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遠婷
摘 要:粵劇是大家所熟知的經(jīng)典戲曲之一,筆者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粵劇的裝扮,就粵劇的化妝技術(shù)展開的詳細的分析,分別從粵劇的基本化妝順序以及化妝技術(shù)的發(fā)展歷程出發(fā)。
關(guān)鍵詞:粵劇化妝;化妝順序;發(fā)展
粵劇之所以能夠吸引人與其獨具特色的裝扮是分不開的,正是粵劇人物這種夸張醒目的化妝與裝扮技巧,讓人們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粵劇中不同人物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筆者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就粵劇中的人物的化妝裝扮給出詳細的介紹和解析,希望讀者們可以借助此文對粵劇的裝扮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對粵劇中人物裝扮有更科學(xué)的認知,為讀者今后欣賞粵劇也能做一個更好的鋪墊。
一、粵劇的基本化妝順序
眾所周知,戲曲演員在上臺表演之前都會在臉上畫濃厚又夸張的裝扮,這種臉上的裝扮其實步驟是相當(dāng)復(fù)雜的。概括性的說來就是:打底、胭脂,化眉,化眼,口紅,吊眉,上片子,最后戴上角色扮演的頭飾。詳細說來每個步驟又有每個步驟所要注意的細節(jié),并且不同的粵劇角色生、旦、凈、丑在化妝時化妝順序又略有不同,所要注重的細節(jié)也是需要考究的。
(一)打底是每種角色都需要進行的化妝工作的第一步,所謂打底就是在粵劇演員臉上畫上白色的顏料,這就是我們平常所看到的粵劇演員臉上除五顏六色的色彩之外偏向墻壁白的顏色,打底工作之前還要對演員進行拉皮的工作,拉完臉皮后用長長的布條將頭發(fā)捆起,目的就是為了突出臉部輪廓和線條,同時不讓下垂的頭發(fā)影響到要開展的臉部化妝工作。打底每個地方都不同,香港和澳門比較喜歡偏白的底妝,內(nèi)地比較接近膚色,偏黃或者粉色一點的底妝。
(二)打完底后完成后就要開始給演員涂抹胭脂。給臉部上胭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面部的色彩更加鮮艷。臉部上胭脂的部位在眉毛以下,眼窩、鼻翼的兩側(cè)。涂抹胭脂時注意掌握由上至下、由淺至深的手法。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凸顯上眼皮的色彩,而下眼皮和臉頰的色彩則要逐漸過渡到一致。
(三)涂抹完胭脂后要進行畫眉步驟。畫眉是一項技術(shù)難度較高的化妝步驟之一,畫眉對化妝人員的畫眉技術(shù)要求較高,稍不注意眉毛就容易畫歪或是兩邊眉毛畫的不對稱。眉毛畫得好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粵劇演員整個妝容看起來神韻十足,十分具有欣賞性。
(四)畫眉完成后就是畫眼工作。畫眼是一項比較重要的步驟。都說眼睛是溝通心靈的窗戶。畫眼工作的重要性也正是在此,想要讓粵劇演員妝容傳神就必須注重人物的眼部線條的勾勒工作。同時對于粵劇中生旦以及凈的畫眼工作又有不同的要求,生和旦的化眼要求和現(xiàn)代人的化妝相似,先是用黑色勾勒眼眶再填充眼影。而凈則要從眼部開始填充黑色,囊括了整個眼圈周圍,上至頭骨下至顴骨,再加上口部周圍也要填充黑色。
(五)畫眼結(jié)束后,要開始給演員涂抹口紅。涂抹口紅起著美化演員唇部的重要作用。化妝師一般采用大紅油彩勾畫上下嘴唇的唇部輪廓。給演員畫口紅時還會根據(jù)需要運用相反相成的方法,嘴唇偏小則畫大;嘴唇偏大則畫?。蛔齑狡t畫厚;嘴唇偏厚則畫薄。
(六)口紅完成后就是吊眉工作。所謂吊眉就是用布條將眉毛附近的皮膚往上提,使得眉毛看起來向上揚,這樣粵劇演員這個面部表情看起來神韻十足、眉飛色舞。但是吊眉往往牽扯到面部皮膚緊繃為止,這對粵劇演員本身也是一種考驗,長時間的吊眉會讓粵劇演員感覺十分不適。
(七)吊眉以后要對演員貼片子。那么什么是片子呢?片子就是通常旦角額頭前的那一圈黑色的鬢。這種化妝技術(shù)是從清朝才開始誕生。清朝時期滿族成為皇室,要求所有男子額前不得續(xù)發(fā),女優(yōu)演出被禁。為了滿足戲曲表演需要,男子就不得不替代女子的角色扮演旦角,但是男子額前沒有頭發(fā)不滿足對女子的傳統(tǒng)審美,這才導(dǎo)致產(chǎn)生了貼片這一戲曲化妝步驟。貼片子這一化妝步驟是針對旦角而言,對于粵劇中的其他角色并不需要貼片這一化妝步驟。
(八)以上所有步驟完成后,最后一步為戴頭飾。頭飾是粵劇裝扮中種類最多的。不同的頭飾有其不同的特點,使用方法,制作方法以及保養(yǎng)的方法。一般來說旦角化妝少不了頭飾的點綴,尤其是上面所提及的片子石。不同身份的旦角所用的頭飾又是不同的,例如公主和貴妃所佩戴的頭飾也有正冠和鳳冠之分。男子角色也有佩戴頭飾的需要,但是并不是每一個男角都要佩戴頭飾。例如部分身份尊貴的男子需要佩戴太子冠等頭飾,《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就是佩戴太子冠的男子角色之一。
二、粵劇化妝技術(shù)的發(fā)展
粵劇中主要有生、旦、凈、丑這四種角色。生為男性角色,旦為女性角色,凈為性格剛強暴躁的男性角色,丑為滑稽角色。粵劇化妝主要采用夸張的手法,以非現(xiàn)實的線條、顏色來裝點粵劇演員的面部,實現(xiàn)象征的目的。不同種類的粵劇演員面部裝扮有較大的差距,這也是為了區(qū)分粵劇人物的不同角色。
在早期,粵劇中給演員化妝通常使用濃厚的脂粉來掩蓋,化妝品使用的種類較為簡單。到了后期20世紀(jì)20年代左右,借鑒了京劇、電影以及話劇的化妝技巧,將以上這些化妝技巧與粵劇的化妝技巧融為一體,使得粵劇的化妝技巧變得更為現(xiàn)代化?;泟¢_始采用現(xiàn)代戲劇油彩為化妝技巧,使得粵劇的妝術(shù)看起來更為輕描淡寫、自然質(zhì)樸。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粵劇的化妝技術(shù)也會不斷得以發(fā)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顏明霞,顏春龍.淺析粵劇傳播對廣東佛山剪紙的影響[J].裝飾,2010(02).
[2]周萍.論中國戲曲服裝色彩寓意[J].河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10(03).
[3]袁存.粵劇服裝設(shè)計初探[J].南國紅豆,2009(03).
[4]黃偉.粵劇紅船班禁忌習(xí)俗[J].戲曲藝術(shù),2008(02).
[5]孫元木.演員化妝與面部的保護[J].中國京劇,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