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
“你們火了!”果殼網創(chuàng)始人姬十三(嵇曉華)最近經常會聽到這句話。他當然很高興,但也有些不滿,“我們其實早就火了嘛。”他說。確實,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網,姬十三和他的果殼系積累了大量的忠實粉絲,盡管仍屬小眾,但用戶多是滿滿的“真愛粉兒”。直到“分答”的出現(xiàn),姬十三是真的火了。
2016年5月15日,果殼的孵化產品——“在行”旗下的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上線,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里,“分答”上的熱門話題就頻頻刷爆朋友圈、微博和登上各大媒體,這使“分答”成為互聯(lián)網熱議度超高的現(xiàn)象級“爆款”。
爆款是怎樣煉成的?
2015年3月,果殼的孵化產品——“在行”上線,口號是“買東西上淘寶,找行家上在行”。被定位為“知識技能共享平臺”的“在行”中有很多“行家”,包括投資創(chuàng)業(yè)大咖、教育專家、職場精英、心理咨詢師、資深造型師、生活達人、醫(yī)生……如果你需要解疑釋惑,你就可以通過“在行”約到“對的人”。當然,這是需要付費的。
“找人問問看,這是過去人們在生活當中一個常見的行為,遇到不太懂的事情需要朋友托朋友地找到能幫忙解答的人,但這并不是一個互聯(lián)網化的事情,而互聯(lián)網可以解決這個痛點。分享經濟已經改變了我們用房、用車的模式,也會改變知識的管理模式?!奔龑Α吨袊洕芸酚浾哒f。
2015年9月,“在行”完成Pre-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昆侖萬維CEO周亞輝、阿爾法公社以及小米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黎萬強,估值2億元人民幣。據(jù)姬十三介紹,上線一年以來,“在行”有超過10000名“行家”入駐,每日交易800次,客單價超過400元。
“在拿到周亞輝投資的時候,我們還沒有見過面,只通過一個朋友簡單介紹了一下這個項目,他就決定投資了。當時‘在行還沒有公司賬戶,只有我的個人賬戶,當天下午,我的個人賬戶就多了500萬。”姬十三說,“2015年我最后悔一件事情,就是這500萬當時我沒有立刻轉到余額寶上,因為這筆錢在我賬戶上趴了兩個月才到公司賬戶上?!?/p>
2016年5月15日,“在行”上線了旗下的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相對于“在行”的見面分享,“分答”更為便捷,只要通過微信就可以向“答主”們提問。當然,這也是要付出答主自己設定的提問價格的,答主會在60秒內給出回答。但是,如果你的問題其他人也想“偷聽”到答案,那么,你和答主就可以共同分享“偷聽”人的付費。比如,有人問了羅輯思維主講人羅振宇一個好問題,不僅得到了答案,還可以賺到近萬元。
“‘在行是中度的知識服務,而‘分答是更輕度的知識服務?!奔f。這個服務似乎戳中了很多用戶的“心坎”。在上線的短短一個多月時間里,“分答”就成為了現(xiàn)象級“爆款”產品。目前,“分答”已經有超過1000萬授權用戶,付費用戶超過100萬,33萬人開通了答主頁面,產生了50萬條語音問答,交易總金額超過1800萬,復購率達到43%,每日付款筆數(shù)超過19萬次。
數(shù)據(jù)和口碑也帶來了資本的追逐。今年6月,“在行”完成A輪融資,由元璟資本與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聯(lián)合投資,王思聰?shù)钠账假Y本與羅輯思維參與跟投,融資數(shù)額達2500萬美元,融資后估值超過1億美金。值得注意的是,果殼網的C輪融資也只有2000萬美元。
從科學松鼠會、果殼網,到“在行”、“分答”,熬了很久的姬十三終于熬出頭了?!拔覀冇刑嗳朔浅E瓮〉靡粋€巨大的成功,因為他太能堅持了,很了不起?!绷_輯思維的CEO脫不花(李天田)說。
對姬十三來說,這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只是積累的時間稍微長了點兒?!啊执鸬幕鸨鋵嵤钦麄€果殼系團隊在過去五六年的時間里,在知識經濟這件事情上深入思考和探索的結果。從需求端來講,知識付費是消費升級在知識領域的體現(xiàn);從供給端來說,得益于整個移動互聯(lián)網,尤其是移動支付的普及,變現(xiàn)渠道變得順暢,認知盈余當然也可以輕松變現(xiàn)?!奔f。
知識經濟or粉絲經濟?
姬十三創(chuàng)辦的松鼠科學會更像是一個科普club,果殼網是一個內容社區(qū),而“在行”和“分答”則是提供服務的平臺。無論是“分答”上的“答主”,還是在行上的“行家”,姬十三都把他們稱為“知識服務者”。
“過去在PC端上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我們會先做一個社區(qū),然后慢慢地在社區(qū)上搭建交易。但這種方式在移動端上轉化率很低。所以,在做‘在行和‘分答的時候,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先做交易再去搭建社區(qū),甚至交易即社區(qū)?!奔f。這種結合雖然“簡單粗暴”,但事實證明其似乎是行之有效的。
“等了這么多年的知識付費,今天終于有了小小的信心?!奔f?!胺执稹钡闹匾献骰锇?、米未傳媒創(chuàng)始人馬東表示,孔子教人讀書也是要收臘肉的,知識付費天經地義,但是,知識以什么樣的產品形態(tài)出現(xiàn)確實是一個需要共同探討的話題。
不可否認,“分答”的爆紅和火爆得益于很多明星、“大V”的加入。比如王思聰,這位 “國民老公”在“分答”上一共回答了32個問題,共計賺了20多萬元,也數(shù)度讓“分答”登上了微博頭條。汪峰、章子怡、柳巖、黃健翔、竇文濤、李銀河、賈躍亭、茅于軾都給“分答”帶來了巨大的關注度。
于是,質疑隨之而來。這究竟是知識經濟?還是粉絲經濟?姬十三坦承,明星進來確實提高了團隊的虛榮指數(shù)。但是,如果剔除這些明星,“分答”的數(shù)據(jù)反而變得更好看,專業(yè)人士更能代表“分答”的價值。
比如,協(xié)和醫(yī)院的醫(yī)生張羽在“分答”上共計回答了200多個問題,賺了十幾萬。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張羽查閱了很多資料,積累了6萬字的文字材料,她準備用這些內容出自己的第四本書?!斑@些‘分答上的熱門問題,相信也是讀者所關心的?!睆堄饹]想到,自己再也不需要為書里到底寫什么才受歡迎而煩惱了。脫不花則表示,羅輯思維也在采用同樣的方式,利用“分答”作為了解讀者和用戶需求的重要途徑。
“干嗎要分得那么清呢?知識經濟和粉絲經濟并不對立,反而粉絲經濟是知識經濟的放大通路?!奔f,知識經濟+粉絲經濟就是“分答”?!胺执稹钡奈磥砭褪且蚍劢z經濟方向發(fā)展,打造知識經濟的“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