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謙
現(xiàn)代人經(jīng)常晚上睡不著,白天睡不醒,總在抱怨睡不踏實,路燈太亮了,街上太吵了,小區(qū)不安靜了等等??墒牵懔私庹嬲乃X是什么樣子嗎?它的前世今生又是什么樣子的?
近古之人:一夜睡兩覺
長期以來,我們總在關注自己的工作、學習,對自己的睡覺,好像從未關注過。這種看法似乎理所當然,而且根深蒂固,導致了一個歷史之謎——19世紀之前,人們晚上幾時睡,睡多久,現(xiàn)在根本無從知道。
在戲劇、詩歌、日記等文獻的字里行間,搜尋散落的零星記載,我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了19世紀之前歐洲人睡覺的朦朧模樣。與今天的大不相同,那時每晚睡覺分成兩段(前半夜和后半夜),中間時間相隔大約一小時。天黑時上床睡覺(前半夜),半夜時他們醒來,要么商量孩子的事,要么起床做些家務,要么回味夢境禱告,要么夫妻行房等等,然后他們繼續(xù)睡覺(后半夜),直到天光見亮。
這些記載是可信的。科學家模擬出漫長的夜晚,每天晚上安排參與者住進黑暗寂靜的環(huán)境長達14小時。持續(xù)幾周后,參與者睡覺時自然而然分成了前半夜和后半夜,中間相隔一至兩小時。
我們跨越時空,繼續(xù)搜尋古人怎樣睡覺。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寫成的長篇史詩《埃涅阿斯紀》,以及公元前8世紀末,古希臘詩人荷馬寫成的《奧德賽》(與《伊利亞特》一起,統(tǒng)稱為《荷馬史詩》),在這兩部古籍里,都有零星記載古人睡覺分成了前后兩個半夜。今天,偏遠的一些原始村落里,科學家考證當?shù)厝怂X也分成了前后兩個半夜。這樣看來,晚上睡覺分成前半夜和后半夜,半夜醒來做點事情再接著睡,這是古人的睡眠習慣。
科學家不由得猜想,睡覺不分前后兩個半夜,這是在最近兩百年才慢慢形成的習慣?,F(xiàn)代人工作緊張,節(jié)奏又快,人造光照如白晝,徹夜明亮,工業(y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等現(xiàn)代生活,使人們徹底改變了睡眠習慣。
今天,我們睡覺不分前后兩個半夜,每晚躺下時都夢想“一覺到天亮,睡到自然醒”。這樣睡覺一定是好的嗎?它節(jié)約了時間,效果怎樣呢?
科學家安排一些大學生,每天住進黑暗的房間,確保他們晚上多睡一會。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每天入睡的時間,越來越長,而且睡覺效果明顯,當把之前欠的“睡覺債”睡夠補足,他們達到一種極佳狀態(tài)——毫無疲勞,精力旺盛。要保持這種極佳狀態(tài),就須每晚睡夠8小時。
今天我們一覺起來,立即洗漱出門,開始緊張的學習、工作。睡覺成了學習與工作的暫停開關,有人會對“開關”足夠重視嗎?很少,恐怕只有極個別人,比如美國斯坦福大學一位老教授,就把睡覺看得極其重要,如果你在他的課堂上打瞌睡,不僅不會遭批,還會獎勵額外的學分!
遠古之人:睡覺花樣多
把視線拉遠一些,我們發(fā)現(xiàn),更遠古時代的人類睡覺又不分前后兩個半夜了。坦桑尼亞的埃亞西湖畔和非洲南部曠野,生活著一群以狩獵采集為生的人;南美的玻利維亞則有一群人以狩獵農(nóng)耕為生。這些人就是今天的“遠古人類”,他們生活簡單而原始,以采集、打獵、農(nóng)耕為生,絲毫沒有現(xiàn)代氣息,根本不知道何謂電燈電器,然而,他們每天睡覺卻只有5.7-7.1小時。每天太陽下山幾小時后,他們才上床睡覺,然后一覺到天亮,其他時間幾乎從不睡覺。他們每天平均睡覺6.4小時,這與現(xiàn)代人的最低紀錄基本持平。
為什么這些“古人”睡覺與幾百年前歐洲古人不一樣呢?科學家推測,從人類歷史來看,大約10-13萬年前,遠古人從非洲遷移出來,大約4萬年前到達歐洲。與非洲不同,歐洲緯度高,冬季漫長,夜晚也漫長,遠古人逐漸適應歐洲氣候,改變了非洲的習慣,睡覺分成了前后兩個半夜。這種習慣,與漫長人類歷史比較,也算是“最近”4萬年才慢慢形成。
當然,今天的“古人”睡覺習慣并不都是相同的。印度尼西亞的托拉雅有一個原始民族,與坦桑尼亞、玻利維亞的不同,他們睡覺既不分前后兩個半夜,也沒有一覺到天亮。他們“擠”著睡覺,三五成群擠在地面上,一條毯子下相互擠在一起,而且整晚不斷醒來,以保持一定體溫。
由此看來,遠古時期,人類睡覺也許并沒有固定模式,不同區(qū)域的民族睡覺習慣大不一樣。
睡覺、夢與心靈
我們研究古代文獻,挖掘其中只言片語,搜尋睡覺蛛絲馬跡,不單單是為了還原人類到底怎樣睡覺,更重要的是應該思考:我們?yōu)槭裁匆X?
好的睡眠是調(diào)節(jié)身心的良好方式,它使我們祛除疲勞,恢復活力。只要睡覺足夠,我們能事半功倍,比如籃球隊員明顯提高了罰球命中率。睡覺必不可缺,人人都要睡覺,因此睡覺輔助行業(yè)的產(chǎn)值達到550億美元。
睡著后,我們會做夢。夢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影響源遠流長。原始村落里,一到晚上黑燈瞎火,人們半夜仍然醒來,并且不把這當成是睡覺的困擾。因為半夜醒來,可以把夢記得更清楚。托拉雅人就是這樣,以前的歐洲人也是這樣;西印度群島的阿洛人每天晚上不僅這樣,而且他們先醒的叫醒后醒的,相互分享夢境和愿想。
如果醒來時,夢境依然清晰且印象深刻,它就會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19世紀前,英國許多畫作上,不論男女,他們都對夢反映強烈。女人渴望甜蜜的美夢,就把蛋糕放在枕頭下,期望它的香甜把自己引入美夢。男人若心有余悸,就在臥室使用符咒,杜絕自己做惡夢。
南美亞馬孫流域一帶密布原始森林,那里氣候多變,風雨莫測,夜晚動物驚蟄,猛獸騷動,原始居民睡覺時,常被驚醒,于是夢境滲入了現(xiàn)實,現(xiàn)實又沉入夢境,兩者相互交纏,真可謂“莊周夢蝶,蝶夢莊周”。
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么信仰、冥想,靈修,甚至迷信,曾經(jīng)對人類有著絕對的影響力。以前英國人,會因為夢境的殘酷而斬斷與某人的情誼,也會因夢境的預兆而開始浪漫新生。人們對夢非常重視,把夢視為未來之先兆,視為冥想之結果,視為靈魂之升華。如果半夜突然醒來,依然記得夢境,這就是神靈的啟示,上天的應許。
今天,我們只把睡覺當休息,舒困解乏,養(yǎng)足精神,恢復體力,想著怎樣睡得更好,第二天更高效工作。然而,我們不應忘記祖先經(jīng)歷的特殊半夜,它特有的時辰,安寧而詳和,靜謐又無牽——它就是睡到半夜而清醒起來的那段時間。這段時間,人們的腦電波和荷爾蒙激素水平,處于一種“冥想狀態(tài)”上??茖W家模擬出近古之人的睡覺環(huán)境,參與者適應幾周后,睡覺自然地分成了前后兩個半夜,中間清醒一兩小時。數(shù)據(jù)測量之后,科學家發(fā)現(xiàn)半夜這段時間,參與者的腦電波和荷爾蒙激素水平與白天不同,而是與“冥想狀態(tài)”的水平極其類似。這種狀態(tài)正是人們清空自己、尋求靈魂安靜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