家畜、耙子算盤等。這些生活中最尋常的素材,卻蘊含著畫家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生命力的熱忱頌贊。畫家會通物我,與外在世界相與優(yōu)游。這些作品猶如美酒陳釀,清香四溢,散發(fā)著一種彌老而成熟之美。
其二,“拙辣”之美。潘天壽論畫說:“寧可稚氣、野氣、霸氣,不可俗氣、火氣、小氣。”“拙辣”相對于“纖巧”而言,會更多一點率性、感性的成分,動多于靜;而“纖巧”則理性的成分相對多一些,靜多于動。二者更為主要的區(qū)別在于“拙辣”是一個學習過程的問題,而“纖巧”是個藝術審美志趣的問題。“拙辣”之作,筆墨暢快淋漓而不失法度,拙樸剛健而不乏韻致;行筆用墨無凝滯,一氣呵成,直入如來地,由技入藝,臻于化境。吳昌碩自稱“畫氣不畫形”。他以力能扛鼎之筆作畫,信手寫來,盡得“拙辣”之味。這樣的作品雖多帶有偶然性,但這種偶然性卻是必然中的偶然。創(chuàng)作時,畫家依賴深厚的功力和學養(yǎng),一旦鋪紙落筆,便有如風行水上,筆墨不期然而然地相互生發(fā),自能得魚而忘筌(捕魚的竹器),心會手追,了無滯礙。
其三,“天真藝嫩”之美。藝枯在潤,藝老在嫩。藝術家青春年少時,往往會迷眼于繽紛的外在世界;隨著時光水逝、閱歷深積,無論是技能歷練還是藝術修養(yǎng),都漸臻一定的境界,思想意識上亦是閱盡繁華而復歸平淡、追求本真。正如蘇軾《與二郎侄書》中所說:“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采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睎|坡先生談的雖然是文學,但于繪畫而言,道理亦然。世有“老少年”“老頑童”之說,指老者的言行類似少年或孩童之言行,體現(xiàn)在藝術上則是返璞歸真,猶如稚子之爛漫天真,沒有成人的矯飾做作,已然是天然去機心。因此,他的作品不再刻意雕琢,而是信手拈來,自然成章;雖無苦心經(jīng)營,卻能暗合法度;看似童稚之形,卻含睿智之心,意到筆隨。
《花卉》 清·吳昌碩
其四,“空明”之美。空明老境,致遠虛明。我國自中唐以降,美學風尚一變,追求淡遠空靈的境界,重視蒼茫古拙的氣象,推崇荒寒冷雋的意味,以寧靜澄澈、淡逸樸素代替粗莽闊大、絢爛堂皇。追求“空明”之美,尤以清初八大山人最為典型。其“游魚圖”的曠闊、“墨荷圖”的清澄深幽,無不讓人心扉洞開,引人入境??彰髦辰缱顝娬{(diào)妙悟而不是技法,原因是佛學大盛,華嚴、法相、禪宗等佛學派別相繼出現(xiàn),尤以禪宗(特別是南禪宗)最親切、最微妙。因此,“不二法門”成為影響中國美學和藝術的重要思想。持此思想者落筆紛披、筆墨無痕,不求剛?cè)嶂?,唯求象外之象。畫風沖淡、寧靜,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亦莊亦禪,尤以追求禪境狀態(tài)為主要的形式特征。
傳統(tǒng)中國畫的核心精神到底是什么?我想,其與西方繪畫藝術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概而言之,西方繪畫藝術,是作者通過畫筆表達其對外在世界的認識、體悟,從而傳達某種情感或表現(xiàn)某種意蘊、情緒;中國畫則不以表現(xiàn)某一對象或某種意境為最終目的,其不僅是畫家賴以傳達自身與周遭、人與自然、個體與外在等相互關系的載體,更是畫家體悟生命存在的表達方式。畫家通過自己創(chuàng)作的中國畫作品,找到體驗身心安頓的形式與存在。它們或博厚,或空靈,或冷逸,或蒼辣。總之,“畫到神情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此時,畫家的藝術已進入一種“老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