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奇奇
【摘 要】 大學生產(chǎn)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淡漠化和感性化的危機,高校應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力度,加強學校課堂教育和黨的建設,加大網(wǎng)絡管理力度,鞏固馬克思主義信仰,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困惑,促進他們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表現(xiàn);原因;對策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處于大學階段的他們,思想和行為將會發(fā)生極大的轉變,在這一階段他們將會發(fā)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在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根據(jù)自我的感性認識,來接納與他們檫肩而過的多樣化的客觀存在,并在長期的接觸交往中,逐漸形成一系列不成系統(tǒng)的思想認識,而此時的這些思想觀念是自我的社會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的綜合,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感知,是感性的、不科學的。因此,處于大學生產(chǎn)生并形成科學、正確的價值觀并最終提升為人生信仰的關鍵時期的大學教育對大學生的社會認知的形成將發(fā)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他們的人生發(fā)展也是不可估量的。
信仰,是指人們所認定的對某種具有最高價值的理論、思想、學說、觀念等高度信服、敬仰、向往和追求,并作為自身終極價值追求的活動。[1]是人類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精神活動,作為文化的靈魂,信仰決定著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并構成該時代文化成就的本質特征,對社會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個人、民族乃至社會是否存在有信仰以及信仰的科學性與否是個人、民族和社會在紛雜的世界叢林中做到獨立自主、不順波逐流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門科學理論,在人們認識、實踐過程中發(fā)揮著指導性作用,它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應當發(fā)展為崇高的社會信仰。目前,強化對在校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教育,不單純的只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更關鍵的是在于讓他們自覺立足于當今社會的發(fā)展、立足于當代基本國情來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信仰確立的必要性。這是社會賦予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也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必然要求。
一、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的表現(xiàn)
隨著社會結構的全面深化改革,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許多舊的社會結構模式將發(fā)生全方位的轉變,原有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甚至一定的思維模式都要發(fā)生巨大的變化,進而帶來一系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矛盾沖突,造成暫時性的社會失衡。在這場深化改革過程中,各種錯誤的社會思潮死灰復燃,沖擊著大學生的視野,松懈甚至瓦解著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使得他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出現(xiàn)危機。這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多元化的信仰。突出的反映為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和多種非科學性信仰的共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外各種思潮的涌入,各種新觀念、新事物的不斷出現(xiàn),加上思維方式不成熟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處于不斷變化和更新的狀態(tài),這一變化主要反映在崇物的多元化上。[3]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社會思潮都有機會生根發(fā)芽,占有立足之地。這種信仰的多元化日漸沖擊著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導地位。第二、信仰的淡漠化。馬克思主義的出現(xiàn),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貧苦百姓指明了前進的道路,為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馬克思主義因而成為了廣大群眾的信仰。然而隨著蘇東劇變和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使得社會主義事業(yè)處在資本主義的包圍之中,加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錯誤,使得人們的信仰出現(xiàn)了動搖,少數(shù)人開始懷疑馬克思主義信仰。第三、信仰的感性認識。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對馬克思主義都缺乏科學性的認知,他們的認識是基于人云亦云、大學教育環(huán)境的感染而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理念,因此這種信仰是充滿危機和不穩(wěn)定的,它可能隨著大學生在接受更多社會信息中逐漸退卻。
二、信仰危機原因分析
社會的客觀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規(guī)定了社會內容,也制約著社會理解的廣度和深度。因此,大學生在信仰上存在的諸多問題都可以在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中找到其產(chǎn)生的依據(jù)。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對馬克思主義信仰認識不足
首先,此階段的大學生生理、心理在急速發(fā)展,突出的表現(xiàn)為對成熟、自主的追求,要求擺脫對他人的依賴,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為強烈、而這種意識更多的反映出是種感性認識。因此,在理解馬克思主義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根據(jù)自身的喜好興趣隨意添減,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具有很大的沖動性而不是居于自身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解。其次,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的不系統(tǒng)、不科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極其豐富貫穿于各門學科且涵蓋了社會的各個方向,是系統(tǒng)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應是全方位,單一的或是膚淺的學習都無法對馬克思理論形成正確的認識更無法提升為信仰了。而大學生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上浮躁,不能專注的學習理論知識,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閱讀和學習都停留在只言片語的表面功夫上,對理論的發(fā)展、形成背景等也無法系統(tǒng)掌握。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由于大學生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的學習都無法達到質變的度的要求,因而無法準確的把握馬克思主義,也就無法上升為科學信仰。
2、價值體系混亂
社會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占有一定資源、機會的社會成員的組織方式及其關系格局,它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在安穩(wěn)的社會結構中人們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價值思維。社會深化改革的推進打破了原有社會結構的完整格局,舊的穩(wěn)定的價值體系也被打破,同時,價值體系出現(xiàn)了新的內容,新的內容與舊內容相沖突,面對這種沖突,人們在現(xiàn)實社會中找不到解決辦法,進而產(chǎn)生了觀念的混亂與困擾。同時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擴張,西方發(fā)達國家在進行資本輸出的同時也加大了思想文化觀念、意識的滲透。試圖向全世界傳播西方社會的三權分立、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從而達到用西方的普世價值來支配世界的目的。然而,處于非理性,尚未形成系統(tǒng)的、穩(wěn)定的價值觀的大學生在接受這些信息時無法做到科學甄別、從而產(chǎn)生盲目崇拜,使得馬克思主義信仰難以扎根確立。
3、高校信仰教育存在誤區(qū)
首先,高校教育者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意識不濃。主要體現(xiàn)為信仰教育未能深入實踐范疇,只是停留在空泛的理論上。加之,部分教育者本身就存在著價值信仰問題,自身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存在缺陷,思想意識不高,責任感不強,將信仰教育僅僅看為工作的需要,很難花費精力投身于信仰教育事業(yè),因而在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時,在形式上就只能是枯燥直白的照本宣科,在內容上不注重解答學生存在的思想困惑。其次,在教育中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觀認知和接受能力。在教育中,往往從教育的硬性指標出發(fā),從教育者的主觀認識出發(fā),而忽視了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時對灌輸內容的認識、理解、接納還是排斥等情感的反映,因此對受教育者的信仰教育效果并不明顯,馬克思主義內容系統(tǒng)豐富,如果單存的靠灌輸式被動的傳播,而不能使被教育者從主觀上認同并接受,因此,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樹立是不現(xiàn)實和困難重重的。
4、網(wǎng)絡信息肆意傳播弱化了馬克思主義信仰
網(wǎng)絡媒體的出現(xiàn),擴展了人們的溝通渠道,豐富了人們的見聞和信息面,使得人們的文化信息交流更加快捷。然而網(wǎng)絡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強化人們的思想交流同時也帶來了思想觀念上的困擾。在大眾媒體上各式各樣的信息魚龍混雜,既有科學性的信息,也存在著不少的糟粕思想,既有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文化信息,也存在著逆時代潮流否定社會發(fā)展的信息,它們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大學生是網(wǎng)絡媒體的主力軍,他們在網(wǎng)絡信息中首當其沖,這些相互沖突的糟粕信息無形中點到混淆了許多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使得馬克思信仰出現(xiàn)危機。
三、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對策
1、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力度
首先,信仰是建立在一定思想基礎上并最終形成的。“知”在科學信仰的確立過程中至關重要。人們“知”之越全面、越深刻、越肯定,其理想、信念、信仰的確立就越真實、越堅定,反之亦然。[4]因此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全面科學的了解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而克服機械、片面、唯心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是做到“知”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前提。其次,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大學生意識和實踐中的鞏固,是一個深入發(fā)展過程,需要從感性認識階段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層面。只有到了這個階段,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才會超出“主義”的崇拜上升為“科學”的認識。如果單純的只看到“主義” ,而不了解它的“科學”本質 ,那么這種信仰是感性的、是經(jīng)不住實踐檢驗的、是缺乏根基的。社會主義發(fā)展至今,經(jīng)受住了無數(shù)次的質疑、批判、否定,其科學性經(jīng)受住了歷史和時間的考驗。因此大學生只有努力學習,深入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質,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由感性升華到理性,才能經(jīng)受住各種風浪的考驗[5]。
2、加強學校課堂教育
大學是傳遞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戰(zhàn)場,而成功的課堂教育是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前提條件。因此,課堂上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極為關鍵的。大學生在充實自我思想的時候忽視了社會實踐的洗禮和磨練,致使部分大學生成為了行動上的矮子。如果僅靠課堂上純理論的灌輸和傳授,而忽視理論和實際的聯(lián)系、銜接,那么,傳授的理論僅僅是對他人思想的照搬照抄而無法在實踐中得到檢驗、無法深入的理會思想所蘊含的豐富內容,而這些內容也就得不到學生們的認可和接納,正確的認知內化為學生自覺的思想行為也就成為了一紙空文,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塑造更是無從談起。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首先要讓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chǎn)生積極性和興趣,這就要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強有力的深入改革。在內容上,與時俱進,突出時代性。要緊密結合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初級階段的基本客觀國情;將理論與現(xiàn)階段發(fā)展的實際銜接起來;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運用多媒體教學、遠程教育等方式給以大學生深刻、生動的內容講解。只有提高大學生對于學習、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興趣,他們才會從內心深處接受認同,進而形成馬克思主義信仰。
3、加強黨的建設
首先,在社會層面上,嚴厲打擊社會腐敗現(xiàn)象,提高黨和政府的廉政建設,從而減少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負面影響。通過加強社會建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社會就業(yè)、住房問題等從而更好地建設和諧社會,凸顯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為大學生信仰馬克思主義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其次,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充分發(fā)揮學校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學校中,黨組織與學生休戚與共、密切聯(lián)系,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影響和牽制著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因而,必須充分發(fā)揮學校黨組織在理論和實踐中的積極影響力,為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他們心中的根深蒂固打下堅實基礎、發(fā)揮建設性作用。學校黨組織在日常工作中要堅持以為學生服務為核心,切實維護學生利益,不僅要關心學生的物質需求,也要注重他們的精神文明建設,不僅要帶領學生學習黨的相關理論知識、了解和繼承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同時也要使他們深入社會,切實體會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社會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此外,黨組織要不斷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跟上發(fā)展潮流。黨組織要加強與大學生的思想交流,時刻掌握著他們的價值取向,對思想或行為出現(xiàn)偏差的學生及時進行指導和糾正,做到未雨綢繆。同時,加大引進優(yōu)秀人才的力度,提高黨組織的活力、創(chuàng)新力和凝聚力,吸引大學生向組織靠攏,為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提供堅實組織基礎。
4、加大網(wǎng)絡管理力度
網(wǎng)絡媒體在使得人們的文化信息交流更加快捷的同時也帶來了思想觀念上的困擾,由于大眾傳媒承載著各式各樣的信息,既有先進優(yōu)秀文化又有落后糟粕文化,各種信息魚龍混雜,難以甄別。這無疑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造成巨大沖擊。因此加大網(wǎng)絡管理力度對鞏固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重大價值意義。首先,通過加強對網(wǎng)絡信息的發(fā)送、傳播渠道的有效監(jiān)督,可以做到對不良信息的有效控制,凈化社會網(wǎng)絡環(huán)境,減少社會的污染源,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其次,在控制不良信息的同時還應該充分利用網(wǎng)絡平臺傳遞正能量,利用網(wǎng)絡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例如:圖片、動漫、影音等方式來提高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號召力和滲透力。最后,加強網(wǎng)絡法律制度建設,健全網(wǎng)絡賞罰機制,提高社會群眾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維護責任感,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監(jiān)督的網(wǎng)絡風氣,從而為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提供良好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肖宗娟.社會轉型期大學生信仰危機淺析[J].世紀橋,2010(1)115.
[2] 李戰(zhàn)奎.信仰、科學信仰與馬克思主義信仰[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8)11.
[3] 羅澤斌.當代大學生信仰危機根源及對策分析[M].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9(3).
[4] 羅石.轉型期理想信念信仰弱化原因分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74-78.
[5] 黃蓉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J].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004(12)11-14.
[6] 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