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鐘琪
?
在崗培訓園地
醫(y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
吳鐘琪
【摘要】文章對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人員必須掌握的醫(y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相關內容進行介紹。
【關鍵詞】微生物學;免疫學;基礎醫(yī)學;“三基”訓練
(接2016年第3期)
皮膚癬?。阂痼w癬、股癬、甲癬及毛發(fā)癬。
新生隱球菌:可致新生隱球菌性腦膜炎。
白色假絲酵母菌:可致皮膚黏膜感染,如鵝口瘡、陰道炎等。亦可致內臟感染,如肺炎、腸炎、腎盂腎炎。還可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如腦膜炎、腦膿腫等。
病毒在人群個體之間的傳播,稱為水平傳播。通過胎盤或產(chǎn)道,病毒直接由親代傳給子代的方式稱為垂直傳播。垂直傳播在其他微生物中極少見,但在病毒中多見,如乙型肝炎病毒、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及艾滋病病毒均可垂直傳播,并可致早產(chǎn)、流產(chǎn)或先天性畸形,甚至胎兒死亡。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樣,具有遺傳、變異、進化的能力,是一種體積非常微小,結構極其簡單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賴宿主細胞的能量和代謝系統(tǒng),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離開宿主細胞,它只是一個大化學分子,停止活動,可制成蛋白質結晶,為一個非生命體;遇到宿主細胞它會通過吸附、進入、復制、裝配、釋放子代病毒而顯示典型的生命體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物與非生物的一種原始的生命體。病毒可致流行性感冒、艾滋病、狂犬病、禽流感以及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多種疾病,而且目前還沒有完全有效對抗病毒的治療藥物。
持續(xù)感染是病毒在宿主體內持續(xù)存在較長時間或終身帶病毒,且經(jīng)常或反復不定地向外界排出病毒,但常缺乏臨床癥狀。按不同病程持續(xù)感染可分為慢性感染、潛伏感染和遲發(fā)感染。
慢性感染:病程可達數(shù)月或數(shù)年,可查出病毒,例如慢性肝炎。
潛伏感染:病毒在機體內潛伏,不表現(xiàn)癥狀。病毒與機體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若平衡被破壞,則病毒增殖而出現(xiàn)癥狀。單純皰疹病毒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潛伏感染。
遲發(fā)感染:又稱慢發(fā)感染。病毒感染后,潛伏期很長,可達數(shù)月、數(shù)年或數(shù)十年之久。一旦癥狀出現(xiàn),多為亞急性、進行性,最后以死亡而告終。例如麻疹病毒感染后的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的艾滋病。
孕婦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可經(jīng)垂直傳播感染胎兒而造成先天性畸形,常見的病原微生物有以下幾種。
梅毒螺旋體: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流,并擴散至肝、脾、腎等內臟并大量繁殖,引起胎兒全身性感染,這種感染先天性梅毒的嬰幼兒出生后呈現(xiàn)鋸齒形牙、間質性角膜炎、先天性耳聾等癥狀。
風疹病毒:孕婦在孕期4個月內感染風疹病毒可經(jīng)胎盤引起垂直傳播,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或先天性風疹綜合征,表現(xiàn)為先天性心臟病、耳聾、失明及智力低下等。
單純皰疹病毒:妊娠婦女因單純皰疹病毒原發(fā)感染或潛伏感染的病毒被激活,病毒可經(jīng)胎盤感染胎兒,影響胚胎細胞的有絲分裂,引起胎兒畸形及智力低下。
巨細胞病毒:病毒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引起造血系統(tǒng)、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出現(xiàn)小腦畸形、視神經(jīng)萎縮等。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及人乳頭瘤病毒(HPV):均可通過胎盤或產(chǎn)道導致胎兒及新生兒先天性感染。HPV可引起尖銳濕疣或癌癥;HIV可導致艾滋病而引起人類免疫缺陷,最后伴發(fā)各種疾病或癌癥而死亡。
甲型肝炎病毒是甲型病毒肝炎的病原體,該病毒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傳染源多為病人。病毒隨病人糞便排出體外,通過污染水源、食物、食具等傳播,可造成散發(fā)性流行或大流行。病毒侵入人體后,先在腸黏膜和局部淋巴結增殖,繼而進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癥,最終侵犯靶器官肝臟,在肝細胞內增殖,導致肝細胞壞死而發(fā)生肝炎,這是病毒對肝細胞的直接作用。此外,機體的免疫應答所導致的Ⅲ型超敏反應引起的免疫病理損害亦可引起肝細胞損傷而發(fā)生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多侵犯兒童及青年,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遞減。臨床表現(xiàn)多從發(fā)熱、疲乏和食欲不振開始,繼而肝大、壓痛、肝功能損害,部分病人可出現(xiàn)黃疸。值得注意的是,相當一部分病例癥狀不明顯而僅有體征和肝功能改變,在普查時才被發(fā)現(xiàn)。
目前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主要靠血清學方法檢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c抗原(HBc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及其相應抗體。由于HBcAg在血清中不易檢出,故臨床上常檢測的只有兩對半(HBsAg與抗-HBs,HbeAg與抗-Hbe及抗-HBc)。兩對半檢測的臨床意義如下。
HBsAg的檢測:是診斷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標之一。它的出現(xiàn)可能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或為無癥狀的HBsAg攜帶者,這種人不能獻血。抗-HBs的出現(xiàn),表示機體有了抵抗力,預后良好。
HBeAg陽性:提示體內乙型肝炎病毒處于復制增殖狀態(tài),病人血液具有傳染性,且傳染性強???HBe陽性,表示機體獲得了免疫力,能防止在感染。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的肝細胞胞質及Dane顆粒的核心中,在血中不易檢出,故臨床試驗上不檢測HBcAg,血清中檢出抗-HBc則表示最近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病毒在體內增殖。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體系統(tǒng)檢測的意義極為復雜,在診斷疾病及評價結果時必須對機箱指標進行綜合分析方能作出結論。
表1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體檢測結果的臨床分析
具體檢測結果所說明的問題見表1。
狂犬病的預防原則是捕殺野犬,加強家犬管理,流行區(qū)的動物要接種狂犬疫苗。人被狂犬咬傷后應采取下列措施。
傷口處理:立即清洗傷口,用20%肥皂水或清水充分洗滌傷口,再用碘酊及70%乙醇涂擦傷口。必要時用狂犬病毒免疫血清做局部浸潤封閉注射。
疫苗接種:凡被狂犬或其他患狂犬病動物咬傷的人,應注射狂犬疫苗。
免疫血清注射:對確實被狂犬病動物咬傷且傷口嚴重者,可用狂犬病毒免疫血清給傷口周圍做浸潤性封閉,還可在使用疫苗前先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但要注意,使用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時要防止極個別病人超敏反應的發(fā)生。
免疫是指機體接觸“抗原性異物”或“異己成分”的一種特異性生理反應,其作用是識別和(或)排除抗原性異物,以此維持機體的生理平衡。正常情況下對機體有利,但在某些條件下也可以有害。免疫的基本功能有以下三種。
免疫防御:正常情況下,機體可以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或抑制它們在體內繁殖與擴散,或解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謝產(chǎn)物對機體的有害作用。但在異常情況下,若反應過高,則引起超敏反應。反應過低或缺乏,則出現(xiàn)免疫缺陷病。
免疫穩(wěn)定:正常情況下,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可以經(jīng)常地清除體內損傷或衰老的自身細胞,并進行免疫調節(jié),以維持機體生理平衡。當自身穩(wěn)定功能紊亂時,則易導致自身免疫病。
自身監(jiān)視:正常情況下,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能夠識別、殺死和清除體內的突變細胞,防止腫瘤的發(fā)生。如果功能失調,則可導致腫瘤或持續(xù)感染的發(fā)生。
免疫系統(tǒng)由免疫組織、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組成。
免疫組織:又稱淋巴組織,廣泛分布于機體各個部位。
免疫器官:①中樞免疫器官,如骨髓、腔上囊、胸腺。②外周免疫器官,如淋巴結、脾臟。
免疫細胞:凡參與免疫應答與之有關的細胞稱為免疫細胞。①淋巴細胞:包括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K細胞、NK細胞、N細胞、D細胞等。②單核細胞。③巨噬細胞。④粒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及嗜堿性粒細胞。⑤肥大細胞。⑥輔助細胞,如樹突細胞、并指細胞和朗格漢斯細胞。
免疫分子:包括補體、溶菌酶、干擾素、免疫球蛋白、淋巴因子、單核因子、胸腺因子等。
體液免疫:由B淋巴細胞接到的免疫應答稱體液免疫,發(fā)揮免疫效應的物質主要是抗體。
細胞免疫:由T淋巴結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稱為細胞免疫,發(fā)揮免疫效應的物質是殺傷性T細胞及由致敏的T細胞所釋放的淋巴因子。
根據(jù)免疫球蛋白重鏈上抗原性補體將其分為五類。
IgG:是血清中主要的免疫球蛋白,是唯一能通過胎盤的抗體,其主要功能是抗菌、抗毒素、抗病毒及固定補體等。在新生兒抗感染中也起重要作用。
I g A:分為血清型I g A(S I g A)和分泌型IgA(AIgA)兩種。SIgA在血清中無明顯的免疫功能。AIgA存在于唾液、淚液、初乳、鼻及支氣管分泌液、胃腸液、尿液、汗液等分泌液中,具有抑制黏附、調理吞噬、溶菌劑中和病毒等作用,是機體黏膜局部抗感染性免疫的重要因素。
IgM:是相對分子質量最大的抗體,又稱為巨球蛋白,具有溶菌、溶血、固定補體等作用。另外,IgM在B細胞上起受體作用,能識別抗原并與之結合,調控漿細胞分泌抗體。
IgD:血清中含量極低,其功能尚不清楚,可能與超敏反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在防止免疫耐受方面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IgE:又稱反應素或親細胞性抗體。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極微,它與抗原結合后導致Ⅰ型超敏反應。
某些抗原或半抗原物質再次進入致敏的機體,在體內引起特異性體液或細胞免疫反應,由此導致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紊亂,稱為變態(tài)反應或超敏反應,人們習慣上稱為過敏反應。超敏反應根據(jù)其發(fā)生機制不同分為四型,即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超敏反應。
反應特點:①反應迅速、強烈、消退快。②參加反應的抗體IgE吸附在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上。③不需補體及吞噬細胞參與。④個體差異大。⑤主要表現(xiàn)為生理功能紊亂,通常不遺留組織損傷。
常見疾病:①青霉素過敏性休克。鏈霉素、頭孢菌素類等也可引起類似的過敏反應。②血清過敏性休克。③食物過敏反應。④外源性支氣管哮喘。
Ⅱ型超敏反應又稱細胞溶解型或細胞毒性超敏反應。
反應特點:①抗原在細胞膜上,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細胞本身抗原,例如血型抗原,另一種是外來抗原或半抗原吸附在細胞膜上。②以體液免疫為基礎,抗體IgG或IgM與細胞膜上抗原發(fā)生特異性結合。③整個反應過程可有補體參與或有聚合細胞、K細胞等協(xié)同作用。④后果是靶細胞溶解破壞,組織損傷。
常見疾病:①由同種異型抗原而引起的疾病,如輸血反應、Rh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兒溶血病。②由自身抗原引起的疾病,如肺出血腎炎綜合征、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③藥物過敏細胞減少癥,如溶血性貧血、粒細胞減少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反應特點:①抗原抗體形成復合物游離于血循環(huán)中。②在特定的條件下復合物沉積于某一部位。③一定有補體參與。④造成嚴重的組織損傷。
常見疾?。烘溓蚓腥竞蟮哪I小球腎炎、初次注射血清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jié)炎、變應性肺泡炎等。
反應特點:①在細胞免疫的基礎上發(fā)生,由致敏的T淋巴細胞引起。②不需補體及抗體參加。③由T細胞介導的組織損傷,表現(xiàn)為以單核、巨核細胞浸潤為特征的組織變性、壞死、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④反應遲發(fā),48 h達高峰,反應常在抗原進入局部后發(fā)生。⑤個體差異不大。
常見疾?。孩賯魅拘猿舴磻?,包括胞內寄生菌,例如結核分枝桿菌、麻風分枝桿菌、病毒和某些真菌在傳染過程中,可以引起以T細胞介導為主的免疫應答,稱為傳染性超敏反應。②接觸性皮炎。③移植排斥反應。
人工自動免疫:是將菌苗、疫苗或類毒素等物質接種于人體內,刺激機體產(chǎn)生特異性免疫反應,從而獲得免疫力的方法。人工自動免疫的特點是:接種的物質是抗原,發(fā)揮作用時間慢,但在體內維持時間長,常用于預防。
人工被動免疫:是用人工方法將含有特異性抗體的免疫血清或淋巴因子等免疫物質接種予人體內,使之獲得免疫力的方法。人工被動免疫的特點是:接種的物質為抗體或淋巴因子等,由于輸入的是現(xiàn)成的免疫物質,故免疫作用出現(xiàn)快,但維持時間短,多用于治療或緊急預防,如破傷風抗毒素(TAT)等。
我國目前計劃免疫的項目有脊髓灰質炎疫苗、麻疹減毒活疫苗、百日咳、白喉、破傷風三聯(lián)菌苗、卡介苗(BCG)、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流腦多糖菌苗、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傷寒和副傷寒三聯(lián)菌苗、霍亂菌苗等。
作者單位:410013 長沙,中南大學湘雅醫(yī)學院
【中圖分類號】R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6-0038-04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