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 成桐教授是有國際影響的數(shù)學家,29歲時就攻克了幾何學上的難題“卡比拉猜想”,轟動國際數(shù)學界,因此在1982年獲得了有“數(shù)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是迄今唯一獲得該獎的華人。丘成桐幾次來到中國,對中美教育發(fā)表演講。針對很多人認為中國學生的數(shù)理化成績比同齡的美國孩子好,中國學生基礎(chǔ)知識更扎實的說法,丘教授不以為然:“這是多少年來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認為中國學生的基礎(chǔ)知識學得有多好!”
他說:“美國最好的學生真是好得不得了。應該這樣比較,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能進哈佛大學的學生都應該是這兩個國家最好的學生。而兩國最優(yōu)秀的學生相比,美國學生的基礎(chǔ)知識絕對不會遜色于中國學生,相反是要強很多。”
教育界和社會上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的中小學生要比美國的學生數(shù)理化知識學得多,比如,在某個年齡段,中國孩子加、減、乘、除的混合運算已經(jīng)學得滾瓜爛熟,但美國孩子加減題還做得磕磕絆絆。但丘教授說:“這種認識也是錯的,在美國比較好的中小學校里,中國學生念的功課,他們也都是要學的,而且學得很靈活,絕對不是像中國那樣填鴨式地教。一些好的學校,11、12年級學生的微積分已經(jīng)做得非常漂亮,但聽說國內(nèi)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學微積分?!?/p>
丘教授還在一些演講里反復強調(diào),對于中小學生來說,語言、數(shù)學、寫作是三門最重要的功課。他認為:“西方的教育,從小學開始就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語言和文字技巧都得到良好的訓練。一般來講,受過這種訓練的孩子能夠毫不困難地在集會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科研成果,因此他們在課堂上能夠自由發(fā)表意見而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重視。我們常常講,中國的學生為什么到了美國讀研究生,討論的時候比不上國外的學生,我想這是他們從小沒有得到訓練的結(jié)果?!?/p>
丘教授還認為,美國孩子的用功程度并不比中國學生差。他說:“一般來講,美國中小學鼓勵學生交流。初中二年級以前,美國的中小學都比較鼓勵小孩子發(fā)揮所長,讓他盡量去博物館走走,去運動場上玩玩。我們中國有的教育家因此以為,美國的中小學生不行,比不上中國學生。事實上,到了初三、高一以后,美國小孩的用功程度并不比中國的學生差。美國學校不用考試來訓練學生,但很注重他們的基本能力。我們看到很多好的美國小孩,他們到了高中一年級或二年級才開始發(fā)揮熱情,拼命去念書。到了大學以后,他們不會覺得學問是枯燥的。美國的名校我去過好幾所,發(fā)現(xiàn)孩子們很用功,下的功夫絕對不會少,往往是學習學到凌晨兩三點鐘才睡覺。而中國很多小孩經(jīng)過小學和中學沉重的考試沖擊以后,喪失了追求學問的興趣和熱情,這是很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