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方華
許多年前,6歲的我還寄居在云南德宏的外婆家。某個夏天的凌晨,天還沒亮,外婆把我叫醒,帶我去看舅姥爺,我們趁著朦朧的月光出發(fā)了。那一段行程超乎我的想象——到達舅姥爺家的時候,夕陽已經搖搖欲墜,雖然只有短短40多公里,我們卻走了10多個小時。
當然,能讓我印象如此深刻,不僅僅是那次“長途跋涉”,更是因為到達之后的所見所聞。舅姥爺家的房子建在大山的半腰,周圍環(huán)繞著許多高大挺拔的松樹,直徑1米以上的比比皆是;村民們的房子彼此相連,共用一面墻,甚至還可以直接連通;所有房子都用木頭建成,粗壯的松樹做柱子和房梁,簡單加工的木棒并列成墻,房頂也由一片片木材疊蓋而成;村子中央有一個很高大的亭子,8根柱子支撐著房頂,中央的地面上有個火堆,常年不熄;每家每戶的“客廳”正中央,還有一個“灰堆”,捂著長年不熄的火種……
當年的我只是對這一切充滿好奇。見到我們到來,舅姥爺非常高興,興匆匆地跑進“客廳”,從火堆里掏出幾個黑乎乎的東西遞給我,兩個圓形的,那是土豆和山藥;兩個長條形的,則是松子和玉米——即使是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覺得那次“燒烤”是我此生中最難忘的美味之一。
在舅姥爺家待了一周,我每天跟著大人進山,砍柴、拾菌子、挖野菜,然后種樹,還見到他們從山里打到野雞、獐子等野味,雖然一切食物都采用燒或烤的方式,但不得不說,那些美味真的令我至今難忘……
以后不久,我就離開了外婆家。后來雖然時常去看望外婆,但一直到2015年,我才有時間去探訪舅姥爺。當年的小路,已經成了一條柏油馬路,只花了1個多小時就到了,我不由得感慨,這就是時代的進步。
但出現在眼前的一切,完全顛覆了我20多年前的記憶。一座座兩、三層的小樓房彼此獨立,潔白的外墻瓷磚反射著刺目的光芒。每座房子上都掛著一兩塊牌子,寫著“農家樂”、“鄉(xiāng)村旅社”等字樣。原來的那片“木頭房子”倒是被保留了下來,但走近一看,原來都是假的:先用鋼筋水泥澆筑成柱子、墻壁,外面再用特殊涂料偽裝成“木材”……
舅姥爺開心地告訴我,村里人都富起來了,日子好過了。早些年,這片山被劃為自然保護區(qū),然后被投資公司看中,花大力氣打造成了風景名勝區(qū),舅姥爺家所在的村子,正好成了進入景區(qū)的前站。游客來了,鄉(xiāng)親們把自己采集的山貨和野味高價賣給游客,賣價從最開始的兩倍漲到十倍、二十倍,依然供不應求。村民們有了錢,就開始修房子辦農家樂,鄰居們則爭相效仿……幾年過去,一個富裕的新農村就這樣誕生了。
舅姥爺還說,其實在近兩年,村子周邊的山里已經很難采集到真正的山貨,各種獵物也基本絕跡。但我走了一圈,發(fā)現村子里總有源源不斷的“山貨”和“野味”供應……面對我的質疑,舅姥爺只是笑笑說:“現在不都這樣嘛,人家來這里買東西,講究的是一種情懷。”他還說,村民們還是會弄一些燒玉米、燒土豆等食物,但那也是賣給游客懷舊的,而且已經采用了更為高效、實用的烤爐,干凈衛(wèi)生,游客才能吃得放心……
“情懷”這個詞竟然從年近七旬的舅姥爺嘴里蹦出來,讓我很詫異。作為旅游媒體的一員,我也接觸到許多旅游開發(fā)、村民致富的實例,但是對比記憶中童年的景象,這幾十年巨大的變遷,讓我有些莫名的傷感。
那時年少的我,并不懂得原生態(tài)的樸素生活是多么可貴。如今,幾乎每天都有新生態(tài)旅游目的地開發(fā)出來,盡管每個地方都各有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總是失去了什么……
人生若只如初見,那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