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蘭
摘 要:金寨方言屬于中原官話信蚌片。金寨方言中,表示“被”動義的句式很豐富。有的是無標記的被動句,有的則是帶有標記詞的被動句式,標記詞可以是“被”“讓”“叫”“給”“著”等。
關(guān)鍵詞:金寨方言;被動句式;標記詞
金寨縣位于皖西邊陲、大別山北麓,西、南兩面與河南省、湖北省毗鄰。據(jù)《金寨縣志》介紹,金寨縣“地處安徽省西部,大別山主脈北坡??h境與鄂、豫兩省相鄰,東連六安、霍山,南接英山、羅田,西鄰麻城、商城,北界固始、霍邱”,是三省八縣的結(jié)合部。金寨縣文化習俗呈現(xiàn)多樣化特征,方言也不統(tǒng)一。金寨的很多語法現(xiàn)象都與普通話一樣,但也有一些不同之處。
金寨方言中,表示“被動”義的句式很多,有著細微的差別。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帶有表被動的標記詞的句子,標記詞可以是“被”、“讓”、“叫”“給”、“著”等;一類是沒有標記詞,直接通過句義就可以知道是表示被動的。接下來我們就細細地來對這些句式進行舉例說明。
一、有標記詞的被動句
(一)“被”字句
S+被+NP(+給)+V+PP(+掉)+了。例如:
黑板上的字被老師擦掉了。(“掉”字是補語)
碗被他打破掉了。(“掉”在金寨方言中類似于一個詞綴,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動詞后面;句中的“破”充當補語)
墻被他給鑿?fù)恕?/p>
飯被弟弟給吃光掉了。
至 的例句都是表被動義的,分別代表了“被”字句句式的不同省略形式和完整形式。《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把“被”界定為是一個標準的介詞,“用于被動句,引進動作的施動者”。故而這里的“被”字一定是一個介詞,用以引出施事。例子中可出現(xiàn)可不出現(xiàn)的“給”字是一個助詞,介詞短語后面可出現(xiàn)可不出現(xiàn)的“掉”字在金寨方言中已經(jīng)虛化成了一個詞綴。這種“被”字句式在普通話中也很常見,在金寨方言中,一般來說,這種說法比較正式,多用于書面語表達,而且一般都是年輕人的用語,老一輩的人基本不說。
(二)“讓”字句
S+讓+NP(+給)+V+PP(+掉)+了。例如:
雞讓狗咬死了。
大門讓他踢破掉了。
桌子讓小王給搬到教室去了。
那把傘讓娃娃給搞壞掉了。
這種被動句式中的“讓”字也是一個介詞,用來引進施事,可出現(xiàn)可不出現(xiàn)的“給”和“掉”的詞性與1中的一樣。相對來說,“讓”字句較口語化,但金寨方言中這種說法不是主流,人們說的頻率并不高。
(三)“叫”字句
S+叫+NP(+給)+V+PP(+掉)+了。例如:
張三叫李四打傷了。
我叫學生氣死掉了。
地上的灰叫小明給掃干凈了。
碗讓他給打破掉了。
“叫”字有兩種用法,一是作動詞用,一是做介詞。作為介詞時,“引進動作施動者,動詞前或后要有表示完成、結(jié)果的詞語,或者動詞本身包含此類成分。用于口語。一般寫‘叫,也有寫‘教的”。本文中的“叫”就是個引出施事的介詞,表被動義,也可以寫作“教”。這種說法在當?shù)睾艹R姟?/p>
(四)“給”字句
S+給+NP(+給)+V+PP(+掉)+了。例如:
碗給他打破了。
那盆花給我弟養(yǎng)死了。
手機給老師給沒收去了。
菜給我媽給燒咸掉了。
這種“給”字句在金寨方言中也很常見,句式中的前一個“給”是介詞,當要引進施事時必須出現(xiàn);而后一個“給”是助詞,可出現(xiàn)也可不出現(xiàn)。
(五)“著”字句
S+著+NP(+給)+V+PP(+掉)+了。例如:
我都著你折磨瘋了。
碗著他給打破掉了。
外面的衣服著隔壁阿姨給收去了。
筆記上的字著水給沖沒得掉了。
這里的 “著” 字的讀音是[t?uo35],其用法與之前提到的“被、讓、叫、給”一樣,所以也可以認為這個“著”字相當于介詞,主要是引出施事。這種句式可以說是金寨方言中比較有特色的說法,也是金寨人說的較高頻的一種句式。
(六)帶“把”的句式S+把它(+給)+V+PP(+掉)+了。 例如:
論文把它改好了。
窗戶把它給擦干凈了。
門把它給關(guān)好了。
碗把它給打破掉了。
這個帶標記詞的句式與上面的五種句式都不一樣,它沒有表示像“被、讓、叫、給、著”這樣用于引進施事的介詞。句式中的標記詞“把”不是用來引出施事,而是用來引出復(fù)指主語。它與普通話中表示“處置致使”義的“把”不一樣,讀音也發(fā)生了變化,讀作[pa12]。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也提到過這種“把”字,認為“‘把字后的名詞或是屬于主語,或是復(fù)指主語。”句式中的“給”字依然是一個助詞,而真正的被動義是由句義來表達的。在這類句式中一般都不會說出施事。
二、無標記詞的被動句
S(+給)+V+PP(+掉)+了
碗打碎了。
樹枝折斷掉了。
衣服給掛起來了。
手指給劃破掉了。
這種無標記詞的被動句的被動義一般都是由句義表現(xiàn)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句式中有的句子會出現(xiàn)“給”字,這個“給”我們認為并不是一個表示被動的介詞,而是同上面所舉的例子中的可出現(xiàn)可不出現(xiàn)的“給”字一樣,是一個助詞。因為在這種用句義來表現(xiàn)被動義的句子中,“給”字也是可出現(xiàn)可不出現(xiàn)的。
金寨方言中的被動句式非常豐富,有些與普通話趨同,但有些句式則很具特色,如其中有“著”表示被動的,以及用“把”來復(fù)指主語。這么多句式并存于同一個方言點,且該方言點又處于三省八縣的結(jié)合部。那么,其并存的原因與方言接觸有沒有關(guān)系呢?這值得我們繼續(xù)深究。
注釋:
安徽省金寨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金寨縣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42.1992.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56.1980.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68.1980.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57.1980.
參考文獻:
[1]安徽省金寨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金寨縣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