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理運,楊 博,江原猛,張宏偉,余海濱,周寧寧
?
板栗雪片象甲的飼養(yǎng)及生物學特性觀察
章理運1,楊 博1,江原猛2,張宏偉1,余海濱1,周寧寧1
(1.信陽市林科所,河南 信陽 464031;2.光山縣林業(yè)技術推廣站,河南 信陽465450)
在室溫條件下,采用板栗新鮮葉片對栗雪片象甲成蟲進行室內飼養(yǎng)試驗,結果表明:栗雪片象甲的成蟲飼養(yǎng)成活率在40%左右,壽命最長達160 d。通過生物學特性觀察,栗雪片象甲幼蟲僅在栗實內取食,幼蟲期長,可達260 d,以成熟幼蟲在栗實內越冬,次年3月下旬老熟幼蟲在栗實內化蛹,蛹期25~30 d。在河南信陽自然條件下,象甲每年發(fā)生1代,成蟲壽命長達120~160 d左右。研究其人工飼養(yǎng)技術、生物學特性可以為防治提供基礎性資料。
板栗雪片象甲;人工飼養(yǎng);生物學特性;
栗雪片象()屬鞘翅目()象甲科(),是20世紀70年代末發(fā)現(xiàn)的板栗()蛀果害蟲,分布于我國的河南、江西、陜西、甘肅和安徽。寄主主要是栗屬植物,其中板栗受害最重,油栗也可受害。據(jù)報道,在陜西鎮(zhèn)安、柞水等栗產區(qū)堅果受蟲害率一般為20%~30%,嚴重時達70%[1,2];河南新縣受害嚴重的果園,堅果被害率可高達80%[3];安徽舒城受害率達30%~60%[4]。蟲害是造成板栗產量、質量大幅度下降的重要原因。近年來,信陽板栗產區(qū)蟲害較為嚴重,為探討適宜的防治方法,作者于2014-2015年對栗雪片象甲進行了人工飼養(yǎng)及生物學特性觀察,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材料
供試蟲源:板栗雪片象甲幼蟲由信陽市林科所板栗試驗林中采得。
供試植物:新鮮的板栗葉片。
養(yǎng)殖容器:采用規(guī)格為直徑12~15 cm,高15~18 cm圓柱型無色透明塑料盒或方型無色透明塑料盒作為養(yǎng)殖容器,盒的上方有可以打開的盒蓋,開啟方便,盒上部開2~3個通氣孔以便通氣。
1.2 方法
1.2.1板栗雪片象甲生物學習性觀察
象甲的幼蟲、蛹、成蟲的生活習性觀察主要在室內進行。溫度為室溫;光照為日常自然光另加40瓦日光燈2個,日光燈每天開燈光照時間8~11 h。
幼蟲:從栗園內拾取的上年脫落的板栗栗苞去掉外皮,輕輕掰開栗實,查看是否含有栗雪片象幼蟲,若有幼蟲,將幼蟲和栗實一起接入養(yǎng)殖盒內,每盒5頭,共接蟲30頭,在塑料養(yǎng)殖盒底放入3~5 cm厚的腐殖質土。每隔3~5 d檢查土壤含水情況,若發(fā)現(xiàn)土壤偏干,應及時灑水保濕。
蛹:在6個養(yǎng)殖盒內接入的板栗雪片象甲幼蟲中,每隔3 d隨機抽查5粒,掰開栗實檢查,觀察幼蟲發(fā)育及化蛹狀況。試驗過程中如幼蟲死亡要及時加入新鮮的幼蟲,觀察蛹的習性。
成蟲:成蟲羽化后,放入新鮮的板栗葉片(有葉柄)作為食物。每3~4 d更換新鮮的葉片并觀察其行為特征。
1.2.2板栗雪片象甲野外生活史觀察
在河南信陽市林科所板栗試驗林內,用防蟲網(wǎng)罩著板栗樹3株,并在其中釋放帶有板栗雪片象甲的幼蟲栗苞30個,然后每周調查一次象甲發(fā)生動態(tài),每次隨機輕輕剝開檢查6個帶蟲栗苞,觀察記錄象甲幼蟲、蛹和成蟲情況。調查期限為12個月。
2.1 栗雪片象甲生物學習性
2.1.1成蟲
體長7~9 mm,寬3.8~4.2 mm。長橢圓形,密被淺褐色短毛。頭管粗短,略彎曲,黑色,約為體長的1/4。觸角膝狀,著生在頭管近末端。前胸寬略大于長,背板黑色,稍有光澤,有許多瘤狀突起。鞘翅淺黑褐色,基部有許多鐵銹色與白色相間的小點,端部有條白帶紋,鞘翅上有許多間斷的黑色刻點,近翅中縫處的兩列較為明顯。足腿節(jié)后端1/3處有鈍齒(見圖1)。
2.1.2卵
圓形或橢圓形,長0.9 mm,寬0.7 mm,橙黃色。
2.1.3幼蟲
老熟幼蟲蟲體長10 mm左右,頭部褐色,體部白色,體形較栗實象成熟幼蟲瘦,有皺褶,略微向腹部彎曲。
2.1.4蛹
長約10 mm,為裸蛹,初期為黃白色,翅部顏色稍淺,腹部顏色稍深,尾部有兩個黑色短刺, 17~25 d脫皮羽化。
1、蛹(裸蛹)2、幼蟲3、成蟲
2.2 生活史
根據(jù)我們在實驗地和室內飼養(yǎng)觀察,栗雪片象在河南信陽1年發(fā)生1代,發(fā)育不整齊;老熟幼蟲在殘留栗苞中越冬后,翌年3月下旬開始化蛹,4月上、中旬為化蛹盛期,4月下旬成蟲陸續(xù)羽化, 5月上、中旬羽化后的成蟲相繼脫離栗苞,上樹取食嫩葉,6月中旬開始交尾產卵,7月上旬為產卵盛期。8月上旬被危害較重的栗苞開始脫落,孵化的幼蟲繼續(xù)留在落苞內取食發(fā)育,l0月上、中旬幼蟲老熟、在栗苞內潛伏越冬,幼蟲期長達260 d左右。
2.3 成蟲行為特征
野外觀察發(fā)現(xiàn),成蟲于4月中、下旬成蟲羽化后,潛伏在栗實內不動,待5月中旬才開始咬破腐朽栗苞爬出,較活潑,爬行較快,攀援力強,飛翔能力差,畏光,白天多潛伏在葉的背面或隱蔽處,遇震動有落地假死性,上樹后開始咬食栗樹幼芽和嫩葉,喜食雄花序,常將其基部咬斷,致使栗苞早期脫落。傍晚7時至凌晨5時最活躍,遇雨很少活動。交尾后的雌蟲經(jīng)7~l0 d補充營養(yǎng)后方產卵。產卵時成蟲用口器在靠果柄基部處咬一淺淺的小洞,將卵產于洞口,再用頭管將卵推倒洞內,并用碎屑覆蓋住洞口,從外表只能看到傷痕,見不到卵。單粒散產,每個粟苞只產卵1粒。卵經(jīng)l0~l2 d孵化,剛孵化的幼蟲不直接入果,先在栗苞基部取食苞肉,隨著蟲齡增大,蟲孔道增長彎曲并充滿蟲糞。由于果實基部受傷,切斷了水分和養(yǎng)料的供應,入果早的,栗苞脫落,入果遲的隨果采收。早期落果的幼蟲繼續(xù)在栗苞內取實,至9月底,幼蟲將栗實內果皮咬成棉絮狀,作成蟲室潛伏于內越冬。
室內飼養(yǎng)條件下,由于人為因素的控制,成蟲取食的范圍受到限制。從飼養(yǎng)的情況看,板栗新鮮葉片能夠滿足栗雪片象的取食要求。成蟲孵化不久,很快就能識別板栗葉片并進行取食。開始時取食量較大,一般情況下,第1天放進養(yǎng)殖盒內的葉片,第2天就被啃食成塊狀的空缺斑塊,此時栗雪片象的行為表現(xiàn)與野外類似,常藏在葉片的背部或重疊見不到光的地方,觸動時具有假死性。約2個月后食量逐漸減少,8月中、下旬栗雪片象的取食量大為減少,已較少發(fā)現(xiàn)葉片被啃食的斑塊,然而此時雪片象甲不再潛伏在葉上,而是停留在葉柄的頂端,有時2~3只停留在一個葉柄的頂端,較少取食葉肉。這種特性是否是與交配、產卵行為相關,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尚未探明其產生的原因。
與野外觀察相比,飼養(yǎng)的栗雪片象雖能夠取食、生存,但沒有見到交配、產卵行為,這是否與僅取食葉片不能滿足其生理條件或生態(tài)條件不足,如帶果的枝條、果柄等,或雌雄比例等要求相關,有待進一步探討。
栗雪片象的人工飼養(yǎng)資料記載較少,僅有齊榮水(1989)等進行過短期的飼養(yǎng)觀察,我們這次飼養(yǎng)觀察試驗從幼蟲至成蟲死亡共進行了182 d,由于栗雪片象產卵要在生長中的栗苞上,所以進行繼代培養(yǎng)難度較大,需進一步探討。
粟雪片象在信陽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趙國榮(2004)等觀察的安徽舒城的情況基本接近,但與屈小鋒(2013)等觀察的陜西柞水等地相比,化蛹、成蟲期提前20~30 d。說明栗雪片象的幼蟲期在河南信陽、安徽舒城的時間與陜西柞水相比縮短,而成蟲期延長。所以信陽在防治時間上應較陜西的時間提前,與安徽舒城的時間接近。
栗雪片象在信陽1年發(fā)生1代,其生活習性比較規(guī)律,容易掌握。對栗棚危害程度嚴重的時間為全年出現(xiàn)在6月中旬成蟲危害和8月中旬幼蟲危害兩個高峰期。根據(jù)栗雪片象的生物學特性,防治時機上建議:①幼蟲期可于冬季采用人工撿拾落地栗苞并燒毀的方法防治。②成蟲期防治在成蟲初出現(xiàn)的5月中旬開始,建議采用15%氯氰菊酯乳油300倍液;15%吡蟲啉微膠囊干浮劑3 000倍液;40%氧化樂果2 000倍液和95%敵百蟲1 000倍液等藥液每隔20~30 d進行定期噴灑。
由于一些板栗樹體高大,且多屬于山地栗園,有些害蟲接觸不到藥液,造成防治不能徹底。同時,過度使用化學農藥也會帶來嚴重的“3R”問題,為長期有效地控制害蟲的危害,減少對其他生物和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研究植食性昆蟲的寄主選擇機制及行為調控已成為害蟲治理研究的重要方向[5]。通過對栗雪片象的飼養(yǎng)和成蟲行為觀察,為探討從行為調控方面治理栗實害蟲提供依據(jù)。
[1]齊榮水.板栗雪片象生物學特性觀察及防治試驗初報[J].陜西林業(yè)科技, 1989(3):65—67.
[2]屈小鋒.栗雪片象的發(fā)生與綜合防治[J].西北園藝,2013(5),04.
[3]河南省新縣徒山河公社板栗科研組.板栗栗雪片象的初步研究[J].昆蟲知識,1979,11(6):255—256.
[4]趙國榮.栗雪片象生物學特性及其防治研究[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31(4):484—487.
[5]陸宴輝.植食性昆蟲的寄主選擇機理及行為調控策略[J].生態(tài)學報,2008,28(10):7—9.
(責任編輯:王文彬)
S 763.38
B
1003-2630(2016)01-0017-03
2016-01-10
2014年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板栗低產林改造組裝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
章理運(1964-),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經(jīng)濟林及森林病蟲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