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曉海
前不久,因同學阿偉的母親吳阿姨因病去世,我和兒時的一干玩伴便回到村里為吳阿姨送殯。雖然國家一直提倡火葬,但在很多農村,土葬仍然盛行,我的家鄉(xiāng)也不例外。
阿偉家距離村頭墓地比較遠,大約有四五里路程。按照家鄉(xiāng)規(guī)矩,中午10點左右就要出發(fā),把吳阿姨的棺木抬到墓地下葬。和我印象中兒時村里送殯場景不同,現在棺木已經不是靠人去抬,只見一輛經過改裝的拖拉機吊起棺木后一溜煙地駛向墓地,很快伴隨著吳阿姨的入土為安,送葬活動便宣告結束。
返程路上,看著運載棺木的拖拉機冒著黑煙突突而去,我不禁想起了兒時鄉(xiāng)村的送殯場景。那時候,老人的棺木都是靠村里晚輩們手抬肩扛從家里運到墓地的,因棺木沉重,路途也不近,棺木往往需要八九個人合力抬著,一路上如有體力不支者,還得根據需要換人。雖說抬棺是一項累人的體力活,但無論是老人的近親,還是同村的晚輩,在這種場合下,沒人會吝惜體力的。都說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老人辛勞一生,最后一程由村里或鄰村后輩抬著他走完,是他應得的回報,此時的鄉(xiāng)村就像一個大家庭??扇缃瘢l(xiāng)村老人去世,村里晚輩抬棺的幾乎再也尋覓不到,以至于在今日鄉(xiāng)村衍生出了一個新的職業(yè):有人專門把拖拉機進行改裝,做起了運載棺木的生意。雖說存在即合理,而有些變化總讓人難以接受,畢竟兒時的鄉(xiāng)村在經濟上雖不如今日,拖拉機這種機械也不如今日普遍,但騾馬等牲畜每家倒是都會喂養(yǎng)一兩頭,可也沒見過誰家冒出了送葬時用騾馬車托運棺木的念頭呀?
阿偉聽了我的吐槽,搖搖頭對我說,在今天鄉(xiāng)村,用拖拉機運載棺木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F在不要說在城市,即便在鄉(xiāng)村,找人干點活,一天的工錢至少也要100到150元,中午還要管一頓飯。抬棺是一個累人的活,雖說用不了一天,但給少了也沒人干,八九個人的工錢算下來,還不如雇輛拖拉機劃算。阿偉的話出乎我的意料,現在農民打工,工錢比過去增加不少是好事,可即便在外工錢再高,村里有事,情字為大,還能處處講錢?阿偉卻說,現在是全民言商,你怎么還能要求村民獨善其身?過去村里很少見到閑人,不管掙錢不掙錢,都有干不完的莊稼活,每個人都在忙碌,沒人會計較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勤勞對于村民來說,不僅僅是謀生手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不過現在情況早已發(fā)生變化,村民們普遍在外面開了眼界,凡事也都開始講究成本收益了,碰到給錢少的活,很多人都寧愿在家打牌聊天也不愿意去干,更不用說像過去那樣幫忙抬棺了。
雖說生活中總有變化,但我還是忍不住對阿偉說,并不是所有的變化都是對的。阿偉卻反問我,農民辛苦勞作,一季麥子種下了,一畝地的收入多年來始終也不過幾百元,這種不變難道就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