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孟劼
這是一個女畫家的故事。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1874年4月15日,地點是巴黎卡普西納大道15號。那里正在舉辦第一屆印象派畫展。參展的畫家有莫奈、雷諾阿、塞尚、西斯萊、德加、畢沙羅。
除了這些“大咖”外,宣傳冊上還有一個名字格外引人注意——貝爾特·莫里索。
這次畫展被貶得一文不值。用來諷刺它的漫畫就有一大堆,還有一位評論家這樣總結道:“六個瘋子和一個女人的畫展?!彼麤]把莫里索說成“女瘋子”,可能是為了彰顯自己的紳士風度。
然而貝爾特·莫里索在所有這些“瘋子”中,應該是最“瘋”的一位!一共8次印象派畫展,她參加了7次,唯一一次缺席還是因為懷孕、生孩子。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當其他人都開始另辟蹊徑的時候,莫里索依然堅持著印象派的畫風,從未動搖過!
但問題就來了,這個看似被“男神”團團圍繞的“女神”,知名度卻遠遠不及這些“男神”。為什么?這也是我一直想聊的一個話題:為什么男大師多如牛毛,而“女師太”卻屈指可數(shù)?
首先,我相信這絕對不是創(chuàng)造力和才華的問題。許多女畫家的才華要遠遠超過同時期的一些男性畫家,可是到最后真正能在藝術史上留名的女畫家,卻少得可憐。為什么呢?撇開“男尊女卑”“封建禮教”這些看似“高大上”的原因不談,在那個時代想要成為“女師太”,首先得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經濟條件
一個女孩想要學畫畫,首先家里得有點錢。就算不是巨富,至少也得是中產階級。試想如果一家人連飯都吃不飽,你還能學畫畫?
2.父母支持
即使家里有那么幾個閑錢,但父母如果不讓你學畫畫,一樣沒戲。因為當時的女性不可能像男人一樣拋頭露面四處求學。
3.老公支持
女孩到了一定年齡,總得嫁人吧。那時也不流行什么“丁克一族”,結了婚以后女孩就得履行相夫教子的職責。到了這個時候,你能否繼續(xù)畫畫,就得看老公是否支持了。當然,口頭上的支持是不算數(shù)的,“你只要把孩子管好,家務做完,其他時間你愛干嗎干嗎……”這種話就等于白說,其他時間除了吃飯、睡覺還能干嗎?那么要怎樣才算支持呢?
說到底還是得有錢。
老婆想畫畫,那就請十個、八個用人來帶小孩、做家務。這才叫“愛干嗎干嗎”……
滿足以上條件之后,你還得具備藝術家的天賦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可見,當時一個女人如果想在這個被男人統(tǒng)治了幾百年的圈子里混出一點兒名堂,是多么困難。
莫里索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知名女畫家”,與她顯赫的背景也是分不開的。
首先,她非常有錢。
她的有錢,不是今天那些動不動玩?zhèn)€自拍、“不小心”拍到自己的名牌包包或手表的“炫富女”能理解的。她玩style的時候,可可·香奈兒還沒出生呢(是真的沒出生)。莫里索家族幾代人都是富豪,整個法國乃至歐洲,到處都有她家的別墅。她結婚的時候,她的母親還送給她一棟位于鬧市的大樓作為禮物!一棟樓啊!而且她的老公也出生于一個巨富之家。所以她的“有錢”,是骨子里帶的,有錢到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多有錢。
她的一生就是在派對、郊游、度假中度過的……閑來無事,還會去郊區(qū)買座城堡玩玩。
其次,莫里索也算是出生于藝術世家。
她的外公是洛可可大師——讓-奧諾雷·弗拉戈比爾,就是畫《秋千》的那個人。
她的老師是巴比松派大師——卡米耶·柯羅??铝_教莫里索到戶外去畫畫。莫里索的《諾曼底農場》,是她早期的作品,和柯羅的風格很像。
后來,莫里索把戶外作畫這種理念帶到了印象派,成為印象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根據莫里索身邊的這些人,看她的一生,她一直就處在一個“我不紅誰紅”的節(jié)奏。說了這么多,我們來看看莫里索的畫吧。
畫來畫去就是她身邊的那幾個人,都是些“不用到戶外”就能完成的作品。有許多人不喜歡莫里索的畫風,認為她的畫有些婆婆媽媽。
不過,她要是畫得和那些“臭男人”一樣,那還有什么好稀奇的。
如果說雷諾阿的畫中洋溢著的是幸福的氣息,那么莫里索表現(xiàn)的就是溫馨與和諧?!稉u籃》(1872)是其代表作,畫的是她的姐姐艾瑪和姐姐剛出生的女兒。僅從艾瑪?shù)难凵窈蛣幼?,就能體會到母愛與溫柔。我想這就是莫里索厲害的地方。
除此之外,莫里索還有一項絕技——她筆下的女子總是那么吸引人。
也許這正是女畫家的優(yōu)勢,似乎能夠畫出女人的內心世界。每當站在她畫的女子前面,都會不由自主地被她們的眼神所吸引。有時只是兩個簡單的黑點,有時她甚至沒有望向你這邊,卻依然能毫不費力地抓住觀賞者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