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蘭
當代社會,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幫人勵志成為了一個賺錢的行業(yè)。許多公司不惜投資數(shù)百萬美元,聘請著名的勵志大師給員工講課;在圖書市場上,最吸引眼球的也往往是勵志大師們所寫的勵志技巧。但是心理學家認為,勵志大師的許多策略都是完全沒用的,甚至可能使人變得消極。
喀麥隆球星阿蘇·??送胁⒉幌矚g踢球,也絲毫沒有爭奪冠軍的野心,他自己承認:“我只是為了賺錢糊口而踢球”。如果你相信許多勵志大師的話,那么你會覺得??送羞`反了他們所說的每一條規(guī)則,看上去,埃克托不可能有一個成功的職業(yè)生涯。但實際上,??送幸呀?jīng)在足球水平最高的英超和法甲賽場上獲得了成功,31歲的他仍然保持著喀麥隆國腳的身份。
其實,埃克托的情況并不罕見,許多人的成功和“勵志學”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而且,心理學家認為,勵志大師們?yōu)榱瞬┤搜矍?,往往會想當然地編造無用的勵志謊言,比如下面的這9條。
謊言1:贏的欲望意味著更積極
2008年,在明尼蘇達大學舉辦的美國十校聯(lián)盟室內(nèi)田徑賽中,一位名叫希瑟·坎普夫的選手創(chuàng)造了奇跡。在女子600米賽跑項目中,她原本是最領(lǐng)先者,跑到一半?yún)s重重摔了一跤,立刻被甩到了第4位。在她跌倒的那一刻,觀眾連同轉(zhuǎn)播人員都忍不住發(fā)出嘆息。但是,坎普夫迅速爬了起來,原本落后大半圈的她,竟然在10多秒內(nèi)超過一個又一個對手,直到以第一名穿過終點線。
坎普夫的表現(xiàn)讓人激動不已,也讓這場比賽成為勵志大師們拿來說事的經(jīng)典例子。德國著名的勵志大師斯蒂芬·凱爾希納認為,“她(坎普夫)偉大的成績來自于對贏得比賽的不可動搖的專注,當她跌倒之后,她仍然渴望贏得比賽,這使她腎上腺激素大增,從而立即振作起來。”然而,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過分專注于一個目標會使你對周圍的情況反應遲鈍,還會導致你的內(nèi)心出現(xiàn)消極和空虛感。事實上,坎普夫跌倒后沒有繼續(xù)專注于贏回這場艱難的比賽,她只想著使出全力去奔跑。
謊言2:樂觀的想法讓你更勵志
“相信我的話,你可以做到你想做的任何事情!……只要你有信心,沒有什么事情是辦不到的!……是的,我們能做到!”上述這些詞句在世界各地的演說大廳里不停地回蕩著。然而,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對這種“勵志咒語”深表懷疑。
心理學家托馬斯·蘭根斯警告我們,“以樂觀精神想象出的畫面其實會降低你做事情的真實動機,因為美好的畫面讓你在事情成真之前就得到了一些滿足感。”他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畢業(yè)生在離校之后,對于未來設(shè)想更樂觀的人往往就業(yè)更加困難;畢業(yè)兩年之后,在收入方面,這些“樂觀者”也普遍比不上那些更悲觀的競爭對手。
澳大利亞社會心理學家約瑟夫·福格斯認為,愛發(fā)牢騷并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對于消極悲觀的想法視而不見并不可取,相反你應該善于利用消極想法,因為“消極和悲觀能夠使你的大腦采取一種新思考模式,你會變得更專心,更加有適應性。”
謊言3:贊美讓我們更有干勁
勵志大師經(jīng)常講的一個原則就是:贊美讓人做事更積極。所以,父母一定要多贊美自己的孩子,老板也要多贊美員工。但是過多的贊美會損傷甚至完全摧毀積極性。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瓊·格魯塞克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被表揚大方的8至9歲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比別的孩子更加小氣了。孩子們聽到過多的“你幫助了別人,我真為你自豪”或者“一起分享真棒!”之后,就變得對幫助他人或與他人分享越來越不感興趣了。格魯塞克解釋道:“持續(xù)不停的表揚會降低孩子的積極性,因為孩子做事的重點不再是享受做事的樂趣,反而變成了尋求更多的表揚。但是,孩子也會對表揚漸漸免疫,他們會需要越來越多的表揚才能滿足?!?/p>
成年人對待贊美也是如此。贊美的作用就像一種藥物,你使用的越頻繁,抗藥性就越強,下一次需要的劑量就越多。對于贊美激勵的辦法,心理學家并不完全抵制它,但是贊美一定要適度、誠懇、更有針對性。
謊言4:金錢不能勵志
“金錢買不到雄心壯志!“這是勵志大師們很喜歡唱的一個高調(diào),但他們卻總是盯著金錢。實際上,研究了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即使只有50美分的獎勵,人腦的工作效率也會提升很多。那么,當我們與金錢打交道的時候,大腦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
神經(jīng)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人們在處理金融事務時,理性思維會減少。比如,當我們預計將來會有現(xiàn)金收入時,大腦中負責產(chǎn)生情感(更精確的說是產(chǎn)生滿足感)的區(qū)域會很活躍;當我們在協(xié)商工資或者面臨股市崩潰的時候,貪婪或者恐懼感主導了大腦。這些感性思維成了主角,理性則成了背景。所有這些都表明,在我們的頭腦中,金錢對大腦有直接的刺激,此時理性的作用反而會減少。
謊言5:永遠不要放棄
在網(wǎng)絡(luò)上搜索一下“never give up“,你會發(fā)現(xiàn)有不少于8000萬條新聞。成千上萬的圖和文字攜帶了一個統(tǒng)一的信息:放棄是弱者的表現(xiàn),如果想要振作,就必須“努力向前”。但在加拿大心理學家卡斯滕·武赫仕看來,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他認為,“如果你身處一個非常難以忍受的境況,堅持不會給你帶來好處,相反,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會受到很大程度的損害?!?/p>
武赫仕做了大量研究后發(fā)現(xiàn),那些放棄艱難或者愚蠢目標的人要比“一竿子捅到底”的人更幸福,而且實際上,成功者常常善于放棄。最好的例子就是斯蒂夫·喬布斯:當他在1996年重返蘋果公司的時候,蘋果公司正處在崩潰的邊緣。喬布斯果斷放棄了蘋果當時正在生產(chǎn)的300多種產(chǎn)品,將精力集中在余下的少數(shù)10種產(chǎn)品上,此后,蘋果公司反而走出低谷,搖身一變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
謊言6:目標越高,你越有積極性
在3個小時內(nèi)跑完馬拉松!在6周內(nèi)減掉12斤的體重!找到新工作后在兩個月內(nèi)升職!……許多勵志大師向你下達了這些命令,他們告訴你,目標越高,你會越有干勁、越肯努力。但是,美國邁阿密大學的心理學家克勞迪婭·湯森德認為,這些勵志口號是危險的,她解釋道,“好高騖遠不是好事,你很可能在通向目標的途中就泄氣了?!?
一項研究表明,我們的目標確實會妨礙我們,特別是當這些目標離我們很遙遠的時候。較高的難度和過遠的距離會降低我們對自己的控制力,在一份宏圖偉業(yè)面前,自我約束一旦被打破,你就很可能一蹶不振了。如何讓自己回到正軌?心理學家們建議“步步為營”的策略,只關(guān)注離你最近的下一個小目標,并且從之前已經(jīng)完成的小目標那里獲得激勵。
謊言7:在工作中尋找樂趣
勵志大師普遍有一種想法:只有在工作中找到樂趣,你才更有積極性。但心理學家認為,這完全是胡說八道。他們調(diào)查了許多著名的足球運動員、演員和大公司的高層主管,很少有人認為自己的工作很有趣,比如本文開頭提到的喀麥隆球員阿蘇·??送小?/p>
對任何職業(yè)來說,樂趣都不是可以激勵你成功的頭號因素。如果樂趣不起作用,那么你做事的動機源于何處呢?心理學家認為,“把事情做成功”才是可以長期激勵你的最重要因素。成功之路通常并不是有趣的,而是艱辛的,為了保持我們持久的動力,我們需要把事情做好。所以,理解你自己的能力和特長,想辦法將其用于工作,這才是你需要做的,至于你是否喜歡這份工作,其實并不重要。
謊言8:避免沖突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沖突都是很常見的。人們普遍認為,工作中的沖突會讓員工變得消極,給公司造成損失。所以,勵志大師告訴你,千萬不要與別人發(fā)生沖突。但是,沖突真的使人消極么?不一定,有時沖突反而會讓人更積極。
在心理學家看來,工作中的沖突是分成兩種的。一種是關(guān)系沖突,另一種是任務沖突。前者是由于人們的性格不同而造成的,但后者是由于工作中不同的政策、程序或者方法造成的,這種沖突應該被鼓勵。研究表明,任務沖突可以鼓勵團隊成員更積極的思考,這意味著他們可以通過反思增加積極性,并且避免了一些倉促、草率的妥協(xié)。
謊言9:避開壓力
許多勵志大師認為,壓力是動力的最大殺手,因為壓力是不健康的表現(xiàn),它讓你焦慮、生病、滋生脂肪。這些都是真的,至少負面壓力是這樣的。但是,正面的壓力同樣也是存在的,心理學家稱之為積極壓力。這種壓力有時候是非常受歡迎的,比如當你為即將到來的考試做準備的時候,或者比賽中對手展現(xiàn)出優(yōu)異表現(xiàn)的時候,積極壓力讓你充滿力量。
另外,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壓力都可以是積極壓力,只要我們能夠正確應對它。為什么呢?因為沒有壓力就沒有成長,比如,如果你想鍛煉肌肉,你必須讓它充滿壓力,我們的意志力就像另一種肌肉,精神壓力幫助我們磨練它。更重要的是,你要看到壓力背后隱藏著什么,有壓力才會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